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D12:4月12日,大河家镇经官亭镇、满坪镇、古鄯镇、巴州镇至民和县,97km。总里程1025km。</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至大河家镇过黄河大桥进入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界的官亭。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也是从这里第一次渡过黄河。</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以鄯州鄯城为中点,分为东西两段,东段:长安至鄯州,西段:鄯州至拉萨。文成公主入蕃和亲队伍途中两次渡过黄河:第一次渡黄河是在河州枹罕西北的临津,路线即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县)至河州枹罕(今甘肃临夏州)西北临津渡黄河至龙支城(今青海民和县),就是我们今天所在的地方;第二次在青海省河源地区玛多县的鄂陵湖和扎陵湖的黄河源。</p> <p class="ql-block"> 打卡接官亭:</p><p class="ql-block"> 在大河家过黄河大桥便是青海省第一个镇——官亭。为什么叫官亭?隋炀帝时代,杨广到青海亲征吐谷浑,从临津渡口过黄河至龙支城(民和县),再到乐都。因为是皇帝亲征,有专员接待接应,故在三川地区设立“接官亭”。几度朝代更迭,几经沧海桑田,历代朝廷官员,商贾行旅,驿马奔忙,东进西出,“接官亭”成为官家暂驻之处,后来便成了地名。</p><p class="ql-block"> 为赓续河湟文化的历史文脉,让后世之人铭记故土文化,2016年,过黄河大桥在官亭一侧的大河家桥头上重建了仿大理石材质的接官亭。亭子为六层,呈六角形,檐牙高啄,立柱横凳,可供行人休憩。2022年,又对接官亭进行美化亮化装饰,使其成为凭吊黄河文化的一处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过黄河大桥约7公里即到青海省第一个乡镇——官亭镇。官亭镇地处黄河北岸,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黄河沿岸的三川地区。官亭镇有“金三川”的美称,它可以说是民和县的风水宝地,被誉为民和的“塞上小江南”。</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三川是一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黄河)的美丽小盆地。因境内有三条主要的季节河——上川的赵木川河、中川的大马家河(也叫朱家河)、下川的前河(也叫桑卜拉河)流入黄河,被称为“三川地区”。三川地区以官亭为中心,海拔在1600—2200米之间,是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农业区之一,属第三纪红土断崖发育的丹霞地貌。黄河从三川流过,留下了这片富庶肥沃的土地。这里的“临津古渡”曾是古丝绸之路青海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 民和县:</p><p class="ql-block"> 今天一天都在民和县境内骑行,是最累的一天,一累从甘肃进青海,青海就送了个见面礼:就是15公里的连续不断的坡,连续不断的上下,海拔从1700升级到2700;二累是进入到了四面八方都是被大山包围着,山是越来越高,翻过一道一道的梁,尽在大山里面转,看不到路的出口在哪儿?好在爬了古鄯镇的最后一个坡后20多公里的爽下直到民和县城。</p><p class="ql-block">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最东边的一座小县城,毗邻甘肃省兰州市,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这里是青海海拔最低的地方。它与甘肃红古区海石湾镇一桥之隔,形成两地同城发展的局面。民和的历史久远而闻名,文化灿烂而厚重,从出土的四千年拉面、东方庞贝古城等齐家文化起,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民和,民风淳朴而干脆,民俗文化浓郁而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