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接</span> 一條大河·6</p><p class="ql-block"> {大河【中游段】記}</p><p class="ql-block"><b>(七)大河南下--------陝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你知道黃河有幾十幾道灣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黃河水從我家門前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黃河各段劃分示意圖</b></p> <p class="ql-block"> 大河湯湯睇四方 滾涌浪蕩劈晉陝《就是這一溜溜溝溝 就是這一道道坎坎 就是這一片片黃土 就是這一撮子禿山 就是這一星星綠 就是這一滴滴水 就是這一眼眼風沙 就是這一聲聲嘶喊 哦 這一聲聲嘶喊》【選自陝北民歌】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 直至禹門口 飛流直下725公里 水面跌落600米 滾滾黃流 奔騰不息 將黃土高原分割兩半 構成峽谷型多灣河道 以河爲界 左岸爲晉 右岸爲陝 故稱之晉陝峽谷 當黃河拐出一道鬼使神差90度大彎 撲向榆林府谷縣 這意味着黃河正式和陝西相親了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陝西段黃河河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乾坤灣是黃河古道秦晉峽谷上的一大天然景觀 由五個巨型水灣組成</b></p> <p class="ql-block"> 《桃花花你就紅來 杏花花你就白 爬山越嶺我眊你來呀 啊咯呀呀呆》【選自陝北民歌】 從藍田猿人 半坡文化 石峁文化中 萌芽一起聆聽西周禮樂之典雅 親歷大秦一統 見證大漢恢弘氣勢 黃河之陪伴 承載隋唐盛世之雄壯 古都西安從秦至隋唐 亦爲國家之中心存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西安古城牆</b></p> <p class="ql-block"> 大河之扶余 脅陝地變化多端 陝人豪創 【秦弩】箭鏃設計 提高征戰【交通道路建設】提高運輸及部隊通行【法理治國】商鞅變法【戶籍制度】戶籍記錄【一統中原】狂滅六國【統一度量衡】簡化經濟活動【文字統一】制定小篆【統一貨幣】經濟穩定發展 秦人 思前衛 業發達 人稠密 勇善戰 經昌盛 濟繁榮 廣聚才歡 黃河揮濤於天下 亦大秦將黃河先進呈燦爛文化普灑中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秦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統一貨幣</b></p> <p class="ql-block"> 黃河涌至壺口 乃世界之罕見 天下之奇觀 無與倫比之大氣凌然 一生中再無此憾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壺口瀑布</b></p> <p class="ql-block"> 曾記得《壺口情懷 吾等驅車順溪沿山澗 輪踏黃河邊 眼前頓覺寬闊 遠方隆隆傳聲 車臺音雜亂 車內呼喚萬般 衆車鳴笛不止 虎奔下山 尋聲迎風霧 暢懷壺口岸》選自筆者零二年【陝晉豫遊記】</p> <p class="ql-block"> 曾記得《壺口位於陝晉交界處 因黃河勾劃將其劈開 兩側聳千米蒼山挾持 展百米河牀縱橫兩岸 深淵險壁萬巖疊落 凸凹巨卵百沐爭奇 黃河水滾涌闖窄槽 猶如壺口外倒 層層疊濤驅仗 又如千陣錯落排開 須臾灌流閃電 龍口噴射 傾刻咆哮瀉入百米峽底 狂濤砸潭 反轉沉悶怒吼 瀦浪騰空百丈 直射煙雲衝碧落 狂嘯震坤靈 混響枉旺 天爆銀晶 霎那間拋銀珠展霧幕 映夕陽 彩虹臨天外------ 正是酷呆 真是酷斃 咫尺無言對 怒濤灌耳聾 頓足展雙臂 目斥撞幻聲 怒吼吧 黃河》選自筆者零二年【陝晉豫遊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汛期的壺口瀑布</b></p> <p class="ql-block"> 再望 萬晶撲天映彩霞 </p><p class="ql-block"> 浪涌砂濤墮崎英</p><p class="ql-block"> 再看 天劈決口百丈瀑 </p><p class="ql-block"> 衆觀碧漭驚開靈</p><p class="ql-block"> 再聽 若祈銘心之震撼 </p><p class="ql-block"> 萬蕩捶壁鞭嚎聲</p><p class="ql-block"> 再悟 罕景灌雲天地翻 </p><p class="ql-block"> 靈界泣鬼夢世停</p> <p class="ql-block"> 曾記得《傍晚一遊未盡 車友毫無睏意 同約十二點夜探龍槽 空曠無人壯膽摸黑經壺口上龍脊 又一番意境提神逆瀑前行 趁來水稀少 躲龍槽 一步一探路 兩步見龍圈 三步一回頭 五步必躍巖 此爲龍息之槽 石墊十里灘 蜿蜒金濤 百展石面 蜂窩爲水衝泥沙研磨而成 龍臥此槽 鱗爲龍圈 頭頂壺口 水漫金山 呈兩岸陰慎山澗之影 傳澗谷泣鬼嚎啕之聲 似乎燈光 星光 靈光追行 頓覺雞皮疙瘩渾身纏繞 寒顫中忙方便於龍圈 壯龍威解一場虛驚 夜景隨步移 天然成趣 身臨絕佳境 心曠神怡》選自筆者零二年【陝晉豫遊記】 壺口此處唯獨與大河河牀近距離觸摸之地 恰似臥龍與衆共榻 又似踏龍嬉耍 或騎龍縱橫 或駕龍匯天 衆親何不感受於此</p><p class="ql-block"> 壺口龍槽</p> <p class="ql-block"> 晉陝峽谷末端是龍門 《後漢書》載《士有被其容接者 名爲登龍門》這裡形勢險要 兩岸斷崖絕壁 猶如刀劈斧削 形如門闕 左岸龍門山與右岸梁山隔河對峙 使河寬縮至百米左右 龍門連接晉陝交通古道渡口 史上靠木船擺渡【大禹治水】 【鯉魚躍龍門】之典故 衆者均耳熟能詳 李白《贈崔侍卿》詩云《黃河三尺鯉 本在孟津居 點額不成龍 歸來伴凡魚》《三秦記》有載【龍門山 在河東界 禹鑿山斷門 闊一里餘 黃河自中流下 兩岸不通車馬】今者曰 【聞道輿圖次第還 黃河依舊抱潼關 一定要小駐平戎帳 饒益南亭看華山】</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黃河龍門風光</b></p> <p class="ql-block"> 西嶽華山 雲端索道穿行 俯瞰山麓花海 仙峪探幽 擁抱自然之美 玉泉院享靜 感受愜意時光 西嶽廟品史 聆聽往昔傳說 穿越峽谷 偶爾飛濺溪水山泉爲這幽靜山谷增添了幾分靈動與活力 擡首望 怡然自得宛若矗立雲端之金元寶 讓身心完全沉浸在這片純淨自然天地中 五嶽之華山以險著稱 自古華山一條道之愁 著名【智取華山】故事均發生於此 西峯【西峯索道 亞洲之巔】 南峯【南天門 長空棧道(險於驚嚇)】東峯【觀日出 鷂子翻身(驚險刺激)】 中峯【金鎖關】 北峯【縱攬五峯全景 千尺幢 百尺崖 天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自古華山一條路</b></p> <p class="ql-block"> 冬季華山 雪景是不可或缺之主角 白雪皚皚 銀裝素裹 玉樹瓊花 雪淞峭壁遠山相望 似仙境美感 松柏挺拔蒼翠 山巒覆雪如白龍蜿蜒 白色與翠色相映 展開一幅生動冬日儷片 此每一步都伴隨着雪花 低語走進華山 彷彿靈入聖潔冰雪之境 充滿別樣之未來感 當太陽緩緩升起 金色光輝穿透雲層 灑滿白雪皚皚山峯 整個華山被金色籠罩 欲縱奇中</p> <p class="ql-block"> 老朽年輕時曾多次來此 均未登頂 險處四肢並用 顫抖上下 渾身較勁 汗如雨下 順脊臀勾滾刷 嚇之蒙圈 豈知嗦然 如此退卻 雄威不在 栽情於華山 如今提華亦雙腿打軟 心中忌憚 刻下永恆傷疤 遺憾</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位於陕西省渭南玉泉路南段</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太華咽</b></p> <p class="ql-block"> 華夏【華】指華山 上古時代華山爲秦嶺之意 橫斷山脈且爲祖國地理南北分界線 【夏】爲夏朝 商朝 周朝演變之囤 夏民稱己爲夏人 商朝東夷族鳥圖騰最終演變爲鳳凰 周民稱華夏族 【伏羲】【女媧】傳說中均爲蛇身人面形象示境 此古人以龍爲圖騰之象徵 龍鳳亦成爲中華兩大圖騰 華夏 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 周書 武成》其中有【華夏蠻貊 罔不率俾】之記載 另《左傳 定公十年》中亦提到【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夏人建立村落 商朝發明農業 周朝逐漸發展壯大 今陝 晉 豫 冀 楚 蜀之圍 夏呈大韻 國字當頭 稱帝王爲號 洛陽 鄭州建都 各豪傑逐鹿中原 演變幾千年蹉跎年輪 儘管春秋戰國 新朝 三國 東西晉 南北朝 五代十國 遼 夏 金 如何翻涌 均爲華夏子孫 兄弟相爭 婆媳之戰 家內之事 圍於華山上下 躁於兩大河南北 很快均被秦 漢 隋 唐 宋 明 民給收拾 統一於大河江山</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人文始祖伏羲 女媧以人面蛇身示人</b></p> <p class="ql-block"> 華山於東即華東地域 華於南即華南 西則華西 北則華北 至今 吾國天氣預報均依此點播 華中爲華山周邊 大河行走於華夏 黃河倚華山與龍風相伴 真乃神韻華夏 龍鳳齊舞 雙冠匯天 中華奇聖編排 華夏乾坤佳寓萬般《西嶽崢嶸何壯哉 黃河如絲天際來 黃河萬里觸山動 盤渦轂轉秦地雷》《【李白】西嶽雲台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雄偉的華山</b></p> <p class="ql-block"> 黃河出晉陝峽谷 河面豁然開闊 水流平緩 從禹門口至潼關河道長125公里落差52米 河谷寬3至15公里 平均寬8.5公里 河道灘槽明顯 灘面寬闊 灘地面積達600平方公里 灘面高出水面0.5至2米 本段河道衝淤變化劇烈 主流擺動頻繁 有【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之說 屬遊蕩性河道 禹門口至潼關區間流域面積18.5萬平方公里 匯入大支流西有陝西渭河 北有山西汾河 由此黃河走水再次壯大 【李白】曰《黃河西來決崑崙 咆哮萬里觸龍門》</p> <p class="ql-block"> 站潼關 遠眺黃河 對岸山西風陵渡 潼關古城景於視線最醒目位置 2000多年來 被稱作 【關中鎖鑰】【華夏雄關】之潼關 儘管幾經黃河道變遷而數易其址 但一夫當關之雄偉與兵家必爭之地價值卻從未改變 僅見於古代史書中戰事就有82場之多 其中不乏諸多關乎定鼎天下 爭鬥關鍵礙口之城關戰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關中的東大門</b></p> <p class="ql-block"> 闖潼關【天設潼關金陡城 中條華嶽拱西京 何時帝劈蒼龍峽 放與黃河一線行】明 【王廷相】南北有中條山與秦嶺雄峙 周遭則是河網沖刷出大片澤泊 潼關之存在 似乎相距不遠處西嶽華山【自古一條路】同樣 爲古代連接關中平原與河洛平原最重要關隘與要道 天上來之黃河水 切穿黃土高原奔涌南下 撞上橫臥於中華南北方分界線【秦嶺】 逼出一筆將近直角之仙錘大拐彎</p><p class="ql-block"> 【秦嶺】位於中國中部 古稱崑崙 橫亙東西 綿延約1600公里 是長江和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 它不僅是南北分界線 還在歷史中佔據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觀潼關 《峯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張養浩《潼關懷古》】</p><p class="ql-block">黃河中斷這一區域地貌特徵爲千溝萬壑 支離破碎之黃土地貌 泥沙鬆動 水土流失嚴重 植被覆蓋率甚低亦黃河泥沙主要貢獻者 特別是晉陝峽谷段 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 形成黃河中游獨特地質地貌景觀 大河由此黃之又黃 粘稠有染 渾濁無比 中游更爲活躍地質結構也與上游高原峽谷和下游平原懸河形成鮮明之對比</p> <p class="ql-block"> 過潼關 湍急黃河水就不復之前驚濤駭浪 河面瞬變寬闊浩渺 正是 華嶽三峯憑檻立 黃河九曲抱關來《荊山已去華山來 日照潼關四扇開》【韓愈】</p> <p class="ql-block">詞句解譯 (車臺)——車載電臺 (扶余)——捨身戀故 (須臾)——瞬間 (碧落)——天空 (坤靈)——大地 (酷呆)——傻楞 (酷斃)——楞僵 (寒顫)——哆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中部分視頻圖片來自網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未完待續請看下集【一條大河·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