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里的琥珀光——温州女人周阿雨的淬火录》

荷园主人杨莹

<p class="ql-block"><b>《夜雨里的琥珀光</b></p><p class="ql-block"><b>——温州女人周阿雨的淬火录》</b></p><p class="ql-block"><b> 杨莹</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苦难是一杯美酒,夜深人静的时候,就着你的眼泪喝下去。”‌ 这句电视剧《温州一家人》里的台词,不仅展示了剧中人物周阿雨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她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态度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布鲁塞尔的雨季漫长得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流放。周阿雨推开咖啡馆的玻璃门时,檐角正坠下一串水珠,恍惚间竟像是故乡梅雨时节青瓦檐下的珠帘。卡桥爷爷常坐的橡木椅空着,椅背上残留着雪茄与流浪汉衣褶里发酵的咸涩,混合着拿铁氤氲的雾气,在潮湿空气里酿成某种苦涩的清醒剂。</p><p class="ql-block"> “欧洲欢迎你,但是你得有本事。”她擦拭咖啡杯的手突然顿住,玻璃器皿倒映着十八张餐桌的冷暖。那些在洗碗池里浸泡得发白的指节,那些被滚烫意面灼伤的手背,那些数欧元硬币数到凌晨的月光,都在杯壁蜿蜒的水痕里凝结成透明的茧。卡乔爷爷说得对,新大陆的朝阳从不照耀泪痕未干的脸庞,它只亲吻那些把伤口磨砺成勋章的肩膀。</p><p class="ql-block"> 流浪汉的羊皮袄最后一次裹走冬夜寒风时,壁炉里的松木正在流泪。老人用枯枝般的手指蘸着啤酒,在斑驳木桌上画出半个不圆满的句号:“苦难是杯陈年葡萄酒,孩子,你要学会在子夜零点的钟声里独自碰杯。”如今她终于懂得,那些在廉价阁楼里吞咽的冷硬面包,那些被种族歧视者摔碎的青花瓷盘,那些在汇款单上反复描摹的汉字笔画,都是窖藏在生命深处的单宁。当异乡的月光漫过铁皮屋顶,所有酸涩都在血液里静静陈化,析出琥珀色的光。</p><p class="ql-block"> 温州商人总说眼泪是珍珠,却忘了珍珠原是嵌入血肉的沙砾。周阿雨望着后厨蒸腾的热气,忽然想起大罗山巅的云雾。原来所有漂泊都是故土的延伸,所有孤独都是乡音的变奏。此刻橱窗外掠过的东方旅人,背包里是否也藏着半瓶未启封的、用苦难酿成的酒?</p><p class="ql-block"> 十年后的春夜,当周阿雨站在自己餐馆的霓虹招牌下清点账目时,塞纳河的风突然裹来几句温州童谣。她数欧元的手指猛地痉挛,硬币叮当坠地的声响惊碎了月光。那些在洗碗布里蜷缩的寒夜、在海关文件里发霉的黎明、在歧视目光中冻结的微笑,突然化作无数振翅的银蝶,从陈旧伤疤里簌簌飞出。她终于看清命运馈赠的真相——苦难不是需要掩埋的骸骨,而是重铸灵魂的熔炉。温州女人骨血里流淌的瓯江水,终究在欧洲大陆浇铸出青铜的筋骨。此刻她抚摸无名指上代替婚戒的铜钥匙,忽然听见大罗山的雾中传来金属淬火的嘶鸣。那些被泪水浸泡的岁月,原是在将柔软江南锻造成一柄可以劈开黑夜的利刃。</p><p class="ql-block"> 周阿雨将半生商海沉浮积攒的财富,化作陕北高原钻探机械的轰鸣。这个从纽扣作坊里走出的浙商女儿,终究把浸透欧陆风雨的欧元钞票,悉数投进了父亲执拗指间的勘探图纸——黄土地上赫然崛起的“黑金”帝国,既是两代人商业基因的隔空共鸣,更是温州精神与黄土文明最炽烈的碰撞。当油井喷涌的刹那,飞溅的不仅是工业时代的黑色血液,更是一个江南女子用青春赌注写就的孝道史诗。</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杨莹:笔名英子、杨子、安娃。当代诗人、作家、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人才,王子云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第三届国际丝路艺术节长安诗歌节组委会副主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华商国际传媒中心国际传播研究院专家、总策划,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驻校作家。陕西女子诗社、西安女子诗社创始人、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画家。2008-2018年期间两次被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作协派到西安美术学院督导办、宣传部挂职。著有《纯真年代》、《少妇集》、《杨莹小诗》、《每当风起,每当雨飘》、《花儿日记》、《台历边语》、《品茗》、《奔向光明》、《从长安出发》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十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参展,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入选海内外多种图书版本,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韩文等多种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