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我有幸通过晶晶老师的个案引导,深刻体会到“陪伴”这件事的真正意义。这次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服务案主时的状态,也让我明白,真正的陪伴并不是简单的倾听,而是一种全然的用心与专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安住在当下,才能真正感知生命的状态</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服务案主的过程中,我有时会陷入一种误区:试图用自己的经验去评判对方的状态,或者用既有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对方的需求。然而,晶晶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只有回到当下,放下所有的评判和念头,才能真正感知对方的生命状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在地球上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角色、身份、所处地域等)。如果我们总是被过去的记忆或经验所束缚,就很难真正进入对方的世界。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专注于当下,去感受对方此刻的需求,才能找到与对方“振频”的入口,才能真正与对方“融”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陪伴是一种状态,而非行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晶晶老师还提到,陪伴并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状态。在服务案主之前,我需要先观察自己是否已经进入了“陪伴”的状态。如果我带着“印记”或杂念去与对方相处,就很难真正用心去聆听和回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陪伴是一种全然的体验。当对方说的每一句话进入我的耳朵时,我需要回到自己身上,去感知这句话在我内心激起的涟漪(想法)。只有当我能够清晰地感知自己的状态,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熵增与熵减:通道状态的觉察</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晶晶老师还向我讲解了“熵”的概念。在服务个案时,我常常会有一种“在通道”的感觉——一种全然专注、能量流动的状态。然而,回到日常工作中,这种状态往往会消失,这就是所谓的“熵增”现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晶晶老师告诉我,这种状态的切换是正常的,但重要的是去感受这种变化。随着服务的次数叠加,我们会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通道”状态。当我们能够在迷宫之外观察自己的状态时,就能逐渐超越迷宫,进入更高的觉知层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注于当下,感受叠加的力量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晶晶老师提醒我,陪伴的关键在于回到自己,专注于当下。追逐“通道”状态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全然体验这个过程。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王阳明带弟子登山的故事(附在文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服务中不断叠加自己的觉察与体验时,生命的力量会自然显现。而当我们真正学会安住在当下,陪伴就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自然的流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个案服务,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陪伴案主,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陪伴是一种艺术,而这份艺术的核心,就是安住在当下,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希望这次分享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也期待你在陪伴他人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阳明带弟子登山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先生带着他的弟子们去爬庐山香炉峰。这座山虽然海拔只有354米,但山路陡峭,攀登起来并不容易。王阳明先生已经年事已高,但他却身手矫健,健步如飞地登上了山顶。而他的弟子们大多半途而废,只有少数人跟着他一起登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达山顶后,王阳明先生让弟子们相互唱和,吟诵诗歌。然而,弟子们累得气喘吁吁,连说话都费劲,更别说吟诗了。这时,王阳明先生却神态从容,气息稳定,当场赋诗三首,并朗诵给弟子们听。弟子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纷纷请教先生为何不感觉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先生回答说:“我登山不论几许高,只登一步。”他解释道,弟子们登山时总是想着遥远的山顶和陡峭的山路,心神被远处和高处所吸引,结果反而越走越累。而他登山时,只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不被远处和高处所干扰,因此能够轻松从容地登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