【老年人体育科学学会第2502期】优秀文章选

YP

<p class="ql-block"><b>主管单位:</b>龙南市老年人体育协会</p><p class="ql-block"><b>主办单位:</b>龙南市老年人体育科学学会</p><p class="ql-block"><b>顾 问:</b>曾昭驹</p><p class="ql-block"><b>主 编:</b>蔡勇</p><p class="ql-block"><b>副主编:</b>廖振泽 蔡晓云 王益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序 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暮年时光,恰似金秋霜叶,沉淀着岁月的智慧,亦焕发着生命的活力。本期选刊汇聚三篇佳作,从门球场上的运动哲思,到健康管理的科学指南,再至田园劳作的温情记忆,勾勒出老年人丰盈多彩的生活图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廖振泽先生笔下的《门球场上的体会》,以方寸球场为舞台,将竞技之趣与人生感悟相融,道出运动中沉淀的从容与豁达;欧阳凯贵先生的《老年人运动降糖,应该避免“五”误区》,从专业视角驱散健康迷雾,为老年朋友送上科学运动的实用良方;黄人安先生的《母亲的菜园》则另辟蹊径,借田园耕耘的日常,展现运动与生活的天然联结——那些翻土、播种的劳作,何尝不是浸润着亲情与诗意的“生命律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体育之美,不止于强身健体,更在于滋养心灵、点亮生活。愿这些文字化作老友絮语,陪伴您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于烟火里感悟幸福,让每一个银发岁月都绽放别样精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廖振泽,龙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休公务员,现为龙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龙南市老年人体育科学学会副会长。近年来在省、市刋物《康乐寿》《老友》《老人与健康》发表有关老年人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文章十余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门球场上的体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作者 廖振泽</span></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不久,有朋友邀我到老年门球队打球。反正退休后清闲多了,我就去了。没想打到现在,虽然中途陆续停顿了一段时间,但前后算起来也有十多年了。门球场呈长方形,比篮球场面积稍大一点。球场里边设置了三道球门,一个中柱。打球时对阵双方共十名队员分别持红、白两色小球,轮流上场击球进行搏弈。半小时后结束,得分多的队获胜。球场不大,设备也简单,但大家却乐在其中,这十多年来,虽然球艺不算精湛,但却觉得很有一些意思,颇有一些体会。</p><p class="ql-block"> 首先,通过打门球,方便老年人广交朋友,扩展人际关系。打一场门球,至少要有十多个人,一次中等规模的比赛,常有十多支队伍参加。七八十个老年朋友聚在一起,过去不认识的,慢慢认识了,以前不太熟悉的,逐渐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大家生活更丰富多彩了,朋友也越来越多了,心胸越来越开朗,情绪越来越好。有不少球友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吃过饭,做完家务后,都要到门球场来一趟,一来练练门球,二来会会朋友,大家愉快地一起聊聊天,说说话,都觉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无疑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p> <p class="ql-block">  其次,打门球锻炼身体的效果很明显。打门球讲究击球不偏,送球到位,这就要求队员姿势要正确,握棒要稳定,球要精准,每个动作的细节稍有偏差,就可能失误。而要做到这几点,球员平时就要勤学苦练,付出不懈的努力。跑位、站腿、弯腰、收腹、稳棒、瞄准、击球……等一系列的动作,都要千百次的练习,所谓千锤百练,毫不为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腿、腰、手、肩都能得到极好的锻炼。门球赛虽然有对抗,有争斗,但没有强烈的肢体接触,动作比较舒缓,非常安全。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听说在门球场上发生安全事故的。门球运动,是与老年人生理特点非常相宜的一项运动,老年人在此运动中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其三,打门球,可以有效防止老年痴呆症,提高老年人的心智水平。要想打好一场球,除了个人基本功要求扎实以外,还要统筹全局,要有良好的战略战术布局。俗话说,就是要多动脑筋,要多想办法。哪个球,要送到哪个位置;哪个球要撞击;哪个球要接应;哪个球要暂时边线隐匿,都要根据球场上对阵双方的球势因时因地来决定。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后局发展;既要及时发现和攻击对方的薄弱之处,又要稳妥防止对方攻击己方的软肋。如此一场球下来,既有体力的消耗,也需要脑力心智的运转。人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老年人也一样,常打打门球,老年人会越来越聪明,所谓的老年痴呆症离我们就会越来越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欧阳凯贵,龙南市民政局退休公务员,曾任龙南市老年人体育科学学会理事。近年来在(老人与健康)发表过几篇有关老年人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方面的体会心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老年人运动降糖,应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避免“五”误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作者 欧阳凯贵</b></p><p class="ql-block"> “管住嘴,迈开腿”,这是许多医生对众多糖尿病患者的建议和忠告,也是许多糖尿病“过来人”的经验和总结。更有许多的糖尿病人积极行动起来了,采取了运动降糖行动,且有部分人获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也有部分老年“糖尿病人”收益极微,甚至走入了运动降糖误区。近段时期,我与几位有十年以上糖龄的糖友在早晚散步和喝茶聊天的过程中,就如何更有效的控糖、稳糖、降糖问题进行了坦诚和认真地交流。根据医嘱、糖友良言及自身的经验,作了较系统的归纳。我们一致认为,老年人运动降糖辅助治疗糖尿病,应避免以下五个运动误区。</p><p class="ql-block"> <b>1、运动强度越大越有利降低血糖</b></p><p class="ql-block"> 医学上认为,糖尿病治疗确有“五驾马车”(饮食、药物、检测、教育和运动)积极作用。其中,运动对每位糖尿病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就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强度越大的运动很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反而有损害风险。因为人一到老年期,各项机能都逐步退化,骨骼开始疏松,肌肉开始紧缩,关节开始僵化,体内各项器官开始衰弱,如此种种。我们如果附加于大强度的运动,就是降低了血糖,也势必损伤身体的其他机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所以,老年人采用低能式运动较为稳妥。</p><p class="ql-block"> 二、<b>“做家务就是一种运动,所以我不需要再增加其他运动了。”</b></p><p class="ql-block"><b> </b>这是一种相当有代表性的认识。不可否认的是,做家务确实具有运动的部分特点,做家务有很多好处,但无法替代运动。这与糖尿病的运动疗法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  大家要知道,我们做家务是以完成必要的家庭事务为主,不具有治疗运动所具有的连续性和运动量的概念。一般来说,我们做家务不能满足治疗所需要的运动量。家庭主妇真正处于运动状态的时间每天大多不足两个小时,而且运动强度都较低,是断续性的,不是一定时间连续性。所以单单靠做家务,往往达不到运动降糖的效果。而且,并不是所有家务活都适合大家干的。</p><p class="ql-block"> <b>三、“凡是运动都有利于降血糖。</b>”</p><p class="ql-block"> 很多患者朋友认为,只要运动就会降血糖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p><p class="ql-block"> 糖尿病的运动治疗应该因人而异,尤其对于那些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来说,盲目运动可能会加重病情。更有甚者,还有患者把糖尿病的治疗希望完全寄托于“运动”,既不监测自己的血糖、也不去医院就诊,这样其实是有害无益的。而且如果盲目运动缺乏针对性,即使是那些适合运动的人,也难以达到理想的运动降糖效果。</p> <p class="ql-block">  <b>四、“每天都按时服用降糖药了,就不必再运动了。”</b></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吃药确实可以降低你的血糖。但是要知道体育锻炼能够消耗热量、减轻体重,而减轻体重反过来也能降低血糖。所以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降糖疗法,尤其是餐后的运动更能使血糖下降。 再者,运动的效果不仅仅是这样,它不但可以协助降糖药物降低血糖,还能增强我们机体自身的免疫力,这是降糖药不能给予我们的。</p><p class="ql-block"><b> 五、“越早起床运动,效果就会越好。”</b></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生物钟”,这个钟”都是为你的生理节律而存在的,它不能随便被调拨,否则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过早起床,可能会打乱你的生物钟,导致生物节律紊乱,使体内分泌的激素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血糖波动。再者,糖尿病患者,大多在服用降糖药物,如果过早肚腹空空便开始运动,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严重的会出现晕厥危险。所以不管你的觉有多少,每天不宜早于清晨6点前进行运动,而且早运动前要先垫垫肚子,喝些温开水再进行运动,以避免出现低血糖、晕厥等有害身体健康的现象。总之,运动是辅助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式,其得到了众多医生的认可和许多患者实践证明。但是如果不避免运动降糖的误区,不正确运用运动降糖的方式进行自我式降糖,不仅起不到有益效果,反而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黄人安,男,1961年6月出生,大专学历,江西省龙南市人,曾经从事教育和行政工作。中共党员,四级调研员退休。现为江西省龙南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是中华诗词学会、江西诗词学会、江西楹联学会、赣南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尤为喜欢古诗词,近年在《诗词选刊》、《紫罗兰文学》、《江西诗苑》、《赣南诗联》等多种纸刊和微刊平台发表格律诗词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母亲的菜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作者 黄人安</b></p><p class="ql-block"> 母亲今年已有九十一岁高龄了,依然思维清晰、耳聪目明。虽然走路有点背驼腰弯,但手脚还很灵便,干起活来仍比一些上了年岁的人硬朗。若坐着干活,母亲还可以做针线活,尤其是编织毛衣,是她的拿手绝活。只是,一些传统手工活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替代,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母亲也只是偶尔动手做点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活计都通晓。我们兄弟几个长大后都在外工作,唯独母亲舍不得老家房子仍住在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一年四季耕田种土习以为常。后来土地又被征收搞开发,母亲成了失地农民,家里只留有一块约为200平方米的旱土,母亲把它视为至宝。因该旱地处于自家房前屋后,为便于管理,母亲请人用砖石围砌起来,成为篱笆墙,旱土变成了一个不规则的菜园。</p><p class="ql-block"> 母亲经营这块菜园几十年,乐此不疲。她把菜园的土地分成若干畦,种上各种各样的时鲜蔬菜,且四季分明。春季种白菜,三月梅、荠菜、上海青等;夏季种辣椒、茄子、黄瓜、苦瓜、冬瓜、南瓜等;秋季种蛇豆角、梅豆、芋子等;冬季种大蒜、芹菜、荷兰豆、芥菜、包菜等。长年兼种有香葱、韮菜、生姜等,有时还种玉米、花生、草莓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的蔬菜还叫不出名字,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只要适合南方季风气候即行。母亲选择种什么蔬菜,都是小而精,不成规模,用地面积不大,都是一小块。蔬菜成熟后,采摘一段时间,便改种其他品种。</p> <p class="ql-block">  母亲种的蔬菜非常生态。她从不打杀虫剂或用其他任何农药,即使生了病虫害,也不会乱用农药。施肥也只用农家肥,极少到市场买化肥或其他有机肥。她常说,我种的菜不去市场销售,主要供自己吃,或者送给子女、亲人吃。用农药、化肥虽然可以确保蔬菜生长,但食用不安全,对人体有害,影响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 母亲上了年纪,我们做子女的经常劝她不要种菜了,以免劳累过度,对身体不利。而她则说,她的身体没问题,如果不让她到菜园劳动,她反而感到不舒服。我们看到她这样坚持,只得作罢。只是告诫她不要透支身体,做到劳逸结合。</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菜园劳动比较有规律,也正如她自己所说,就是为了活动筋骨,适当锻炼身体。每天早晨起来到菜园浇浇水、施施肥、摘摘菜、捉捉虫,看看各类蔬菜的长势,欣赏自己的杰作,并盘算好下期将要改种何种蔬菜。白天如果烈日高照或割风下雨,则在家休息。阴天或凉爽天气,则到菜园锄锄草、培培土,或修剪,整理一些藤蔓、萎叶、枯枝等。如果遇到要在支架上生长的蔬菜,如冬瓜、南瓜之类,他便会叫我们在假期备好材料,帮助她搭好架子,她则在旁边进行指导,直至她认为满意为止。</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菜园种的各类蔬菜,由于勤于管理,且土地因长期水润肥足,基本能丰产。而这些丰产的蔬菜,除她自己日常食用外,基本上送给了我们这些子女吃。每次蔬菜丰产时,母亲先给我们打电话,确定我们有时间回去,她便把蔬菜采摘好,打好包,等候我们回去拿,并叮嘱我们及时处理。如果我们没时间回去,她便把多余的蔬菜送给同村的一些亲人吃。有时我们会与她开玩笑,你辛辛苦苦种这么点菜还要送给我们吃,不值得,还不如在家静养。她却板起脸孔嗔道:这点菜虽然不值几个钱,但我种的菜干净、生态,吃起来卫生、安全,是放心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