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游洛阳之一(洛阳老城区、白马寺、洛阳古墓博物馆)

含笑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含笑</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含笑</p><p class="ql-block">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p><p class="ql-block">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汉、魏、晋、北魏、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其五大都城遗址(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沿洛河分布,形成“五都荟洛”的罕见景观。</p><p class="ql-block"> 我国四大发明中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诞生于此,还诞生了《说文解字》《汉书》《资治通鉴》等典籍,是儒学奠基地、道学产生地、佛学首传地。</p><p class="ql-block"> 洛阳盛产牡丹‌:1982年定为市花,有9大色系、10种花型,每年举办牡丹文化节。</p><p class="ql-block"> 洛阳拥有67处A级景区(含5处5A级如龙门石窟、老君山),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老城区集中展示历史与现代交融,拥有丽景门、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很久以来,去洛阳欣赏牡丹花、参观龙门石窟、参观世界闻名的洛阳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洛书出书处等,探寻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成了我和女儿的深切愿望。</p> <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我们终于带着曼宝宝来到洛阳</p> <p class="ql-block">先到老城区走走。</p><p class="ql-block">看!满大街都是穿着古装的小姐姐小哥哥,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星汉灿烂的华夏盛世。</p> <p class="ql-block">  陈旧的房屋建筑,斑驳的石板路,无不彰显出街道的古老,但是那“奈良咖啡”,那“禁止停车”的标志物又体现出现代人的生活状况。</p> <p class="ql-block">这对青年男女像不像一对穿越时空的情侣?一个现代一个古代?</p> <p class="ql-block">这位美女急匆匆地行走,想去做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洛阳街上,随处可见古装美女美男们,见怪不怪!他们的服装有的是租来的,每套服装租一天(包括化妆、假发、头饰)129元,穿戴化妆完毕后到街上转几圈,摆出各种美姿随意拍照,美够了再把服装还给老板;有的服装则是从网上采购的,可以天天打扮成古装美女招摇过市啦。</p> <p class="ql-block">洛邑古城入口每天都熙熙攘攘,人头攒动。</p> <p class="ql-block">很多店铺的灯饰都是牡丹花,璀璨又华丽!</p> <p class="ql-block">路边不失真花。曼宝宝只喜欢真花不喜欢假花</p> <p class="ql-block">月老牵线</p> <p class="ql-block">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老城区街头,我体验到了洛阳历史文化的厚重!心中升腾起一股身为华夏子孙的自豪感!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p> <p class="ql-block">来到洛阳第二天,我们去参观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平年间(约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大臣傅毅解梦为西方佛陀之兆。明帝遂派使者出使西域,于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迎回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及佛经佛像,并以白马驮载至洛阳。为纪念白马之功,寺院得名“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请听我在网上下载的关于白马寺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齐云塔,中国第一古塔!里面存有释迦摩尼佛的两块舍利子,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齊云塔院简介</p><p class="ql-block">齊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為中国第一古塔,創建於東汉永平己巳年(公元六十九年)。振《釋源大白馬寺齊云塔霍黑记》载,已巳年二月八日,汉明帝劉莊駕臨白馬寺,會见腾、蘭二位印度高僧。當时攝摩腾問:寺之东南是何飽室?帝曰: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個土丘,高丈餘,人們把它鏟平,接而復出。其上时放光明,百姓皆以為奇,故稱"空球",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祈求灵验,然情由未知。攝摩腾道:《全藏》有云,如来减度百年之後,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於天下,共有八萬四千處,东土中国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坐深",即十九建中之一虎。由此,帝便下诏,於"坚球"之上,依二高僧所傅印度佛塔样式,建佛塔九層,高五百餘尺,炭若巅峙,琥曰"齊要"。齊云塔初建為水塔,後毁於雷火。现存之齊云塔、高三十五米,共十三層,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稱"金方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齊云塔另有一奇,当您站在齊云塔南面,大约二十米处用力击掌,便可聽到從塔身处發出"哇哇"的叫聲,和青蛙的叫聲十分相似。這是齐云塔特殊造型所形成的一種物理现象,因塔面上凸凹不平,故使回声不齊所致。齊云塔院座北面南,估地面積四十餘畝。自一九八九年以来,在市宗教局领導下,白馬寺己故方丈海法法師精资百萬,修建齊云塔院,建有禅堂、教室、觀堂、僧房等三十餘間及山門、碑廓,成為河南第一座比丘尼道場。现有尼聚三十餘人在此修事佛法。</p><p class="ql-block">佛厝二五四五年迦提月</p> <p class="ql-block">现存齐云塔高三十五米,共十三层</p> <p class="ql-block">这是塔旁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曼宝在踩着莲花绕塔</p><p class="ql-block">一、绕塔须右,右绕为吉,所谓右绕,即自东而南,自南而西,自西而北,自北复转而东也。</p><p class="ql-block">二、绕塔须知匝数:可绕三匝、七匝、十匝、乃至百匝、千匝。</p><p class="ql-block">三、绕塔可获五福德:</p><p class="ql-block">、后世得端正好色;</p><p class="ql-block">2、得好音声::</p><p class="ql-block">3、得生天上;</p><p class="ql-block">4、得生王侯家;</p><p class="ql-block">5、得涅槃道。</p><p class="ql-block">四、塔周有五十三朵莲花,它代表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若在莲花上拜一拜,则能增长智慧,拜塔﹣周,则智慧无量,增福延寿。</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内人山人海</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顶作九脊歇山式,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塑龙头,两端饰鸱尾。脊正面字为"风调雨顺",背面字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贴金雕龙,富丽堂皇。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为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p><p class="ql-block">佛龛内供奉弥勒佛,像高约1米,面带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一尊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为大乘菩萨之一,他居于兜率天,在释迦牟尼灭度之后,弥勒由兜率天降临世间在龙华树下成佛,代替释迦牟尼讲经说法。</p><p class="ql-block">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大统仙者肉鬼,令其不敢肆虐。四大天王造像,皆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的泥塑造像。</p><p class="ql-block">面北站像为韦驮天将,立于弥勒佛后,正对大佛殿内释迦牟尼佛,执行维护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由于人太多,我进不去殿内拍照,只能看看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是卧玉佛,是用一整块玉石精雕而成</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又称"南海观音"。这里是指观音菩萨在鱼、龟戏游的南海,岩岭秀丽的普陀山,茂密的紫竹林等处修行。</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左边置有插着柳枝的净瓶,瓶内装的是甘露水;右边有只鹦鹉,口衔念珠,表示"佛法无边","诸有情类"也都可以被佛法感化。观音左腿盘在莲花座上,右腿下垂在莲蓬上,背对大佛,故称"倒坐观音"。"问观音何以倒坐,叹世人不肯回头"。</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可示现三十二化身,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便会寻声救度,使众生得解脱。</p> <p class="ql-block">即将进入泰国风格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请看寺院里的介绍牌:</p><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创建记</p><p class="ql-block"> 泰王国,古办称暹罗,位居于中南半岛之中部,乃东南亚历史悠久之古国。其国,尊佛教为国教,有寺庙三万余,其民多奉释祖。中泰交往源远流长,两国释门,法谊至深。时在1992年春,有泰国大善信瓦塔纳先生,千里跋涉,莅临中国古都洛阳,拜谒释源祖庭</p><p class="ql-block">白马寺。睹毁宇宏伟,相好庄严,知圣教西来,始传于此。送萌发大愿,向白马寺敬赠铜质贴金大佛一尊,并慨输善资,于白马寺西侧修建泰国风格佛殿苑一座。其宗风善举,受到中泰两国暨白马寺前任方丈海法大和尚之鼎力支持。是殿1994年秋动工,1995年夏告峻,1997年降重举行了佛像开光庆典,迨2009年夏,瓦塔纳先生再至白马寺朝拜,复发宏愿,以原大殿为中心,拓展规模,增筑殿、塔,遂由原单体大殿建筑扩大而成为诸多建筑荟萃之一大寺院,名之日泰国风格佛殿苑。是苑,坐四朝东,长、宽各108米。东垣建泰式山门,门前左右各置金黄色铜马一。苑中大殿坐南朝北,重檐三层,顶覆黄色琉璃瓦。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高7.2米,铜质贴金。别有钟鼓楼、舍利塔、凉亭、藏经闹、僧寮等。其工程之全部勘测设计、现场施工均由泰国优秀工程技术及施工团队亲举其事;其佛祖造像、建筑构件、装饰用品、钢马铜狮等,或敬造于泰国而运送至此,或由泰国高级工匠精制于白马寺。遂使整座佛殿苑布局有致,多彩多姿,金色灿烂,泰风昭然。朝拜者心生敬畏,游观者心生欢喜,此乃泰国于中国捐资所建之第一处佛教建筑,斯功者,既托佛祖释迦牟尼佛光普照,也赖瓦塔纳先生善行至伟,增辉祖庭,实中泰佛教交流史之大欢喜事!法不孤起,仗缘而生。泰国风格佛殿苑营建之中,已故泰国僧王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代理僧王颂叠帕菩塔京纳翁大长老,倾心相助,赵坤崖长老、赵坤朋大师,操劳巨细,两国政府协襄全程。亦是因缘使然,白马寺方丈印乐大和尚于是往来中泰之间,拜会僧俗诸方,参酌规划,偕理施工,故颇悉斯佛殿苑创建由来始末。值泰国风格佛殿苑圆满落成开光迎宾之际,特勒贞石,粗叙梗概,藉向泰国人民与佛门众僧躬致谢忧,祈中泰两国友谊亘千秋而不朽,俸佛祖遗范普惠三千大世界,而造福于千百亿有情众生。</p><p class="ql-block"> 洛阳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26日</p> <p class="ql-block">  走马观花般匆匆走了一遍白马寺,紧接着我们带着曼宝宝马不停蹄去参观古墓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洛阳古墓博物馆,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古代墓葬及其附属文物、古代石刻和壁画为一体的大型专题类综合性博物馆。这是国内唯一集中展示古代墓葬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里展出的是自洛阳各处搬迁并复原的典型墓葬25座,时代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每一座古墓的整体展出,其墓室建筑、出土文物及其位置、墓室壁画、砖雕艺术的真实再现,都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去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死观、丧葬观,去体味个人和朝代的兴衰成败,三千年历史的积淀。</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位于地下6米的展陈空间,给人视觉产生强大冲击,最大限度复原展示了两汉至宋金时期的25座古墓葬。这些墓葬既是珍贵的历史藏品,也是观众可步入其中的展室。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墓葬结构、砖雕壁画,感受千年前的丧葬理念、审美风格与社会风貌。</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命运的转折始于2023年。2020年至2022年间,洛阳古墓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闭馆提升改造。其间,催促开馆的网友多次将其推上中国博物馆热搜榜。</p><p class="ql-block"> 重新开馆后,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体验感大幅提升,年接待观众量从原来的30多万人次暴增至140万人次,2024年更是超过200万人次,成为年轻观众热衷打卡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下足了功夫。文化表达与沉浸式体验的结合,让博物馆在年轻群体中备受青睐,35岁以下观众占比近七成。</p><p class="ql-block"> 沉浸式游览项目“古墓探宝 妙游地宫”结合壁画复原、拓印临摹等体验,让观众以互动方式走进历史;实景剧本杀《古墓探秘》,通过小剧场演绎与演员互动,将历史故事鲜活呈现;“余韵朤朤——古墓乐舞复活记”音乐会,由真人复刻墓葬中的乐舞元素,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p><p class="ql-block"> 此外,以馆藏文物为核心的“古墓寻龙记”“她是谁”等研学课程,也在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中广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洛阳古墓博物馆不断创新表达方式,给古墓文化祛魅并令其焕发新生,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激发他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探索。</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一进入这二十五个古墓,想象着这些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隔着时空跟他们对话……</p><p class="ql-block">这是墓壁上的砖</p> <p class="ql-block">  洛阳古墓博物馆内的墓葬是真实历史墓葬的搬迁复原成果‌。该博物馆通过将洛阳北邙山及周边地区的历代古墓整体迁移并复原展示,形成了世界上首个以古墓为主题的博物馆群。‌</p><p class="ql-block"> 馆内展出的25座历代典型墓葬,均为通过考古发掘后整体搬迁至博物馆的‌真实古代墓葬‌。这些墓葬年代跨越两汉至宋金时期,包含完整的墓室结构、壁画及随葬品。例如北魏宣武帝景陵的主体建筑保存完整,墓室顶部天象图等细节均为历史原貌。</p><p class="ql-block">‌ 考古团队采用"一比一复原"技术,对古墓的砖石结构、壁画色彩等细节进行精准还原,既保留了墓葬的历史信息,又通过现代技术加固防止文物损坏。</p><p class="ql-block"> 2025年清明假期推出的古墓主题沉浸式奇幻游项目中,游客可进入10座真实历史墓室参与互动,进一步佐证了墓室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墓葬因年代久远存在局部修复,但核心结构与文物均保持原状。例如元乂墓的星象图壁画虽经保护性修复,但其天文数据与历史记载完全一致。</p><p class="ql-block"> 北魏景陵和历代墓葬区是该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真实墓葬展区,可通过预约导览深入了解其考古价值。</p> <p class="ql-block">墓墙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墓室一角</p> <p class="ql-block">墓室里的石头棺材</p> <p class="ql-block">宋四郎墓志铭(宋四郎是一位乡绅)</p> <p class="ql-block">景陵入口</p> <p class="ql-block">景帝即宣武帝</p><p class="ql-block">宣武帝</p><p class="ql-block">元恪是孝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高夫人,即前面提到的与孝文帝合葬长陵的文昭皇太后。史书记载,高夫人在怀孕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被太阳追逐,就赶忙躲在床下,这时太阳突然变成一条龙,围着她盘旋数圈。不久高夫人就怀有身孕,公元483年四月元恪出生。</p><p class="ql-block">元恪兄弟七个,上有长兄﹣﹣太子元恂,下有元怀、元怪、元愉、元悦和元桃五个幼弟。元恪在幼年时就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皇子的气度和品性。有一次孝文帝要看看儿子们的志向和喜好,就摆出许多珍奇宝物让他们随意选取,其他皇子都拿了珍贵的玩物,只有元恪拿了一柄骨质的如意。元恪的举动让孝文帝大为惊奇和赞赏。</p><p class="ql-block">后来,太子元恂因为忍受不了洛阳夏季的暑热,也不喜欢说汉语、穿汉服的生活方式,在几位强烈反对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政策的大臣煽动下,企图逃回平城。元恂的行为惹怒了孝文帝,不久元恂就被废为庶人(后被赐死)。一向被孝文帝偏爱并认为有非常志向和相貌的元恪,在公元497年正月,顺理成章的被立为太子。</p><p class="ql-block">公元499年三月初,孝文帝亲率大军南伐萧齐,太子元恪留守洛阳。三月底孝文帝在军中病重,诏令太子元恪继位,命北海王元详、镇南将军王肃、广阳王元嘉、尚书宋弁、咸阳王元禧和任城王元澄六人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元恪。499年四月,元恪赶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县)即位,时年16岁。</p> <p class="ql-block">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族最初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年开始向南迁移,公元386年,拓跋理联合拓跋各部族,建立魏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94年孝文帝毅然迁都华夏文化的腹地﹣﹣洛阳,并实行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涉及到丧葬,他下诏:凡迁洛的鲜卑官员死后一律葬在洛阳,不许北还。孝文帝亲做表率,放弃了平城营建之中的寿陵,在洛阳邙山选定自己的陵墓,后来的北魏皇帝均遵循此制,葬在洛阳。陵寝制度,一方面是学习汉代制度,如地面上建有规模宏大的陵园和封土,封土前有神道,两侧放置石翁仲,在陵园建设祭祀性建筑等,另一方面也保留了鲜卑族的习俗,如聚族而,墓室为方形单室等。</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经过考古勘察结合文献记载,葬在洛阳的北魏帝王陵墓位置和局已经调查清楚,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和节闵内陵墓都已经确定位置,为研究北魏历史和丧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宋金雕砖艺术,不惟是生者对已故双亲时思不忘、永久纪念的一种体现,更是生者冀望己身和后世家族福寿康强,兴旺不衰的一种象征。其中蕴含和寄托着入宋以后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广大士庶阶层,在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为了己身利益和后世幸福而向祖灵发出的深切祈愿。</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众心理和文化习俗的实物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