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亭闲话之“你有几条腿⑤”

蓉宝宝👶

<p class="ql-block">🌱🌳💃🏻你有几条腿⑤</p><p class="ql-block">作者:增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送礼,各个年代和各个地方都有不成文的规矩,一般来讲,礼金的数额是随酒席的价格而形成的,俗称大行市。比如七十年代吃酒席的话,送四块钱起注,上不封顶。若只是晚上闹新房吃喜糖的话,送一块钱就可以了。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凑份子买礼物贺喜,不吃酒,只吃糖,每人出五角钱或块把钱,凑成一二十块钱买些诸如热水瓶、玻璃杯、搪瓷脸盆之类的家什,也算是一份拿得出手的人情了。记得我10岁那年,一位长辈中午去邻居家去吃喜酒前,将四张一元的钞票装在一个信封里,并在信封上书写"喜仪"以及某某新婚志喜和某某敬贺等几行字样(生日宴写寿仪,葬礼则写奠仪,庆祝类写贺仪),由此可见老一辈人是很讲究礼数的。那个年代能够送十块钱二十块钱现金的不是直系亲属就是关系特别好的兄弟姐妹,俗称共裤连裆的五不烂,这种情况不多见。</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席的档次越来越高,礼金的数目也就越来越大,以致于成为普通工薪阶层和广大低收入者的沉重负担。有的人一个月就收到四五张请柬,工资的一大半就没了,人们戏称请柬是"红色罚款单"。</p> <p class="ql-block">我父母结婚时,外公送了一张书桌,价值三十多块钱。我出生时,家里急等钱用,母亲的一只金戒指卖了二十多块钱,父亲的一条呢子裤卖了十二块钱,凑起来交了住院费。当时银行收购黄金饰品的价格约为五块钱一克、光洋一块钱一枚。后来听父母讲,那只金戒指还是我外婆的遗物。</p><p class="ql-block">所谓"人情一把锯,你一来我一去"。过去有些人家还保存一本册子,里面详细记载人情往来的姓名、时间、金额,这册子又叫人情簿子。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受了人家的礼,以后一定要还礼,这是规矩,也是教养。</p><p class="ql-block">以前送礼是宾客直接把礼金塞给事主,后来觉得这样不雅观,事主就设置礼簿台,请两个人专门负责,一人负责签到,一人负责收钱。后来又因事主和负责收钱的人担心收到假钞,于是礼簿台上又出现了验钞机。如此,人与人的情谊渐渐蜕变为金钱交易了,一切都变味了,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闹新房比较斯文,所谓闹是指气氛喜庆热闹,而不是如今不讲规矩的恶搞和瞎胡闹。近年因闹婚房而造成人格侮辱和人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村,更是屡见不鲜,甚至有些人还津津乐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真是令人汗颜!</p><p class="ql-block">当年最常见的就是让新郎倌和新娘子站在椅子上咬苹果或咬糖粒子,或让两人手牵手一起走同边步,或唱一首歌,或朗诵几首诗词。进入八十年代后,有些人家在婚礼当晚还举办露天舞会,没有乐队伴奏,客人们就跟着录音机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五里牌一位个体老板(现在叫民营企业家)邀集一百辆摩托车迎亲,女方的嫁妆满载二十辆三轮车,男方摆一百桌酒席,轰动一时,足足让长沙市民称羡了好一阵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