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 ‍左江花山岩画

小老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到广西崇左不能不去探究一次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江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境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主要分布在宁明、龙州、江州、扶绥等地。其中,作为典型的宁明花山岩画,位于县城西南约25公里处的城中镇耀达村明江东岸的拐弯处,称耀达花山,壮语称为Pya Laiz(音岜莱),即花山被画得麻花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画分布在花山西侧和南侧临江崖壁的下半部,距江面最高90多米,面幅宽约221米,高约40米,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共有人物、动物、器物等各种图像1950多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幅岩画。花山岩画将世界岩画中具有“原型”“意义的“蹲踞式人形”符号作为岩画最基础的符号词汇,构建成内涵丰富、逻辑清晰的图像语言表达系统,“蹲踞式人形”符号有正、侧身两种,有的可分男女,有的腰挂环手刀,大小不一,一般为0.6一1.5米,小者高仅0.2米,大者高达3.58米,造型古朴粗犷,因其规模宏大,图像众多,分布密集,场面险绝壮观而著称于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宁明县明江流域花山岩画,是举世闻名的广西左江岩画群最具典型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古代岩画史上罕见的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画始于战国时期,延续至东汉时期,是当时聚居于左江流域的骆越民族的作品。现遗存的1900多个图像中,包括人、马、兽、钢鼓、刀剑、羊角钮钟、船、道路等。构成岩画主体的人像,皆作曲肘蹲腿的半蹲式造型,整个画面有11组神秘的图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画的内容反映的是巫术文化的遗迹,还是与洪水作斗争的记录,是祖先崇拜的表现,还是庆功场面,抑或是古代民族的语言符号,众说纷云。花山巨壁上弥漫着神秘色彩的浩浩画卷给历史留下了千古之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花山一带有个奇人叫勐卡,他食量惊人,力大无比。某年,官逼民反,勐卡想带头反抗,可是手里没有兵马。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石头上一筹莫展。这时,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位银须白发的仙人,送给他一叠木片和一支笔,说道:“你在这木片上画兵马,等满一百天后,上面的兵马就会变成真人真马,但千万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仙人说完便飘然而去。从此,勐卡为了不走漏风声,只好每天躲在家里画画,晚上才去做工。他母亲觉得奇怪,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一百天后你就知道了。”谁知道在第九十九天时他母亲实在忍不住了,趁勐卡不在家,便推门进去打开藏画的箱子。刹那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昏地暗,木片上的兵马纷纷飞出,因不足百日,尚未点化成真而落在山崖变成了壁画。</span></p> <p class="ql-block">  岩画内容大致分为11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1组位于崖壁北端的崖壁上。隐约可见2个人像,高约60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2组在第1组右侧约2米。左右两侧可见4个人像,图像已较模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3组在第2组右上方约5米处。有各种图像49个,其中铜鼓图像9个、犬图像6个、正身人像8个、侧身人像26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4组在第3组右下方约6米处。画面宽7.3米,高约20米,共有图像84个,其中正身人像20个、侧身人像47个、圆形图像10个、动物图像7个。画面下部图像密集,多为成行的侧身人像;上部图像较稀疏,多为单个正身人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5组在第4组右侧。图像多已模糊,尚可辨认者74个,其中正身人像7个、铜鼓图像10个、羊角钮钟3个,其余为侧身人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6组在第5组右侧。画面图像密集,共约593个,是花山岩画中画面最大、图像最多的一组。其中铜鼓图像74个、犬图像15个、正身人像89个、羊角钮钟1个,其余为侧身人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7组在第6组右侧1.3米处。有图像250多个,部分图像稍黯淡或模糊,有正身人像57个、犬图像6个、铜鼓图像23个,其余为侧身人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8组在第7组右侧。图像有些已残缺,可辨认者有124个,其中正身人像17个、侧身人像90多个、铜鼓图像12个、犬图像5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9组在第8组右侧约1.5米处较为平整的崖壁上,处于整个宁明花山岩画的中心位置。共有图像221个,有正身人像、侧身人像、铜鼓图像、犬图像等,是宁明花山岩画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其中,正身人像63个,画面中部为一个体较大、腰佩环首刀的正身人像为首领,头顶饰一小动物,该人像手掌有5指,右手下悬挂一扁茎短剑;此外,有似戴面具者2人、女性2人(似已怀身孕)、铜鼓图像27个、犬图像7个、羊角钮钟图像1组,其余均为侧身人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10组在第9组右上方约2米处。可见图像41个,其中正身人像16个、侧身人像16个、铜鼓图像4个、犬图像5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11组在第10组右下方8.2米处。尚可辨认图像108个,其中正身人像16个、侧身人像78个、铜鼓图像11个、犬图像3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画多为众多侧身人像围绕一个形象高大、装束特殊的正身人像,表现的是集体舞蹈场景,反映了当时人们举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时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画是以“蹲式人形”符号为基本母题,左江流域的骆越人以表现祭祀场面为统一主题,选择“蹲式人形”符号作为左江花山岩画最基础的符号词汇,从采用简单、小型的蹲踞式人形进行简单排列、描绘最初的简单祭祀活动开始,逐渐通过添加特定人物接饰、人形大小对比、正侧面人像结合,以及大量符号密集组合等形式发展成为画幅巨大、内容丰富,描绘的可能是宏大的祭祀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骆越人是百越民族中的一支,百越是中国古代南方众多越人的总称,他们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骆越人主要生活在岭南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今广西南宁、百色以及南到越南中北部地区,包括左右江流域、贵州省西南部及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骆越人崇拜鸟、龙等图腾,这种图腾崇拜在今天的壮族文化中仍有体现。生活习俗以“鼻饮”“断发”“披发”“椎髻”“文身”等为特征,体现了骆越人独特的文化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骆越人是中国最早发明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他们创造了稻作农业文化,其农业技术在秦汉时期进入繁荣发展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骆越人在商周时期已经在岭南地区活动,其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部落和部落联盟。在秦统一岭南之前,骆越人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画中的铜鼓形象及相关元素与当地铜鼓文化密切相关,见证了该区域广泛兴盛的文化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江岩画是中国南方岩画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断崖上的敦煌”,其神秘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复杂的创作背景以及至今仍未完全解开的谜团。</span></p><p class="ql-block"> 起源之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很多人认为左江岩画是骆越人祭祀神灵的记录。岩画中频繁出现的铜鼓、青蛙等元素,与骆越人对铜鼓的崇拜以及青蛙崇拜有关。铜鼓在古代被视为通神的工具,而青蛙则是骆越人崇拜的神灵之一,岩画可能是祭祀仪式的再现。也有人推测岩画可能与战争有关。画面中的人物姿态多为双手上举、双脚蹲踞,类似战斗准备姿势,且画面中还出现了刀剑等武器,可能是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还有观点认为岩画是部落联盟的象征。左江流域的岩画分布广泛,可能标志着部落联盟的范围,岩画中的人物和符号可能是对联盟仪式的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 绘制技术之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高达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上,古人是如何到达这些位置的?推测包括攀爬、乘船、从山顶垂吊等方式,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画历经两千多年风雨,颜色依然鲜艳。研究表明,颜料的主要成分是赤铁矿,但如何将赤铁矿与黏合剂混合,使其能够在光滑的崖壁上持久保存,至今仍是一个谜。</span></p><p class="ql-block"> 艺术风格之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画中的人物姿态高度统一,多为双手曲肘上举、双脚平蹲,这种姿态可能与祭祀仪式有关,也可能是对某种图腾的模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画中除了人物外,还有大量的符号和图案,如铜鼓、羊角钮钟、动物等。这些符号的具体含义尚不明确,可能是对神灵的象征、对部落权力的标识,或者是某种特殊的语言。</span></p><p class="ql-block"> 年代之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对岩画颜料样本的碳-14测定,推测岩画的创作年代大约在战国至东汉时期,距今约2000至3000年。岩画中出现的铜鼓、环首刀等器物,与考古发现的战国至东汉时期的文物相似,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年代推测。</span></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之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画中频繁出现的青蛙形象,与骆越人的稻作文化密切相关。青蛙被视为稻神的化身,岩画可能是对稻作丰收的祈愿。岩画中的一些元素,如短柄剑、环首刀等,显示出中原文化对骆越地区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江岩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神秘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复杂的创作背景以及至今仍未完全解开的谜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座骆越战士雕塑,正是对花山岩画的具体映照。雕塑的正反面由不同的人物形象组成,他们的动作姿势完美复刻了岩画上的人物形象。此外,雕塑上的铜鼓造型也源自岩画上的古老图形。铜鼓在西南地区非常普遍,是当地人民节庆、祭祀必不可少的器物,也是骆越文明延续至今的文化印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岩画不仅是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成为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文 清茶一杯 小老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