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名:多 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6365324</p><p class="ql-block">图 片: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b>白居易以笔为刃、以诗为声,将对时代的洞察、对世事的感悟凝于诗篇之中。他,生于中唐,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着人间百态,抒发着济世情怀。在华夏诗坛的灿烂星河里,他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星辰,一生与诗歌紧紧相依,其诗作风格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公元772年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白居易自幼便显露出超凡的文学天赋。他五六岁开始学诗,九岁通晓音韵,学习勤奋刻苦,<b>“十五六,始展卷读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 </b>少年时期,为躲避战乱,他四处漂泊,深刻目睹了民间百姓生活的困苦,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宝贵源泉。</p> <p class="ql-block">786年,15岁的白居易为考取进士做准备,带着自己的文章到长安拜见名士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曾打趣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可当读到<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b>,不禁大为赞赏,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诗句描绘古原上野草岁岁枯荣,即便遭遇野火焚烧,春风一吹便又蓬勃生长,借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出生命坚韧不屈的精神,也让白居易在诗坛初露锋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居易28岁考中进士,他兴奋地在慈恩寺大雁塔留下<b>“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b>的诗句。几年后,他又参加书判拔萃科的考试,与元稹、崔玄亮等同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校订典籍)一职。806年,白居易出任周至县尉。任职期间,他常去田间观察民间疾苦,写下著名的《观刈麦》——</p><p class="ql-block"><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b></p><p class="ql-block">诗句生动呈现出农民在五月抢收小麦时的忙碌与艰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细腻地刻画了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状态,深刻描绘出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p> <p class="ql-block">同年十二月,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往事,有感而发,创作了长篇叙事诗<b>《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p><p class="ql-block">全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动人,开篇几句便将杨贵妃的美貌与唐玄宗对她的宠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一经问世便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08年,白居易被封为左拾遗,职责为皇帝谏言。在其位便谋其职,他积极上书,不仅在政治事务上据理力争,还以诗歌为有力武器,针砭时弊。他在《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中,对社会的种种不公进行了深刻批判。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卖炭翁》中写道:<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b></p><p class="ql-block"><b></b>短短几句,就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与复杂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对卖炭翁矛盾心理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底层百姓生活的无奈与困苦,对宫市掠夺百姓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p> <p class="ql-block">然而,白居易因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权贵。815年,宰相武元衡被暗杀,白居易出于正义与担当,第一个上奏朝廷要求缉凶,却被宪宗皇帝认为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僭越行为。再加上其他恶意构陷,他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协助州长官处理军政事务。这次贬谪对他而言是沉重的打击,却也成为他诗风转变的重要契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近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时,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联想到自身的坎坷遭遇,他感慨万千,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千古名篇《琵琶行》:<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诗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随后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描写以及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喟叹,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琵琶声比作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琵琶声的丰富多变与美妙动听。从积极入世的讽喻批判,到此时的感伤自怜,白居易的诗风在人生的起伏中发生了明显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821年,咸鱼翻身的白居易升为中书舍人,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年近50岁的他终于在长安城中买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产。搬入新居,他写诗纪念自己在长安城二十多年来的租房经历。但此时朝中局势混乱,争权夺利,皇帝懒政,白居易于是极力请求外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22年,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期间,他为当地民生做出诸多贡献,如发动民工加高湖堤,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改善居民用水条件。这一时期,他创作了《钱塘湖春行》:<b>“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对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这些早春特有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西湖早春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充满生活情趣。而闲暇时,他也常与友人相聚,饮酒畅谈,<b>“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b>简单的诗句,却将他对友人的邀约与对饮酒的喜爱展现得淋漓尽致,酒也成为他闲适生活的生动点缀。</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白居易,官职虽有升迁,但他已看淡官场的尔虞我诈,心态愈发平和闲适。他在《醉吟先生传》中写道:<b>“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b>真实地展现了他晚年与酒相伴、以诗会友的生活状态,酒贯穿于他的闲适生活,成为他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通俗易懂,<b>有 “老妪能解” 的美誉</b>。他力求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与思想,让诗歌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提出<b>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b>的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引导作用。</p><p class="ql-block">在题材上,他的讽喻诗关注民生疾苦,为后世诗人树立了关注社会现实的榜样;闲适诗则展现了生活中的平凡美好,启发后人在平淡生活中发现诗意。他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八百四十首,<b>现存近三千首,有《白氏长庆集》和诗歌理论著作《与元九书》传世</b>。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还广泛流传到西域、朝鲜、日本和欧洲等国,被众多读者传诵模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用一生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诗歌史诗。从少年的意气风发,到中年的仕途坎坷,再到晚年的及时行乐与闲适安然,他的每一段经历都化作了笔下动人的诗篇。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璀璨瑰宝,更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民生百态的一扇窗口,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不断传承。</p><p class="ql-block"><b>世称“元白”“刘白”,白是白居易,元和刘是指哪两位诗人?</b></p> 谢谢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