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李庄记(续)

刘镇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在《游李庄记》一文说:“考虑本文篇幅较长,准备将梁林李庄旧居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内容另文敍述,期望读者理解”。</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只要提到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的旧居,就不得不提到中国营造学社的旧址,就不得不提到梁思成的老师朱启钤。要写这又是一篇长文了。</p><p class="ql-block">朱启钤(1872-1962),贵州开州(今开阳)人。朱在江南图书馆发现影宋本《营造法式》并重刊,引起社会极大关注。1930年,朱先生在北京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社长,为中国建筑学的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民办学术团体、科研机构,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法式和文献。随后朱先生组织开展了对多地古建筑遗存的调查,他是中国建筑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提出了“大营造学”概念,推动了《营造法式》的研究与传播。</p><p class="ql-block">1931年,朱先生邀请梁思成和刘敦桢加入营造学社,梁思成担任法式部主任,刘敦桢担任文献部主任。在朱先生领导下,梁思成和刘敦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研究。1961年朱先生90华诞之际,梁思成和刘敦桢分别写信给朱先生,以弟子身份向他敬叩寿安,表明了他们对朱先生的尊重和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启钤先生</p> <p class="ql-block">刘敦桢(1897—1968),湖南新宁人。192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工程科学习。刘敦桢担任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负责搜集、校勘和编辑中国历代建筑史籍。他主编了《中国建筑史纲》。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基础。他的研究工作为后续的建筑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敦桢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鿄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他是梁启超长子,1915年入清华学堂,1924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梁思成担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带领团队踏访15省200余县,测绘2000余处古建筑,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著作,还与林徽因等人破译了《营造法式》。梁思成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及建筑技术的演变过程。他提出的中国木构建筑“三段式”演变理论,至今仍是建筑史研究的基础范式。此外,他还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刘敦桢和梁思成被外界称为中国建筑界的“双子星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鿄思成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人。她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是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师。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多项古建筑考察和研究工作。她还从文献角度将建筑装饰与传统文化意象关联,赋予冰冷的木石以“建筑意”的审美内涵。林徽因不仅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她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这四位学者在中国营造学社中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了中国建筑学的发展。他们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不仅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础,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一流的古建筑专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徽因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最初的办公地只是朱启钤家里的三张桌子,经费由他个人承担。后来他向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提出申请,获得了美国庚款的资助,才为学社提供了充足且稳定的资金保证。</p><p class="ql-block">在抗战时期,1940年中国营造学社在战火中被迫迁往李庄,梁思成、林徽因等营造学社成员在此工作和生活了6年,梁思成在此著成了《中国建筑史》。2006年,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基于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对该旧址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周边环境提升改造以及文物保护规划等工作,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一重要历史遗迹,传承和弘扬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在建筑领域的学术精神和贡献,同时也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建筑史和抗战文化史。2020年4月28日,宜宾市翠屏区文物管理所邀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中心陈腾老师到李庄对营造学社旧址及周边环境开展调研工作。同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承担了旧址的文物保护计划。</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看到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和旁边新建的营造学社的展厅巳是经过文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后的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护修缮后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营造学社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内布置的的文字图片介绍和众多保存下来的文物照片给我们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心灵震撼。如下面这段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却成就了一代中国建筑学人的光荣与梦想。</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营造学社辗转南迁,于1940年冬天,从昆明兴国庵迁至李庄月亮田,一待就是六年。</p><p class="ql-block">李庄六年,民办国助的中国营造学社,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坚持古建调查和研究,并与其他学术机构保持密切交流,从未间断。李庄六年,梁刘领衔的中国营造学社,抢救文献、恢复汇刊、著书立说,成果最丰,尤以《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为甚,为后世研究创立了范式,前无古人。</p><p class="ql-block">致敬战时中国营造学社!</p><p class="ql-block">致敬为营造学社遮风挡雨的古镇李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贴在中国营造学社战时社址展地处的宣言(见下图,位置见上图右侧)</span></p> <p class="ql-block">又如:</p><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底,为准备中博院筹备处及营造社搬迁事宜,中博院筹备处主任李济派专员王振铎赴李庄考察情况后的往来信函。</p> <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梁思成他们在李庄租的</span>上坝村月亮田的一家叫张家大院的农舍。是一处典型的清代晚期川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主体建筑大致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49平方米。农舍不高,竹墙外涂着薄泥巴,墙缝能透月光,屋顶席棚是老鼠和蛇的“乐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战时地址布局图</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书信:</p><p class="ql-block">直到4月14日我才从重庆抵达李庄,发现徽因病得比信中告诉我的要严重许多。家徒四壁混乱不堪,徽因数月重病在床令我十分痛心……听到文章被《国家地理》杂志拒绝很难受。不否认给他们投稿的目的是为了挣一些额外的报酬。在通货膨胀中,一些外币的确可以让人略有安全感。你们先后寄来的两张支票简直是天外礼物,如此真挚情谊,我们心存感念,无以言表。支票已被收藏起来作为应急之用。</p><p class="ql-block">很难向你描述的也是你很难想象的:菜油灯下,做着孩子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食,我们过着我们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南迁以来,我的办公室人员增加了一倍,而我又不能筹集到比过去两年中所得到的还要多的资金。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为能够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而很满意。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的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p><p class="ql-block">——梁思成给费正清夫妇的信写于1941年流亡李庄期间</p> <p class="ql-block">傅斯年为帮助处在困境中的梁思成,向政府请求支持援助款项与林徽因的往来信件。</p> <p class="ql-block">作者为当时的混乱的情况搜寻到一个视频。这个视频讲述了抗战期间,为了躲避战乱,中国的许多大学、科研机构转移到西南地区和宜宾李庄的情况。视频中讲到营造学社被安排到李庄较为偏僻的月亮田地区,视频中还提到了“植兰书屋”命名的由头,如今它已变成现实中一座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的真实存在的植兰书屋。</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李庄有着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特色美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探寻。<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span>采堂设计集团才会花大力气对月亮田这个新增景区部分进行规模宏大的开发。这里有文化博物馆、人文古街、月映荷池以及田园景观等。它们与李庄的历史文化相映衬。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欣赏荷塘月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受文化的魅力和生活的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1:大迁徙</p> <p class="ql-block">参观中国营造学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卡团成员在营造学社绘图室合影</p> <p class="ql-block">营造学社招收的年青学员后来都成为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营造学社学员卧室</p> <p class="ql-block">营造学社初迁李庄时,此为刘敦桢一家的饭厅,后改为总务室。1943年8月,刘敦桢赴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任教后,林徽因在给费慰梅的信中写道:"刘先生是一个非常能干、非常负责任的人。全部账目以及思成力不能及的复杂的管理工作都托付给他,现在这些将要全部落在思成肩上了!"</p> <p class="ql-block">原刘敦桢一家卧室现巳变成展室</p> <p class="ql-block">卧室照片</p> <p class="ql-block">刘敦桢一家</p> <p class="ql-block">下面请看安顿在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家:</p><p class="ql-block">林长民第二任妻子何雪媛,林徽因的生母。林母随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来到李庄居住,帮忙照顾林徽因、梁再冰和梁从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母何雪媛像</p> <p class="ql-block">林母何雪媛卧室</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给女儿梁再冰的漫画手稿</p> <p class="ql-block">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跟随父母在李庄生活的这段时光,尽管当时年纪尚幼,但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营造学社长辈的谆谆教诲,对他们的为人处世态度、个人修养和知识积累有着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再冰、梁从诫卧室</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此接待过梅贻琦、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李约瑟等国内外友人的拜访,相聚畅谈。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平日用餐皆于此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梁家饭厅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梁家饭厅另一角</p> <p class="ql-block">饭厅墙壁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与林徽因卧室</p> <p class="ql-block">战时知识分子薪金低,物价飞涨,生活质量差。吃水靠挑,照明用菜油灯,煤油灯是奢侈品。梁思成、林徽因疾病缠身,林徽因肺病严重,经常咯血,梁思成脊椎旧伤复发,疼痛难忍。为维持生活,梁思成学会做家务,还当卖衣物、金笔和手表。即便如此,他们仍乐观面对生活,林徽因把小屋收拾得井井有条,还在窗台上插鲜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墙壁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因为林徽因身体不好,梁思成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承担起大部分家务,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还向当地老乡学会了腌菜和用橘皮做果酱。林徽因也会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缝补衣服等,还会在院子里种些蔬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徽因与女儿鿄再冰</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固身铁㧜</p> <p class="ql-block">营造学社后院</p> <p class="ql-block">视频2:林徽因与梁思成</p> <p class="ql-block">下面介绍的是挨着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新建的一栋建筑,现在是作为“营造之路”的展览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营造学社历程展</p> <p class="ql-block">展览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一个逐渐淡去的名字。从它成立至今,已过去几十多年,它的实际存在,仅有十五年余的时间。</p><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一个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名字,它为中华民族传统灿烂的建筑文化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在中国建筑史上所筑起的一座又一座丰碑,始终铭刻在伟大的中华文明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记忆中。</p><p class="ql-block">九十多年前,中国营造学社从古都北京(时称“北平”)初出茅庐,凭借着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凭借着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坚韧不拔的努力精神,最终将中国古代建筑的经验性工匠思维,发展成国际认可的系统科学技术,改变了中国只有建筑,没有建筑学的状态,首次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原则和发展谱系作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在国际建筑史学界中,高树起中国基柱。其业其声,至今仍让人感到震撼与共鸣。</p><p class="ql-block">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系统梳理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成就与历史贡献,彰显其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基性、开创性的深远影响,对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有着极其重要的纪念意义与借鉴作用。这是我们举办此次展览之初衷。</p> <p class="ql-block">展厅1</p> <p class="ql-block">展厅2</p> <p class="ql-block">内院</p> <p class="ql-block">展厅展板1</p> <p class="ql-block">展板2</p> <p class="ql-block">展板3</p> <p class="ql-block">展览结语</p><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一个逐渐淡去的名字,曾经为中华民族传统灿烂的建筑文化立下了丰功伟绩。回顾学社历史,跨越百年时空,它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留下的烙印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退,这是知识的传递,也是对家国热爱、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的传承。</p><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欲将中国建筑彰显、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学术思路。将古人眼中的“匠作之事”转化为融现代工程技术、历史文化与艺术审美于一体的建筑学,构建起中国建筑史的学术框架与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想要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建筑历史、认识精巧合理的建筑结构、欣赏“如翠斯飞”的建筑之美时,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成果依然是最可靠与最动人的向导。</p><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复兴的现代传奇,起始于中国营造学社,它的故事却永远没有尽头。</p> <p class="ql-block">留影</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营造之路——营造学社历程展”后,我们来到梁思成与林徽因雕像前。之前已有人在清明节前给他们送上了一大捧鲜花。我们卡团人簇拥着他们的雕像拍照,完成了这次旅游行程中最重要的一站。</p> <p class="ql-block">在留下来为手机充电的短暂停留时间,夫人和作者相互拍摄,也完成了我们自己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后语</p><p class="ql-block">一、作者的《游李庄记》写完了,创作的艰辛只有自知。为了查询某个事件的真象和细节,需要不断反复求证搜索,文章还是终于成稿了。作者松了一大口气。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恳请读者阅后指正。</p><p class="ql-block">二、文章中关于鿄思成和刘敦桢两人的恩师朱启钤的视频,作者考虑后决定保留它并登载于后,让读者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p><p class="ql-block">三、最后感谢豆包、Kimi等网络平台和所有视频制作者,你们给予作者很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谢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3:朱启钤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