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东晋时期冉魏政权开国皇帝

东方时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冉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东晋时期冉魏政权开国皇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冉闵(?-352年6月1日),一作染闵,曾名石闵、李闵,魏平帝[a]。字永曾,小名棘奴,汉人,祖籍魏郡内黄县(今河南省内黄县)。后赵太祖石虎养孙,冉魏开国皇帝,350年-352年在位。</p><p class="ql-block">冉闵是河南省内黄县人。</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普遍认定冉闵的籍贯为魏郡内黄县,即现在的河南省内黄县。</p><p class="ql-block">● 内黄县的高堤乡冉村被认为是冉闵的故里,这一说法在当地广为流传,并得到了历史学界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冉闵的父亲冉良也是魏郡内黄人,进一步证实了冉闵的籍贯。</p><p class="ql-block">● 内黄县的冉村至今仍保留着与冉闵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冉闵纪念园,也被称为“华夏哭墙”。</p><p class="ql-block">● 这些遗迹是冉闵与内黄县历史联系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如需进一步确认,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地方志。</p> <p class="ql-block">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冉闵祖父冉隆战死,冉闵父亲冉良被石虎收养,此后冉闵也在石虎膝下长大。此后冉闵因战功历任游击将军,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由于功高震主,遭到石遵猜忌准备将其击杀。冉闵先发制人,将石遵杀死于琨华殿。此后冉闵扶持义阳王石鉴登基,却仍遭受石鉴猜忌,二人之间屡次发生龃龉[jǔ yǔ],后冉闵兴兵杀死石鉴,并屠灭了后赵皇族。永和六年(350年),冉闵称帝,建立魏国。登基后冉闵四处征讨,平定了后赵的残余势力,覆灭了襄国。两年后,冉闵被前燕太原王慕容恪击败退守邺城,随后燕王慕容儁派兵围攻邺城。冉闵被擒后,遭到处决。前燕朝廷追谥他为武悼(一作“悼武”)天王,“染华墓志”则称其谥号为“平帝”。</p><p class="ql-block">冉闵执政期间,为了维护统治,在政治上颁布了杀胡令,屠杀了大量的胡人,受到了北方汉人的拥戴,稳固了新兴的冉魏政权。在军事方面,因为穷兵黩[dú]武,四处树敌而导致失败。冉闵死后,他代表汉人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依然还在,他的一系列举措为后世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参考。</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少年英雄</p><p class="ql-block">冉闵本是汉人,父亲冉良被羯族人石虎收为义子,冉闵也就从小在石虎身边长大。冉闵自幼果敢勇锐,深受国君石虎喜爱和关照。长大后冉闵被拜为建节将军,徙封修成侯。他善谋略,在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昌黎之战时表现出色,使他的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成名并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迁游击将军。后来石虎回到邺城后任命了刘群和卢谌,并因功封蒲洪为西平郡公。冉闵上奏石虎,表示蒲洪非常英勇,将士们都拥护他。并且他的儿子们都非常有才华,掌握五万精兵,驻扎在近畿[jī]地,威胁极大。冉闵建议秘密除掉蒲洪以保社稷安全,但石虎认为正需要依靠蒲洪父子攻取吴、蜀,所以不同意冉闵的建议,并更加厚待蒲洪。</p><p class="ql-block">屡立战功</p><p class="ql-block">冉闵之后参与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斗,在其中屡立奇功。当时,北方燕代之地有内迁的丁零、乌恒、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发生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冉闵在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斗中屡立奇功,其间也曾两次调到外地作战。由于他作战勇猛,喜好杀胡人,在胡人将领之间声名鹊起。东晋咸康五年(339年)八月,石虎任命大将夔安为都督,率领冉闵、李农、张貉、李菟等将军,带领五万人马进攻荆州和扬州北部边境。九月,冉闵在沔[miǎn]南击败东晋军,杀死了晋将军蔡怀。夔[kuí]安、李农攻破了沔南,朱保在白石城击败晋军,斩杀了东晋郑豹等五位将军。张貉攻陷邾城,邾[zhū]城战死者共有六千人。毛宝和樊峻突出重围,但在渡江时溺水而死。</p><p class="ql-block">功高震主</p><p class="ql-block">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太后郑樱桃与丞相张豺摄政专权,任命宗室石遵为左丞相。石遵当时领军屯驻在河内,与成功平定梁犊叛乱的冉闵、姚弋仲、苻洪在李城会师,冉闵等人劝谏石遵回师攻打邺城,讨伐张豺,继承帝位。石遵表示同意,随即带领冉闵等人攻下邺城。随后,石遵废黜石世,登基称帝。为了嘉奖冉闵的从龙之功,石遵任命冉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帮助自己辅佐朝政。当时石遵率军从李城出发时,曾向冉闵许诺过让他当太子。但石遵登基后却立马变卦,册立石衍为皇太子。石遵一方面十分依赖冉闵的权势来稳固朝政的石遵,另一方面却忌惮冉闵功高震主,意图夺取冉闵的兵权。冉闵曾上表为宫中的将士和原东宫人员等一万多人申请官位与爵位。石遵依照孟准、王鸾的计策,变更了诏书中的内容,使冉闵在朝廷中的威信下降,从而抑制冉闵势力,以便他的夺取兵权。</p><p class="ql-block">弑君夺权</p><p class="ql-block">永和五年(349年)十一月,义阳王石鉴等人被石遵召进皇宫与太后一起商量冉闵给部下求官的事情。百官都认为冉闵有不轨之心,应该诛杀。郑太后不认可,她表示冉闵有功于国家,不能轻易处置。商谈结束之后,石鉴立马派人将消息告知冉闵。冉闵得知消息后,伙同李农王基等人闯进宫内,杀死了石遵,拥立义阳王石鉴登基。石鉴登基后冉闵成为事实上的掌权者。但石鉴也认为冉闵威胁太大,打算除掉他。石鉴先派兄弟石苞攻打冉闵,结果失败。石鉴担心冉闵知道自己才是幕后主使,便杀人灭口,处死了石苞。然而消息还是被冉闵得知,冉闵就把石鉴给软禁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冉魏政权</p><p class="ql-block">建魏称帝</p><p class="ql-block">不久后,石鉴的另一个弟弟石袛拉拢羌族首领姚弋仲和氐族首领符洪打出了“讨伐冉闵”的旗号,联合起兵,要求诛杀冉闵、李农。石鉴派遣石琨担任大都督,与张举、呼延盛一起率领步骑兵七万人分别讨伐石祗[zhī]等人。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谋划除掉冉闵、李农,但因消息泄露,被冉闵、李农诛杀。而龙骧将军孙伏都也趁机集结三千羯族武士打算护卫石鉴、诛杀冉闵。冉闵率军冲进皇宫,杀死了孙伏都和他的三千羯[jié]族武士。紧接着,冉闵发布了杀胡令,一天之内,数万颗胡人的首级堆积成山。永和六年(350年)正月,冉闵为了一劳永逸的铲除后赵的宗族势力,以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为借口,改后赵国号为魏(卫),并改姓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青龙。石琨及张举、王朗率领七万大军攻打邺城,冉闵带领一千多骑兵,在城北抵抗他们,同时派遣李农率领三万骑兵到石渎讨伐张贺度。公元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hú],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冉闵威震中原。</p><p class="ql-block">同年闰二月,冉闵废掉并杀死了被他软禁的石鉴,登基称帝,改国号“大魏”,建元“永兴”。过一个月,冉闵恢复自己祖父和父亲少年时的冉姓,建都于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冉闵派遣使者过江告知东晋,表示自己已经把祸乱中原地区的胡人诛杀了,希望东晋可以派遣军队来一同征讨敌人。但由于冉闵已称帝,加上之前曾参与对东晋的战争,东晋对其抱有成见,所以冉魏无法得到东晋支持。</p><p class="ql-block">破胡败赵</p><p class="ql-block">冉闵建立政权后,中原地区其他的胡人势力联合起来进攻冉魏。石祗听说石鉴已死,便在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僭[jiàn]位称帝,残余的外族势力纷纷占据地方州郡来响应石祗。冉闵派人向东晋求援,请求派兵协助,东晋朝廷因为冉闵称帝,便没有答复。冉闵称帝时曾假意让位于李农,但李农并不同意。后冉闵诛杀李农及其三子、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人。东晋庐江太守袁真攻打合肥,拘捕了南蛮校尉桑坦,把百姓迁离后返回。</p><p class="ql-block">永和六年(350年)1月,后赵汝阴王石琨、张举和王朗率领七万军队攻击冉闵,冉闵率领千余骑兵在城北与之交战并取得了胜利,石琨等人大败而去。同年6月,石琨再次率领十万大军进据邯郸,与后赵镇南将军刘国会合,冉闵再次率军取得胜利,后赵损失了数万兵马。刘国返回襄阳。八月,后赵张贺度、段勤、刘国和靳豚集结主力于昌城,准备攻击冉闵,冉闵率军反击,在苍亭交战,后赵军全军覆灭。</p><p class="ql-block">兵败潜逃</p><p class="ql-block">永和六年(350年)十一月,冉闵率领步兵、骑兵十万人攻打襄国。他委任他的儿子太原王冉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并给他手下配备了一千名投降的胡族士兵。光禄大夫韦劝谏冉闵斩尽杀绝那些投降的胡兵,但冉闵勃然大怒,杀掉了韦以及他的儿子韦伯阳。永和七年(351年)二月,魏国主冉闵攻打包围襄国一百多天。后赵主石祗境况危急,便去掉了皇帝的称号,改称为赵王,并派遣太尉张举到前燕国请求援军。姚弋仲派他的儿子姚襄率领骑兵二万八千人援救后赵。姚弋仲告诫姚襄如果不能把冉闵的头颅带回来,就不必再来见他了。前燕王慕容俊派御难将军悦绾统领三万士兵前去与姚襄会师。</p><p class="ql-block">三月,姚襄及后赵汝阴王石琨分别率兵救援襄国。冉闵派车骑将军胡睦在长芦阻击姚襄,派将军孙威在黄丘阻击石琨,但全都失败而返,士兵死亡殆[dài]尽。卫将军王泰劝谏冉闵不要亲自出马攻打姚襄及石琨,但道士法饶进言说这是诛杀胡王的征兆。听了这话,冉闵挽起袖子大声说:“我决定要出发征战了。”于是就率领全部兵众出发,与姚襄、石琨决战。这时悦绾[wǎn]恰好率领燕兵来到,离魏兵约有几里地的距离。姚襄、石琨、悦绾三面夹击,后赵王石祗则从后面发起冲锋,魏兵大败,冉闵和十多个骑兵逃回邺城。</p><p class="ql-block">以前投降冉闵的胡人栗特康等人挟持着大单于冉胤及左仆射刘琦投降了后赵,后赵王石祗把冉胤[yìn]、刘琦杀掉了。死亡的人总共达十多万。邺城里的人都感到震惊害怕,讹传冉闵已死。射声校尉张艾请求冉闵露面去参加一次郊祀祭天活动,以安定民心。最终讹传才平息下来。冉闵肢解了法饶父子,追封韦謏为大司徒。姚弋仲对姚襄没能擒获冉闵十分气愤,打了他一百杖。</p><p class="ql-block">攻伐襄国</p><p class="ql-block">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王石祗派遣将领刘显率领七万兵众攻打邺城,驻扎在明光宫,距离邺城二十三里远。魏国主冉闵征召王泰来商量对策,但王泰以伤势严重为由拒绝。冉闵亲自前往询问,但王泰仍然坚持说伤势严重。冉闵愤怒地返回王宫,对周围的人说:“巴蛮奴才,我难道还要靠你活命吗!我要先消灭掉群胡,然后杀王泰。”于是他率领全部兵众出战,重创刘显的军队,一直追击到阳平,斩杀三万多人。刘显十分害怕,秘密地派人去向冉闵请求投降,并请求杀掉石祗以表示自己的效忠。冉闵这才带领兵众撤回。有人报告说王泰想背叛归附前秦,冉闵便杀掉王泰,还灭掉了他的三族。</p><p class="ql-block">永和七年(351年)夏季四月,渤海人逄[páng]约乘后赵国大乱之机,带领数千家民众归附魏国。魏国任命逄约为勃海太守。原来的太守刘准是刘隗哥哥的儿子;地方豪强封放是封奕的族弟。他们则另外聚集部众自守。冉闵任命刘准为幽州刺史,把渤海一分为二,让逄约和刘准分地而治。前燕王慕容俊派封奕讨伐逄约,派昌黎太守高开讨伐刘准、封放。刘显杀掉了后赵王石祗及其丞相乐安王石炳、太宰赵庶等十多人,并将首级传送到邺城。骠骑将军石宁逃奔到柏人县。魏国主冉闵在邺城的通衢[qú]大道上焚烧了石祗的首级,并授予刘显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的官职。秋季七月,刘显再次率兵攻打邺城,被魏国主冉闵击败。刘显返回,在襄国称帝。</p><p class="ql-block">永和八年(352年)春季正月,刘显进攻常山。魏国主冉闵留下大将军蒋辅佐太子冉智守卫邺城,自己统率八千骑兵前去救援。刘显的大司马清河人王宁投降了魏国,将枣强县拱手交出。冉闵攻击刘显打败了他追击到襄国。刘显的大将军曹伏驹打开城门让石闵进入石闵杀掉了刘显及其公卿以下的官吏一百多人焚烧了襄国的宫室将襄国的百姓迁徙到邺城。后赵汝阴王石琨带着他的妻妾前来东晋投降被斩杀在建康街头,于是石氏被彻底根绝了。</p><p class="ql-block">国破身死</p><p class="ql-block">在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四月,慕容儁攻下幽、蓟[jì]二州,兵锋直抵冀州。冉闵带领骑兵与前燕将领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冉闵前期打败慕容恪军队,但后期因轻敌被捕。在与鲜卑人的廉台决战中,冉闵以所部多步卒,欲引燕骑兵至丛林作战。慕容恪采纳参军高开之策,急派轻骑截击之,然后佯败诱敌至平地,并将燕军分为三部;自率主力加强中军,选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战马结方阵而前,另两部各置一侧配合主力进击。冉闵恃勇轻敌,果然中计,直突燕军中部铁马方阵。燕军侧翼部队即从两面夹击,大败冉闵军,斩7000余人。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在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最终战马受伤倒地被俘,慕容俊以冉闵奴隶出身而僭越称帝嘲笑他,冉闵反驳称外族人都能够裂土封王,何况自己这样的中华英雄。同年四月,慕容儁[jùn]派兵围攻邺城。邺城守兵打开城门投降,冉闵的妻子董氏、太子冉智、朝中重臣及其他诸王公卿被遣送到蓟城。中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自杀。冉闵被送到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后,在遏陉山被斩杀,谥号武悼天王。</p> <p class="ql-block">染华墓志</p><p class="ql-block">施政举措</p><p class="ql-block">政治上</p><p class="ql-block">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闵颁布了《杀胡令》,第一道“杀胡令”是冉闵在邺城幽禁后赵皇帝石鉴后颁布的,内容是: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此令一下,各地传檄,汉人纷纷联合起来,正式向胡人宣战。胡人纷纷越墙离城。很快,冉闵颁布了第二道“杀胡令”:与官方同心的人留下,不同心的人离开。此令一下,邺城内的羯族为了保命纷纷外逃,而百里之外的汉人为了杀胡进入城中。冉闵趁势下达第三道命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冉闵亲自带队,仅在邺城就屠杀了二十万的羯族人。一日之内,有数万胡人被砍头。</p><p class="ql-block">青州、雍州、幽州、荆州等地的胡人面对汉人的血腥报复,开始迁离中原,返回故土。在迁徙道路上,饿死的、病死的、互相杀害、攻伐而死的胡人十有七八,中原胡人几乎丧尽,也让胡人政权看到了汉人的反抗。同时,大量不在清洗之列的羯胡贵族官僚以及龙腾禁卫在屠杀引发的时局动荡中纷纷出奔襄国,后赵政权的统治基础随之瓦解,“大赵”及其法统延长线上的“大卫”国号也就失去了维持的价值。执政者冉闵遂不得不选择另外一条夺权的道路。永和六年(350年),在基本消灭胡人统治后,冉闵建国称帝,定都邺,国号大魏,史称冉魏。</p><p class="ql-block">军事上</p><p class="ql-block">冉闵在建立冉魏之后,依然面临着后赵残余势力的军事威胁,永和六年(冉魏永兴元年,350年),冉闵在邯郸击败了石琨与刘国组成的联军,成功保卫了新生的冉魏政权。冉闵解除后赵余部的威胁后,依据才能分封官员,推崇儒学,冉闵政权初显兴盛势头。永和七年(冉魏永兴二年,351年),冉闵出兵攻打襄国,先败后胜,最终一举攻陷襄国都城,诛杀了刘显。这时,中原地区因为长时间的战乱,生产力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流民遍地,冉闵对此十分懊悔。冉闵在军事上颇有造诣,经常能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但这也导致冉闵产生了轻敌的思想,最终致使自己被前燕慕容儁俘获。</p><p class="ql-block">人物影响</p><p class="ql-block">冉闵作为冉魏的创立者,为了稳固政权,屠杀了大量的平民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军人。他率领的军队长期征战,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结构,使北方地区的生产力严重下降。但另一方面,在他统治的地区,他重用有才能的人才,使其物尽其用,各司其职,让冉魏政权焕发生机。同时,他颁布的杀胡令,虽屠杀了大量的胡人,但这一政策却受到了被胡人长期欺压的汉人的拥护。汉人趁机奋起反击,给予了入主中原的胡人巨大伤害。使胡人看到了汉人的反抗精神,再也不敢随意欺压和屠杀汉人。为北方后世政权的民族政策埋下了重要伏笔。</p><p class="ql-block">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房玄龄在《晋书》中描述冉闵:善于谋划和计策,勇气和力量超越常人。</p><p class="ql-block">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记载:慕容恪率军巡游陈地,对将士说:冉闵勇猛却没有谋略,一名勇士就可以匹敌。</p><p class="ql-block">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蒋福亚认为冉闵利用民族矛盾、制造民族仇杀上台。冉闵的民族仇杀使中原民族矛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评价: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同时,他的杀胡令也博得了汉人的好感,以至于冉魏亡国后,汉人大臣为其殉国。</p><p class="ql-block">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吕思勉表示:冉闵的百战百胜,很像项籍、孙策,(他)与石氏余孽争斗,不一定会匆忙失败,然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它本不相关的战争,携带他刚刚兴起的势力,他的气势充足,力量雄厚,也是冉闵所遭遇的不幸。</p><p class="ql-block">人物争议</p><p class="ql-block">姓字异同</p><p class="ql-block">关于冉闵的姓,一般典籍均记作“冉”,如《晋书》卷107《石季龙载记下》[30]。然而在唐人所修的《元和姓纂》中,却将冉、染两姓并收,在书中卷7“染氏”条称:“二《石赵录》(指《十六国春秋》之《后赵录》)云石季龙将染闵魏郡内黄人。或作冉氏。”可见唐人所见崔鸿原书,可能有将冉闵写作“染闵”者。《元和姓纂》还多处提到冉闵,有时作“染”,有时作“冉”,有时还作“梁”。“梁”当是“染”字之误。此外,《宋本广韵》卷3上声第五十琰部“染”字条说:“又姓,石勒时有染闵。”这说明,关于冉闵的确切姓氏,是“冉”还是“染”,唐宋人已经难以明了,唐修《晋书》作“冉”可能只是整齐体例的处理方法。1990年,河南省偃师县城关镇杏元村砖厂出土了北魏“染华墓志”,结合志文来看,志文中墓主的高祖确是冉闵。这为研究冉闵之姓提供了新的史料证据。</p><p class="ql-block">身份争议</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对冉闵讨论较多的争议就是其发布的杀胡令。这一事件,也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一次重要民族冲突。史学家对于冉闵颁布杀胡令也存在着诸多争议。北宋司马光认为冉闵执政期间,造成了北方百姓大量死亡,是不折不扣的屠夫。而与冉闵同时期的《晋书》却记载冉闵保护了北方大量的汉人,还多次向东晋政权发出过友好信息,心系华夏正统,将冉闵描述为民族英雄。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荦认为:“冉闵反胡羯斗争是胡汉矛盾激化的迫不得已的产物。”</p><p class="ql-block">冉闵的“天王”位</p><p class="ql-block">“天王”称号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特有产物。吕思勉先生通过对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官职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天王” 是稍逊于皇帝的一种名号。日本汉学家谷川道雄则认为天王应与秦汉时期的王一样,是作为称帝之前的政治铺垫,并无其他特殊含义。而冉闵生前的确进位天王,而是否称帝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史学家对此也颇有争议。</p><p class="ql-block">谷川道雄曾指出,称“天王”与宗室制衡君权有关。在他看来,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天王”是一种既承认宗室分权,又体现君主至高无上权威的一种称号。石勒在自称“天王”七个月后进号为皇帝。松下洋巳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外族对皇帝称号并没有像汉人一样重视,冉闵从小在后赵这样一个外族政权下长大的人,应该对皇帝称号并不是十分渴望,同时,也没有史料直接记载冉闵在生前称帝。同时期的《晋书》也只记载冉闵即位为天王。 </p> <p class="ql-block">家族成员</p><p class="ql-block">祖父:冉隆,原为乞活军将领,后投降后赵并战死,冉闵登基称帝后,追尊其为元皇帝。</p><p class="ql-block">父亲:冉良,又名石瞻,十二岁时被石虎收为义子。初任将兵都尉,后位至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冉闵登基称帝后,追谥烈祖高皇帝。</p><p class="ql-block">母亲:王氏,冉闵登基称帝后尊为皇太后。</p><p class="ql-block">妻子:正室:董皇后;侧室:仇氏。</p><p class="ql-block">儿子:长子冉智、次子冉胤、三子冉明、四子冉裕、五子冉操、六子冉叡[ruì]。</p><p class="ql-block">孙子:冉兴圣,冉叡之子,官至安远将军,殿中给事,封蒲阴伯。死后获赠辅国将军、洛州刺史。谥号“惠”。</p><p class="ql-block">曾孙:冉雅,冉兴圣之子官至武卫将军、北中将、光禄太府二卿。死后获赠平西将军、河州刺史,谥号“贞”。</p><p class="ql-block">玄孙:冉华,又名染华,冉雅之子,官至镇远将军、射声校尉。死后获赠乐陵太守。</p><p class="ql-block">名人佚事</p><p class="ql-block">辛谧遗闵书</p><p class="ql-block">辛谧,字叔重,陇西郡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市)人。本为西晋大臣。西晋灭亡后,前赵、后赵等政权曾多次派人征召辛谧入朝为官,辛谧都严词拒绝,心系华夏正统。辛谧虽深处乱世,却能够遵守本心。冉闵登基后,又征召辛谧出任太常一职。辛谧没有遵从,反而给冉闵置信劝他投降东晋,随后绝食而亡。</p><p class="ql-block">身死祸起</p><p class="ql-block">冉闵兵败被俘之后,前燕景昭皇帝慕容儁把冉闵押解到龙城,并于六月一日将其在遏陉山斩杀。冉闵死后,遏陉山周围七里的草木全部枯萎,蝗灾四起,自五月(农历)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得知后十分害怕,于是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闵,上谥号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雪没过了膝盖。</p><p class="ql-block">焚首杀贤</p><p class="ql-block">后赵王石祗解了冉魏对襄国的围困后,派他的将领刘显率领七万兵众反过来攻打邺城,驻扎在明光宫,距离邺城二十三里远。 冉闵刚刚吃了败战,心中十分恐惧。想到王泰曾给出正确的意见,于是邀请王泰商讨对策。但王泰因不满冉闵之前不听从他的劝告就以伤势严重为由拒绝了。冉闵于是亲自前往询问,王泰仍然坚持说伤势严重。冉闵大怒,回到皇宫后,对左右的人说:“巴奴,我难道要你救命吗。发誓要先消灭群胡再杀王泰。冉闵随后率领士卒兵迎战刘显的军队并取得胜利。刘显请求投降并承诺回去后杀掉石祗。冉闵撤回邺城后,听说王泰准备背叛魏国归附前秦,于是借此机会杀掉了王泰及其三族。刘显按照约定杀了石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把石祗的首级传送到邺城,送来人质请求冉闵保全生命。骠骑将军石宁逃往柏人。冉闵下令在大路口焚烧石祗首级。</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知识界为了向民众宣扬“反清”思想,采取了“偶像崇拜”策略,将冉闵与岳飞、郑成功等事迹广泛传播,将其尊为民族英雄,以此激发汉族人的民族意识,进而同满清斗争。当时有人撰写了一篇名为《中国伟人冉闵传略》的文章,高度评价了冉闵的残暴行为,把他评价为数一数二的“汉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家族成员</p><p class="ql-block">祖父:冉隆,原为乞活军将领,后投降后赵并战死,冉闵登基称帝后,追尊其为元皇帝。[8][21]</p><p class="ql-block">父亲:冉良,又名石瞻,十二岁时被石虎收为义子。初任将兵都尉,后位至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冉闵登基称帝后,追谥烈祖高皇帝。</p><p class="ql-block">母亲:王氏,冉闵登基称帝后尊为皇太后。</p><p class="ql-block">妻子:正室:董皇后;侧室:仇氏。</p><p class="ql-block">儿子:长子冉智、次子冉胤、三子冉明、四子冉裕、五子冉操、六子冉叡[ruì]。</p><p class="ql-block">孙子:冉兴圣,冉叡之子,官至安远将军,殿中给事,封蒲阴伯。死后获赠辅国将军、洛州刺史。谥号“惠”。</p><p class="ql-block">曾孙:冉雅,冉兴圣之子官至武卫将军、北中将、光禄太府二卿。死后获赠平西将军、河州刺史,谥号“贞”。</p><p class="ql-block">玄孙:冉华,又名染华,冉雅之子,官至镇远将军、射声校尉。死后获赠乐陵太守。</p><p class="ql-block">名人佚事</p><p class="ql-block">辛谧遗闵书</p><p class="ql-block">辛谧,字叔重,陇西郡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市)人。本为西晋大臣。西晋灭亡后,前赵、后赵等政权曾多次派人征召辛谧入朝为官,辛谧都严词拒绝,心系华夏正统。辛谧虽深处乱世,却能够遵守本心。冉闵登基后,又征召辛谧出任太常一职。辛谧没有遵从,反而给冉闵置信劝他投降东晋,随后绝食而亡。</p><p class="ql-block">身死祸起</p><p class="ql-block">冉闵兵败被俘之后,前燕景昭皇帝慕容儁把冉闵押解到龙城,并于六月一日将其在遏陉山斩杀。冉闵死后,遏陉山周围七里的草木全部枯萎,蝗灾四起,自五月(农历)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得知后十分害怕,于是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闵,上谥号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雪没过了膝盖。</p><p class="ql-block">焚首杀贤</p><p class="ql-block">后赵王石祗解了冉魏对襄国的围困后,派他的将领刘显率领七万兵众反过来攻打邺城,驻扎在明光宫,距离邺城二十三里远。 冉闵刚刚吃了败战,心中十分恐惧。想到王泰曾给出正确的意见,于是邀请王泰商讨对策。但王泰因不满冉闵之前不听从他的劝告就以伤势严重为由拒绝了。冉闵于是亲自前往询问,王泰仍然坚持说伤势严重。冉闵大怒,回到皇宫后,对左右的人说:“巴奴,我难道要你救命吗。发誓要先消灭群胡再杀王泰。冉闵随后率领士卒兵迎战刘显的军队并取得胜利。刘显请求投降并承诺回去后杀掉石祗。冉闵撤回邺城后,听说王泰准备背叛魏国归附前秦,于是借此机会杀掉了王泰及其三族。刘显按照约定杀了石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把石祗的首级传送到邺城,送来人质请求冉闵保全生命。骠骑将军石宁逃往柏人。冉闵下令在大路口焚烧石祗首级。</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知识界为了向民众宣扬“反清”思想,采取了“偶像崇拜”策略,将冉闵与岳飞、郑成功等事迹广泛传播,将其尊为民族英雄,以此激发汉族人的民族意识,进而同满清斗争。当时有人撰写了一篇名为《中国伟人冉闵传略》的文章,高度评价了冉闵的残暴行为,把他评价为数一数二的“汉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被称“屠夫天子”的冉闵,3天屠杀20万胡人,数百万胡人死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好汉都是在乱世之中功成名就的。</p><p class="ql-block">可有这么一个人,他在乱世之中拯救了濒临灭绝的汉族,却被后世人冠上了“屠夫天子”的名号。</p><p class="ql-block">他就是冉闵,一个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p> <p class="ql-block">五胡乱华</p><p class="ql-block">说到冉闵,很多人或许不甚了解,可说到五胡乱华,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段对于汉族人民来说,极其残忍和屈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自汉以来,胡人不断地迁移到中原,将华北一带作为他们的地盘,培养自己的势力。到了西晋,胡人已经居住在了关中、泾水和渭水一带,对西晋都城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p><p class="ql-block">在经过了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后,晋朝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军力急剧下降,那时候的晋朝长期对少数民族进行剥削,晋朝人民也时常欺负当地的少数民族。</p> <p class="ql-block">胡人们一直怀恨在心,就趁此机会,举兵入侵中原,中原从此进入混乱时期。</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来,众多游牧民族先后成立了几十个大小不一、实力各异的非汉族政权,后世称为“五胡乱华”。</p><p class="ql-block">“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胡人大部落,但实际上入侵中原的远不止这些部落。</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胡人文化程度不高,骨子里还留有原始的个性,行事风格很是残暴,每次攻下一个城池,都会对满城的平民进行屠杀,而那些被屠杀的人,大多都是汉人。</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胡人的军队不仅以残忍虐杀汉族人,作为宣泄怒火的方式,他们还将汉族人称为“两脚羊”,当军队粮草不够的时候,胡人就会大肆掳掠汉族少女,把她们充作军粮,宰杀烹食。</p><p class="ql-block">在冉闵灭掉羯人建立的政权后,从邺城解救出来的少女,就多达20万人,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少女大多数都已无家可归,在被解救出去不久后,又成为了其他胡人的腹中之食。</p><p class="ql-block">五胡乱华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胡人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哭声震天。北方的汉族人民甚至被屠杀到只剩400万人,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汉族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机。</p> <p class="ql-block">“屠胡令”</p><p class="ql-block">就在汉族人民心灰意冷,无力反抗的时候,有一个人却挺身而出,改变了这一切,他就是汉人冉闵。</p><p class="ql-block">冉闵出身于武将世家,年纪轻轻便跟随着父亲冉良,投身军中,12岁时被石虎收为养子。</p><p class="ql-block">冉闵聪慧机警,很受石虎的宠爱和信任,成年后的冉闵高大威猛,武艺高强,在昌黎之战中以少胜多,威名大震。</p> <p class="ql-block">虽然冉闵被胡人养育长大,可他始终没有忘记过自己是个汉族人,在看见同胞被残忍虐杀后,冉闵的心中也燃起了复仇之心。</p><p class="ql-block">后赵的政治局面,十分不稳定,皇室众人早就面和心不和了,所以石虎一离世,几个皇子便开始争夺皇位,赵朝陷入了一片混乱。</p><p class="ql-block">冉闵便趁这个机会,拥立石遵为皇帝,并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冉闵的种种行为,引起了羯族人的不满,他们对冉闵发起了几轮围攻,企图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汉人和他的军队一举歼灭。</p> <p class="ql-block">而冉闵也不甘示弱,不仅连杀了赵朝两任皇帝,还自立为王,占据了首都邺城。</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冉闵为了打压胡人,还颁布了赫赫有名的“屠胡令”,扬言要杀光胡人,以血汉耻。</p><p class="ql-block">此令一出,胡人们大为震惊,冉闵为了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的决心,亲自带军歼杀羯族,仅仅在邺城三天,就杀了20多万的胡人,并将他们的尸体,丢到城外喂野狗。</p><p class="ql-block">汉人们看到冉闵的举动,心中压抑许久的仇恨,也随之爆发出来,各方汉族人们纷纷响应冉闵的号召,开始加入屠杀胡人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胡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他们认为软弱可欺的汉人,竟然真的敢反抗他们,一时之间来不及做准备的胡人,连败数仗。汉人们以屠制屠,将打了败仗的胡人俘虏以残忍的方式杀害。</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只要是与汉族人面貌有所不同的人,都会遭到虐杀,整个北方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受到“屠胡令”的号召下,整整屠杀了近百万的胡人。</p><p class="ql-block">备受争议</p><p class="ql-block">冉闵作为一个挽救了汉族命运的人,却从未在历史书上出现过,甚至现代人民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事迹,这些都是因为他的行为备受争议。</p><p class="ql-block">冉闵以一己之力,打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是不假,可他的残暴无道也不假。</p> <p class="ql-block">冉闵作为羯族的汉人将军,在与东晋对战之时,也曾杀害了不少汉族人民,甚至在他颁布的“屠胡令”中,不仅屠杀了很多无辜的胡人百姓,还屠杀了很多本就长着高鼻子和浓密胡子的汉族百姓。</p><p class="ql-block">在他建立政权期间,社会战火连连,百姓们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与胡人统治的天下,并无太大的差别。</p><p class="ql-block">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嗜杀成性的人物,史学家们并不认可他,只将他称为“屠夫天子”。</p> <p class="ql-block">前面讲到冉闵在后赵石虎驾崩后,在几个儿子争权的乱局中上位,篡夺了后赵的政权,自己称帝,国号为魏。而石虎的儿子石祗占据了襄国。之后石祗派刘显带七万大军进攻冉闵所在的邺城结果被冉闵打败,刘显承诺杀掉石祗投降,结果刘显杀掉石祗之后自己占据襄国称帝。而后被冉闵所灭。</p><p class="ql-block">冉闵灭掉了后赵,但北方的前燕却看到了机会,大军南下,慕容儁与冉闵之间的大战即将打响。究竟冉闵是否又能创造奇迹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的相关记载。</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原文</p><p class="ql-block">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八年(壬子,公元三五二年)</p><p class="ql-block">魏主闵既克襄国,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赵立义将军段勤聚胡、羯万馀人保据绎幕,自称赵帝。夏,四月,甲子,燕王俊遣慕容恪击魏,慕容霸等击勤。</p><p class="ql-block">魏主闵将与燕战,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谏曰:“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闵怒曰:“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谓曰:“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皆自杀。</p><p class="ql-block">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硃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硃龙忽毙,为燕兵所执。燕人杀魏仆射刘群,执董闵、张温,及闵皆送于蓟。闵子操奔鲁口。高开被创而卒。慕容恪进屯常山,俊命恪镇中山。</p><p class="ql-block">己卯,冉闵至蓟。俊大赦,立闵而责之曰:“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p><p class="ql-block">慕容霸军至绎幕,段勤与弟思陪举城降。</p><p class="ql-block">甲申,俊遣慕容评及中尉侯龛帅精骑万人攻鄴。癸巳,至鄴,魏蒋干及太子智闭城拒守。城外皆降于燕,刘宁及弟崇帅胡骑三千奔晋阳。</p><p class="ql-block">秦以张遇为征东大将军、豫州牧。</p><p class="ql-block">五月,秦主健攻张琚于宜秋,斩之。</p><p class="ql-block">鄴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蒋干遗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请降,且求救于谢尚。庚寅,燕王俊遣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帅步骑二万助慕容评攻鄴。</p><p class="ql-block">辛卯,燕人斩冉闵于龙城。会大旱,蝗,燕王俊谓闵为祟,遣使祀之,谥曰悼武天王。</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译文</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收获与反思</p><p class="ql-block">冉闵原名石闵,其父亲是石虎的养子,所以他实为石虎的养孙。</p><p class="ql-block">石虎之所以喜欢冉闵是因为他很聪明,又能征善战,为石虎的开疆拓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冉闵才能以汉族人的出身,在石虎的后赵中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后来后赵石虎连杀两任太子,对自己的儿子都开始不大信任,当石虎驾崩时,选择了幼小的石世为帝,但石世幼小,石世的母亲刘皇后和张豺开始清除石虎安排的辅政大臣石遵和石斌的势力。</p><p class="ql-block">在石遵被张豺等支出邺城后,在李城碰到了剿匪归来的冉闵等人,冉闵等人才决定帮助石遵拿回政权,他们杀回邺城,杀掉了张豺和刘皇后等人,石遵登上了帝位。</p><p class="ql-block">但石遵是靠冉闵夺权,曾承诺让冉闵当太子,但后来又食言,所以引发冉闵的不满。而当时后赵的军权大部分落在冉闵手上,所以冉闵和石鉴合作,杀掉了石遵,推石鉴上位。</p><p class="ql-block">而石鉴只是个傀儡,但石鉴又不甘只做一个傀儡,当时冉闵搞杀胡令,导致后赵很多胡人将领纷纷投靠驻扎在襄国的石祗。而在冉闵大军在外作战时,石鉴密信张沈等人来偷袭邺城,结果被冉闵所获,冉闵回军杀石鉴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魏。</p> <p class="ql-block">我们前面讲过,冉闵的杀胡令和称帝都是昏招,杀胡令激化了民族矛盾,让后赵的将领都纷纷背叛自己而去,而称帝不仅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且还丧失了东晋等对冉闵的信任,如果冉闵不称帝,向东晋称臣,冉闵的下场可能也不会这么惨。</p><p class="ql-block">冉闵称帝后,面对的是石祗和拥戴他的将领包括石琨,姚弋仲等人发起的对冉闵的围攻。结果苍亭之战,冉闵亲自带队反击,张贺度等人的联军大败。而冉闵趁势率大军围攻襄国。</p><p class="ql-block">襄国的石祗在危急时刻,向前燕求助,并承诺将传国玉玺送给慕容儁,慕容儁出兵三万援助石祗。为什么当时大家对于传国玉玺都这么看重呢?因为传国玉玺代表着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当时司马睿在江南称帝,就没有拿到传国玉玺,就被称为白板政权,实际上就是不合法,而任何一个人拿到传国玉玺,就能从一个层面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从而可以让更多势力归附自己。</p><p class="ql-block">当姚襄的援军和前燕的援军都抵达襄国外围时,战场的形势就改变了,最终冉闵的军队大败,冉闵只带领十几骑逃回邺城。这次战斗对于冉闵来讲,可谓伤筋动骨。</p><p class="ql-block">而石祗趁胜追击,派刘显率领七万大军这次又包围了冉闵的邺城。冉闵绝地反击,打败了刘显的大军,刘显向冉闵投降,承诺回去斩杀石祗。</p><p class="ql-block">但刘显杀了石祗之后并没有归附冉魏,而是自己称帝。但最终襄国还是被冉闵所破。</p><p class="ql-block">冉闵攻破襄国之后,其率领部队北上,意图收复常山(河北正定县),中山郡(河北定州),而当时慕容儁已经建都北京,所以两只军队一个北上,一个南下,历史上著名的魏昌之战打响了。</p><p class="ql-block">当时冉闵率大军入驻安喜(河北定州东),慕容儁派弟弟慕容恪率大军也赶到安喜,冉闵由安喜撤回常山郡,慕容恪追随冉闵大军南下,在魏昌(河北省无极县附近),双方军队发生交战,双方打了十多个回合各有胜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是前燕的慕容恪的大军以骑兵为主,而冉闵的大军以步兵为主,要知道在冷兵器时期,为什么北方的游牧民族战斗力普遍要高于南方民族,原因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大多是骑兵,其机动性能非常强,而重装骑兵冲击步兵,是具有碾压性的优势的。就跟现在作战机械化坦克部队碾压靠两条腿冲锋的步兵一样。所以冉闵的大军在两军交战中就非常被动,所以冉闵就想把战场选在有利于自己的地方,于是就率领部队向树林移动。只要冉闵的军队进了树林,骑兵的优势就会消失,所以慕容恪的参军就给慕容恪出了主意,要假装战败,把冉闵的大军从树林里引出来。</p><p class="ql-block">而冉闵面对前燕军队的战败,果然上当了,在追击中部队已经到达了平地。而慕容恪选出五千优良射手,将战马用铁链连载一起,组成方阵,对冉闵发动攻击。</p><p class="ql-block">冉闵的战斗力果然是非常惊人的,冉闵作战左手拿两刃长矛,右手拿带钩铁戟,其胯下马名为朱龙,日行千里。冉闵带领部队向前燕军队发起冲击,冉闵一个人就斩杀了三百多人。在冲锋中冉闵看到了前燕军队的统帅大旗,知道那里就是大营,是敌方指挥部,于是带领手下直接冲向统帅大旗,结果前燕是布好了埋伏专门在等冉闵,当冉闵和自己的军队脱节时,前燕的伏兵从两侧包抄,快速的切断了冉闵和部队的联系,擒贼先擒王,前燕就是想先拿下冉闵,冉闵的部队自然就乱了。</p><p class="ql-block">而史书上记载冉闵简直是吕布再生,在重重包围中竟然且战且走,竟然让冉闵杀出了重围。但冉闵人再神勇,其马匹却不堪重负,在这样激烈的冲突中倒地身亡。导致冉闵被前燕生擒,最终在前燕古都龙城被杀。</p><p class="ql-block">从这一战来讲,可以看出冉闵这个人虽然神勇,但是却不是很聪明。当时大将军董闰和车骑将军张温都规劝冉闵暂时退让前燕大军,待其深入后赵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歼灭,但遭到了冉闵的否决,可见冉闵是极端自负的。</p><p class="ql-block">而在战场上,冉闵却贪念太强,所以才中了前燕的诱兵之计,将自己的军队置身于了敌人擅长的战场,导致自己的优势消失。而在两军对垒中,冉闵却又逞一时之勇,他也知道擒贼擒王,敌人大军就会溃散,但自己却脱离了指挥岗,跑去战场跟敌人厮杀,最终自己被擒导致全盘皆输。</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时本来冉闵都得到了后赵的大部分区域,不想着先休养生息,以防御为主,反而北上挑战前燕,导致了自己的灭亡。所以这样的人在战场上再勇猛,其实也是一个莽夫罢了。</p><p class="ql-block">而冉闵被擒,前燕大军随即快速南下,包围了冉魏的都城邺城。当时邺城是冉魏的蒋干和太子冉智守城,在前燕军队重重包围下,邺城粮食已经吃光,当年后赵石虎从全国强取豪夺虏来的十万宫女,也都被饥饿的士兵给杀了吃光了。</p> <p class="ql-block">这已经是在读魏晋历史时不知道第几次读到人相食了。很多人过去读魏晋的时候,仅仅读到了竹林七贤,读到王羲之,读到兰亭集,就觉得魏晋有多好多好,幻想自己能有一天穿越到魏晋,但当你读真正的历史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时代可谓是最黑暗的时代,无数的百姓最终的下场竟然都是被烹煮而食,后赵的宫里的十万女性,竟然成为饥饿士兵的粮食,这还是史书上记载的,而没记载的又有多少呢?</p><p class="ql-block">所以千万不要幻想自己的国家陷入动乱,然后幻想自己在动乱中一定能成为吕布,曹操,能成为刘关张,能成为桓温,司马睿,要知道有一个词叫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在历史上能留下姓名的人的背后是上千万无辜的百姓的生命,你觉得自己成为那一部分的概率更高呢?</p><p class="ql-block">就跟很多人幻想民国有多好多好,其实也不用幻想,现在去缅北,基本上就是当年民国的复刻,只要有手段,能搞到武器,能拉起一支人马,就能占据一块地方当自己的土皇帝,但是从最近反诈来看去缅北的中国人数以万计,这些人里面有很大比例都是在国内被通缉的各种犯罪分子,在国内也是好勇斗狠,无恶不作,但即使如此,他们之中又有几个人成为了土皇帝?又有多少人连尸体都找不到了呢?</p><p class="ql-block">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很多人之前看到这句话还觉得可笑,但是如果跟着我读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你会觉得一点都不可笑,因为这十个字的背后是几千万百姓的累累白骨。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人算什么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