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昵 称:王仕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 篇 号:153337379</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0年11月我与山东省水政、水资源处一起,到江苏、云南学习考察,任务结束后顺便到当地景区游览,顺拍了一些照片,现将去云南大理耳海的部分照片和有关景区情况做一展示,请美友们鉴赏。</span></p> 在南京飞往昆明的飞机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洱海,古称昆明池、洱河、叶榆泽等。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般湖水面积约246平方千米(一说251平方公里),蓄水量约29.5亿立方米,呈狭长形,北起洱源县南端,南止大理市下关,南北长40公里,是仅次于滇池的云南第二大湖,中国淡水湖中居第7位。洱海形成于冰河时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蚀,属高原构造断陷湖泊,海拔1972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洱海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优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淡水湖泊及水生动植物、南北动植物过渡带自然景观、冰川遗迹,面积79700公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洱海,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北部。因形状似人的耳朵而取名为“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据说是因为白族人民没有见过海,为表示对海的向往,所以称之为洱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洱海南北长41.5千米,东西宽3—9千米,周长116千米,面积25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洱海属澜沧江水系,汇水面积2565平方千米,平均容水量为28.2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有小普陀、南诏风情岛、罗荃半岛、双廊等景点,“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1年,洱海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span></p> 网页链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普陀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袖珍小岛,其形状像一颗圆形的印章,又被称之为海印。小普陀周长只有200多米,全由石灰岩构成。小普陀地处下关至双廊和蝴蝶泉的海面旅游线上,游船到经此会停靠一段时间,游客能上岛参观游览。小普陀始建于明代,1982年重修,为亭阁式两层建筑。一层祀如来菩萨,二层祀观音菩萨。相传观音开辟大理坝子时,在这里的海面上丢下一颗镇海大印,即为小岛,以镇风浪,保护渔民,因此渔民们在小岛上建观音阁,纪念观音,并把小岛东部的一个渔村取名海印村,将小岛叫做小普陀山,将观音阁改为小普陀,意为观音修行之处。游客可选择在岸边给小普陀拍照,苍山洱海都在背后,一座小岛和楼阁独立海中,奇幻而又美丽。小普陀最大的亮点是每年10月底有成群的海鸥在海边生活嬉戏,游客可购买饲料喂食海鸥。每当成群的海鸥飞过时,画面更加动人,呈现出游客、海鸟、山水相连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如美画卷。游览小普陀的最佳时间是清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普陀东面洱海岸边有个叫白石曲的天然渔港,这里陆续聚集成一个渔村,村名就叫海印村。海印村东靠玉案山的旗鼓峰,西临洱海。全村人口为400多户近二千人,全是白族。该处仅有耕地60多亩,村民主要从事航运、出售建筑沙石和捕鱼业,年捕鱼近千吨。他们保留着浓厚白族传统习俗。海印村与小普陀的距离只有130米,村民们水性好,从村里到岛上不费力气几分钟就可游过去。在没有使用机动船的时候,洱海渔民们驶的船大的多是帆船,小的是用浆划的“骡子船”。那时,海印村是很典型的洱海渔村,村里虽然竖起白墙青瓦的白族民居,但村前的港湾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船里床椅锅灶盆碗样样齐全,连猪鸡也喂养在船上。船民们很少有时间住在宽敞明亮的四合院里,他们终年航行在洱海上,船是他们成年流动的家。每到传统节日期间,小普陀就成了他们祭祀神灵、休闲娱乐的好去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诏风情岛是洱海三岛之一,原名玉几岛,不足百亩的南诏风情岛静卧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中,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也蕴藏着无限的海岛景致。在码头广场,可观赏到“沙壹母”铜雕,沙壹母左手执鱼叉、右手置在前额、坐在沉木上仿佛若有所思,其后面排列的十尊柱型石雕人像,代表着沙壹母的10个儿子。沙壹是哀牢山下的渔女,传说她触沉木(龙的化身)而感孕,生下10个儿子,分别成为云南各族的先祖。于是,沙壹也就成为受到彝、白等族人崇敬的创世始祖母。在第二个广场“云南福星”广场,中心有汉白玉观音立式雕像。这尊世上最高的阿嵯耶汉白玉观音,是由男性向女性演化和嬗变过程中的特性观音,与中国其它地区的观音造像迥然不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再往前是岛上的主体建筑南诏行宫,该处曾是南诏大理段氏的避暑行宫,其建筑风格以唐代建筑为基调,融南诏、土蕃建筑风格于一体,体现了南诏时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到岛的西端,是本主文化广场,在广场上可以领略到白族本主文化崇拜的神秘莫测,围墙两侧墙体各放置四尊铜质的本主塑像,中间则是“中央本主”的锻铜塑像,他就是被誉为本主之王的五百神王之首的段宗榜。岛上的主体建筑南诏行宫,总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筑风格以唐代建筑为基调,融南诏、土蕃建筑风格于一体,体现南诏时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在岛上有一片“太湖石群落景区”,“太湖石”是一种珍贵的园林观赏石,因这种石头大都产于太湖而得名。南诏风情岛上的太湖石不仅种类繁多、怪异神奇;而且姿态万千、成林成片、构成群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诏风情岛是洱海三岛之一,原名玉几岛,不足百亩的南诏风情岛静卧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中,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也蕴藏着无限的海岛景致。在码头广场,可观赏到“沙壹母”铜雕,沙壹母左手执鱼叉、右手置在前额、坐在沉木上仿佛若有所思,其后面排列的十尊柱型石雕人像,代表着沙壹母的10个儿子。沙壹是哀牢山下的渔女,传说她触沉木(龙的化身)而感孕,生下10个儿子,分别成为云南各族的先祖。于是,沙壹也就成为受到彝、白等族人崇敬的创世始祖母。在第二个广场“云南福星”广场,中心有汉白玉观音立式雕像。这尊世上最高的阿嵯耶汉白玉观音,是由男性向女性演化和嬗变过程中的特性观音,与中国其它地区的观音造像迥然不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再往前是岛上的主体建筑南诏行宫,该处曾是南诏大理段氏的避暑行宫,其建筑风格以唐代建筑为基调,融南诏、土蕃建筑风格于一体,体现了南诏时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到岛的西端,是本主文化广场,在广场上可以领略到白族本主文化崇拜的神秘莫测,围墙两侧墙体各放置四尊铜质的本主塑像,中间则是“中央本主”的锻铜塑像,他就是被誉为本主之王的五百神王之首的段宗榜。岛上的主体建筑南诏行宫,总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筑风格以唐代建筑为基调,融南诏、土蕃建筑风格于一体,体现南诏时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在岛上有一片“太湖石群落景区”,“太湖石”是一种珍贵的园林观赏石,因这种石头大都产于太湖而得名。南诏风情岛上的太湖石不仅种类繁多、怪异神奇;而且姿态万千、成林成片、构成群落。</span></p> 洱海边的铁树 洱海雕塑美女似出水芙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摄影:王仕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王仕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歌曲:《七彩云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王仕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