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周文彬</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1296527</p><p class="ql-block"> 永陵寻旧:拾忆成都的往昔与今朝</p><p class="ql-block">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当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往昔的岁月如潮水般向我涌来,而这其中,永陵承载着我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在40年前就读的“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校址那仪式感满满的打卡,我怀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信步走向永陵。它,曾是与学校一墙之隔的“王建墓”,承载着我学生时代的欢乐与懵懂,如今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当年的周末,我和同学们总会偷偷从学校后围墙的缺口翻出去,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奔向王建墓公园。那时的我们,总会煞有介事地点上一杯花茶,美其名曰“温习功课”,可实际上,一坐下来就开始天南海北地闲聊,从课堂上的趣事,到各自心中的小秘密,无话不谈。欢声笑语在茶香中肆意飘散,青春的活力也在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里尽情绽放。</p> <p class="ql-block"> 怀揣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永陵的敬意,我出示身份证,换好免单门票,再次踏入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刚到大门前,正面“永陵”二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而背面“永陵博物馆”的金黄色大字,透着岁月沉淀后的庄重。</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映入眼帘,它宛如一条时光隧道,直通保存完整的永陵墓冢。半球形的墓冢封土高大而肃穆,高约15米、直径80余米。踏入地宫,内部分为前、中、后三室,每室由木门间隔,仿佛将历史的篇章逐一翻开。那尊据称是王建的石像,雕刻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地宫前,四个文官武将和四匹矮马石像分列两旁,它们面容温润、神态端庄,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威严,却给人一种神秘而高深的感觉,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从地宫出来,我绕着四周漫步。不经意间,发现了“都安井”。它由陶质井圈叠筑而成,是一口充满历史韵味的汉代民用井。据考证,这里自战国以来就是蜀先民的聚居地,而这井因水源来自都安堰,也就是现在的都江堰,故而得名。抚摸着古老的井圈,我似乎感受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气息,以及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p> <p class="ql-block"> 永陵的瑰宝数不胜数,其中最珍贵的当属雕刻在棺床壶门之内的“二十四伎乐”。这些石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晚唐五代宫廷宴享乐的乐舞场面,每一个伎乐的表情、动作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将那段繁华盛世定格在了石头之上。王建的石刻真容像同样令人震撼,红砂石圆雕坐像通高86厘米,王建身着锦袍、头戴幞头,腰束玉带,足蹬皮靴,隆眉广颡,状貌伟然,睿智神勇又端庄安详,与史书所载的形象极为吻合。墓内出土的“玉大带”“谥宝”“玉册”、金银平脱漆器及银制品等,无不彰显着极高的文物及艺术价值,它们是唐末五代成都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有力见证,让古代成都的历史文化得以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 在神武殿内,借助高清激光投影、立体音响系统、三维动画等前沿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式观展空间,我仿佛穿越千年,亲身感受着永陵所承载的千载历史记忆。展厅分为“西蜀旧梦”和“日升月恒”两大单元,每一步的前行,都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陵,这片风景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不仅是历史的宝库,更是我青春记忆的栖息地,也是人们平时的休闲娱乐场所。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重游,都能让我有新的感悟与发现,它值得我一次又一次地奔赴,去探寻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美好。</p><p class="ql-block">(2025.04.12. 于蓉城·汇朗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