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河南面、珠江水系沙湾水道的西北部,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沙湾古镇旅游区占地2300多亩,其中旅游核心区占地约265亩。沙湾古镇保留了约400间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各时期建筑基本坐向是从东北至西南呈线形分布,街巷布局以东西走向为主,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点109个。</p><p class="ql-block"> 沙湾文化是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水乡文化,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民间文化的代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商业遗址、居住遗址保存完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族文化和民间信仰,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也较为突出。由于沙湾古镇长期保留了各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飘色之乡”“中国龙狮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民间雕塑之乡”“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005年,沙湾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年5月,沙湾古镇正式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沙湾北村是沙湾古镇的核心区域,我们从这里走进沙湾古镇。</p> <p class="ql-block">"古韵薪火盛世腾芳"砖雕影壁</p><p class="ql-block"> 影壁也称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放置于庭院大门内外遮挡视线的墙壁,多用砖来建造。通常,壁上砖雕饰有精美的吉祥图案,其花式变化、文化涵义各不相同,具有很高的建筑审美和人文学术研究价值。发展至今,影壁早已成为许多大型公共场所、景区建设的特色建筑形式与文化艺术载体,深受人们喜爱。</p><p class="ql-block"> 据此,荣鹰国家 AAAA 级的"沙湾古镇"旅游景区,建造一座大型砖雕艺术影壁,为沙湾这个广州地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增添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影壁长27.4米、高7.3米、厚0.9米,此影壁由"大国工匠"工艺美术大师何世良先生携团队耗时三年完成。为满足砖雕作品迎合朝晖夕阳侧光质感之需,故结合地理形貌,取背东朝西坐向。影壁外观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座山式("凸"字形)造型建构,主次分明,拥有"中正祥和"的文化含义。影壁的取材,不仅立足于张扬个性、鉴古出新的全方位艺术表现,还彰显了沙湾历史文化在当代的承传、发展与弘扬,进一步深化了当代沙湾政通人和、文化勃兴、民风淳厚、社区和谐的地域人文特色,故特将影壁命名为《古韵薪火盛世腾芳》,简称"盛世腾芳壁"。</p> <p class="ql-block">沙湾北村</p><p class="ql-block"> 沙湾北村是沙湾古镇的核心区域。沙湾北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这些都是本村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村内古建筑、民居住宅极富特色,虽然经过历史上各种破坏以及年久失修,通过维修改造,修旧如旧,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留耕堂、新锡堂、峙思堂、光裕堂、志观祠、珠海祠、安宁路的衍庆堂等,其中最著名的当留耕堂(何氏大宗祠),沙湾何氏家族的始祖祠堂。留耕堂建于1275年,其后屡建屡毁。目前所见的留耕堂为1700年扩建而成,面积为3334平方米,它是番禺区现存年代最久远、布局最严谨、规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粤中宗祠的经典之作,有"岭南综合艺术之宫"的美誉,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体现沙湾古镇风貌的条重要古街道﹣﹣车陂街。车陂街地处沙湾古镇的中心地带,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沙湾经济繁荣,有"三街六市"的美誉,其中"三街"(车陂街、元善街、新街)尤以富裕闻名。而车陂街位于三街之首,是古代大户人家的聚居之地。亚中坊车陂街的古建筑群保留较为完整,近年来镇政府已着资修建复貌,三稔厅、何炳林纪念馆已修复对外开放。另外,车陂街还是广东音乐名家何博众、"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人都曾居住在这里,聚集乡内外众多音乐高手,吹、拉、弹、唱,共同切磋,创作出《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广东音乐名曲。更甚是沙湾飘色,本村的色板有《哪吒伏魔》、《嫦娥思乡》等,造艺精湛,美名远扬海内外。近年来我村获评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示范村、广州市美丽乡村等殊荣。</p> <p class="ql-block"> 留耕堂</p><p class="ql-block"> 留耕堂是奉祀沙湾何族始祖的"何氏大宗祠",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景点。祠堂,是中国文化中独具意义的符号,是家族的标志,是供奉和祭祀同族始祖的固定场所,还是处理族务、商讨全族大计的公共场所。它记录了一个家族、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的沿革与变迁。</p><p class="ql-block"> 留耕堂始建于元至正十二年,亦即南宋的德裕元年(127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全祠占地面积达3334.25平方米,按明代嘉靖年间所订"品官家庙"规制中四品官的规格建造,为五开间、五进深建筑形制,完好保存了元、明、清各时期不同风格的砖雕、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艺术,布局严谨、造工精巧,是南方宗祠的经典之作,也是番禺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1984年被专家夏鼐所率领的国家文物、考古专家组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又于201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p> <p class="ql-block">旗杆夹</p><p class="ql-block"> 旗杆夹与旗杆,为古代科举制度之遗存。古人凡科场得意猎得功</p><p class="ql-block">名,必于祖祠前竖旗杆、祠内悬金匾,为光宗耀祖和毕生荣耀之事,也象征士子从此可进入到士大夫阶层。旧日池塘南部旗杆夹满布,旗杆如林,今已考得何族留耕堂曾踊现出文武进士8人、博学鸿词省元1人、文武举人近50人,何族数百年人文之炳蔚及对教育之重视由此可见。</p> <p class="ql-block">何氏大宗祠</p> <p class="ql-block">【诗书世泽】牌坊</p> <p class="ql-block">诗书世泽牌坊榜</p><p class="ql-block"> 牌坊,建于祠内被称为仪门,为古人施行礼仪及以作旌表所用。它一方面为适应宗法制度和礼仪规范所需,更形深化了礼制的尊崇与威仪,另一方面还邀岭南名儒陈献章(白沙)在其坊额题上"诗书世泽"榜书,背面又刻嵌"三凤流芳"石额,目的为显耀何族历代在诗礼传家的基础上建立的功业成就,并以之激发后辈发奋读书的热忱。其中"三凤"即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兄弟同中进士的第五十代何棠、何栗、何渠三人,时称"何家三凤,花萼交辉"。何栗更荣登状元,封翰林学士,又被宋徽宗招为驸马,官至尚书右仆射(副宰相)兼中书侍郎。沙湾何族承自何棠直系,始居祖何人鉴为五十五代。</p> <p class="ql-block">牌坊背面——三凤流芳</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何氏大宗祠,乡人惯称"留耕堂",是沙湾何族礼祀初世至五世祖先的始祖祠,始建于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1989年定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更被我国著名文物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及其专家组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p><p class="ql-block"> 历元、明、清各朝,祠宇曾多次扩建和重修。建国后又蒙各级人民政府关怀,先后两次进行了大规模修葺。今以其恢弘瑰丽的面貌及悠久丰富的宗祠文化重光于世,予人以文化承传、继往开来之激励。</p><p class="ql-block"> 祠宇建构为明代品官家庙规制,乃何族先代尊宗敬祖之精神核心。其古朴精巧的砖木石雕刻与灰塑工艺,以至礼制式营构布局,莫不闪耀着岭南古建筑的艺术灵光。那"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楹联及"诗书世泽"、"三凤流芳"石额所揭示的,是一个珠三角名宗巨族自始自终崇尚善良勤劳、重读进取,在不断超越中创造奇迹,无愧于宗祖的精神体现。</p><p class="ql-block"> 本次修葺中,除全面巩固和保护建筑古迹外,还增加了宗祠文化的展示。如镌刻由族人撰写的,各以170字总体概括何族发展史的顶脊长联,和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该族所题的《寿序》,与及重悬宋、明"敕书"和部分匾额、楹联,展示何族耕读文明之精华等等。各类陈列都可让人深刻体会一个姓氏族群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走进留耕堂,仿闻古代春秋祀典之礼乐鸣奏,似见敬老"饮锦"之祥和氛围,犹晤先贤谈经论道之儒雅风范,当中不乏令人景仰之华夏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沙湾留耕堂何氏宗亲联络处</p><p class="ql-block"> 二 O 一二年元旦</p> <p class="ql-block">月台</p><p class="ql-block"> 古代祭祀自然神的典礼多在露天的高台上举行,其高台称为"坛",而皇廷宫殿前的露天石台建构称为"殿陛"。但民间建筑绝不能犯此忌讳,其修筑体例也须依从相应等级,惟以"月台"称之。儒学认为,人之所享乃天地所赐,并一贯主张敬奉天地,因此对天地的祭祀成为了历朝的大祀。有鉴于此,历代以诗礼仕宦、耕读传家自诩的何氏宗族随之也依礼效法,建起此月台以祭天祀地,祈祷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中台前的15方浮雕华板,专家考证为明代之遗制,其雕刻非只为了装饰,更重要的是把儒家思想隆重而永久地宣示,并以喜闻乐见的构图与潜移默化的方式吸引众人的注意,藉之进行灌输与教化。</p> <p class="ql-block">拜庭——"象贤堂"</p><p class="ql-block"> "拜庭",亦即"拜祀之庭",名叫"象贤堂"。"象贤",也就是"效法先贤"之意。象贤堂面积达460多平方米,为名门大族沙湾何族拜祖、待客之地,以及何族先辈的绅衿父老在此商讨和决定全族大事的地方。由于这大堂既宽且深,为了避免其瓦顶建得太高大,所以前人将之建为前后两个瓦顶合并而成,这在当代学术中称为前后两进,也就是全祠的第三、第四进,用柱达28条之多。</p> <p class="ql-block">中间</p><p class="ql-block">"忠孝传家"匾</p><p class="ql-block"> "忠孝传家"题书,原是抗日期间任禺南抗日联防委员会主任的何蹑天,邀蒋中正为其父何厚据80寿诞而题。据坊间长者称,该题书本何蹑天家藏,到抗战胜利他出任省参议后(1946年),又刻匾高悬于祖祠内,亦取"光耀宗祖"之意。只可惜到解放战争结束后,该匾被拆下,在公众集会中被公开砸碎、烧毁。</p><p class="ql-block"> 2011年祠宇重修布置之时,应众坊老的要求立意恢复此匾,但经多方采访,其上款已难忆起,后来仅从浙江溪口"蒋氏故居"牌坊处复制字样,回来重刻挂上,以见史迹。</p><p class="ql-block"> imitating ancestors .</p> <p class="ql-block">右间</p> <p class="ql-block">左间</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匾</p><p class="ql-block"> 此匾长310cm、高90.5cm,于大跃进时为防洪需要被埋于大堤之下,30多年后的1984年才被发现、挖出,经省市文物专家精心清洗与保护,并陈列于此。</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留耕"二字为明中叶学者兼书法家,人称"白沙先生"的陈献章(1428-1500年)"茅笔"所题。又据族谱和旧县志所载,何族第十一世何宗濂是陈白沙的学生,祠中许多楹联、匾额,及其父的墓志都为其师手笔。还记载有清顺治二年(1645年)"贯义社之乱",掠村强徒曾焚烧留耕堂之事。故依其上款可以推断:此匾是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本祠重修时,族人根据残存"留耕"二字,并补书"堂"字翻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大宗伯"原匾</p><p class="ql-block"> 这是明初的官赐匾实物,亦为樟木制成,原红底金字,至今已保存了640多年了,虽然原色已褪尽、外框已丢失且有点残缺,但能保存至如今的状貌,在民间实属稀见。</p><p class="ql-block"> 此匾长278厘米、宽65厘米,是由明初"广东行省中书参知政事郑允成"(相当于省长),为追赠何子海曾祖"淳祛庚戌科进士朝散大夫太常寺正卿何起龙"而题。按《周礼》记载:大宗伯为"礼官之属,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和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大宗伯卿于北宋便已改称为太常寺正卿,官封四品,掌朝中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与明代的礼部尚书相当,又与现代的文化部、教育部部长相当。</p><p class="ql-block"> 古时敬奉先祖有"上追三代"的礼乐观念。何族八世何子海荣登明朝开国首科的"洪武辛亥(四年,1371年)进士"后,地方行政长官不仅按朝廷旌表制度颁授"进士"匾,还表彰他"为广东生色"("广东行省"设于洪武二年,而两年后朝廷才首开进士科考,何子海即金榜题名,故为行省第一位进士),遂以其曾祖何起龙生前职位的别称题赠之,以光耀宗祖。</p> <p class="ql-block">寿屏之序</p><p class="ql-block"> 沙湾何族每10年举办一次十分隆重之"联寿"大宴,俗称"饮锦"。此族例是由何叔运(名瑢,号衡石)主持创立于清雍正己酉(1729年),直至抗战期间以世乱而式微,纵历二百余年矣。</p><p class="ql-block"> 是年族丁满60岁以上者,均列名于"寿屏"之上,可阖家(男性)到留耕堂入席,并受特赏:年上60岁者,可分得"荫"钱两份,70岁者得三份,80岁者得四份,由之而累加,愈老愈多。且席中最老者谓之"寿头",奖赏更多。是时宴席数以百围计,留耕堂东、西厨房并用,厨师亦要两套,宗祠内外,热闹异常,谓阖族之空前盛事,亦不为过,因然传颂至今。</p> <p class="ql-block"> 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该族所题的《寿序》。</p> <p class="ql-block">挂花</p><p class="ql-block"> 挂花:是珠三角宗族的男性遵循族例,凡生下男孩都在祖祠举行的一种仪式,象征新的成员正式被宗族接纳。其形式主要是通过向祖先神明拜祀和报告,继向值理报添新丁,把新生儿的生辰、取名等以红纸细书贴于堂中花树上,最后其名被载于族中簿册,成为继嗣群体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 宋神宗《宸翰》与何昶木构件。</p><p class="ql-block"> 何昶,字玉山,乃何族远祖四十一世,后曾任侍御史,南汉为总戌,曾率师平定雄留满连各州县匪盗,后驾船回郴,因遇龙卷风吹落水以身殉职,并逆水流尸30里。时人遇此甚觉奇异,又嘉其忠勇,遂争相为其入殓,庙祀于南雄。</p><p class="ql-block"> 宋神宗时,南雄刺史李宗仪将此事上奏朝延,神宗感而额此《宸翰》,追赠何为侍御史,请海军节度使,其妻藏氏为诰命夫人,题匾“忠义何公庙”,《 宸翰 》与事件载于何姓诸族谱。清康熙元年(1869年)撤销“海禁”,沙湾何族得归故土,复家园,首建“侍御何公祠”,祀昶祖像求保安宁,继尊之“玉山太公”,此后历代敬奉。</p> <p class="ql-block"> 顶脊联(下联)</p><p class="ql-block"> [南临岭海]沙湾何族远祖自汉武帝年间即向岭南迁移。岭南有多种别称,"岭海"为其中之一,还有岭表、岭外、粤洵、南粤和南越等等。</p><p class="ql-block"> [克绳周武]何氏远祖自韩姓而改姓何,而韩姓为周武王的子孙,周武王姓姬,名发。</p><p class="ql-block"> [为分晋乃结盟西立,以韩裂土]周文王姬昌起于今山西,子姬发起兵伐商,是为周武王。武王分封诸侯,其一宗子分于山西,是为晋国,传至晋文公,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由中行氏、荀氏、韩氏、赵氏、魏氏分掌政权。后韩、赵、魏三家共灭中行氏和荀氏,再分晋国而成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禹域王侯,争战七雄]禹域、神州、金瓯皆为古中国别称。战国时期,秦、楚、韩、赵、魏、齐、燕七雄割踞,裂土为王,连年相争。</p><p class="ql-block"> [经邀谏议]东汉经学家何休(字邵公),为人质朴,笃志好学,精研六经,诸儒莫及。他官拜议郎,再迁谏议大夫,作《春秋解诂》《称"何氏学"),注《孝经》、《论语》及《公羊墨守》、《左氏膏育》、《谷梁废疾》等。</p><p class="ql-block"> [诗传水部]南北朝时,何逊(字仲言)官至尚书水部郎,工诗善文。诗与阴铿齐名,世称"阴何";文与刘孝绰并称,世号"刘何"。有《水部集》行世,唐代大诗人杜甫亦以阴、何二人为师。</p><p class="ql-block"> [将麽威勇]第三十三代的何昌期(字伯泰)勇武过人,曾于溪峒间射杀双虎而名震一时,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与安禄山作战,因功册封为千牛卫上将军、宁国伯,告老时获赐阳山田200顷,去世后赠封为光禄大夫。</p><p class="ql-block"> [兵谋备论]宋仁宗年间,何去非(字正通)以武学教授之职,校《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及《李卫公问对》等七种兵法,合成《武经七书》,因而升授武学博士。后《武经七书》成为明清考武进士必试之科目。他著有《文集》以及《司马法讲论》、《何博士备论》等兵法书籍。</p><p class="ql-block"> [节度使兼御史]后晋时,第四十一代何昶(字玉山)官至侍御史、南海参军,屡获战功。因讨贼而殉职,被赠封为清淘军节度使、殿前侍御史。</p><p class="ql-block"> [四龙三风]"四龙"即第五十六代(留耕堂五世)何起龙、何斗龙、何跃龙、何翊龙兄弟四人。何起龙是宋代进士、太常寺正即,何斗龙是省元,何跃龙是从事郎,何翊龙是文林郎。"三凤"即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兄弟同中进士的第五十代何棠、何栗、何集三人,时称"何家三凤,花萼交辉",沙湾何族承自何棠直系。</p><p class="ql-block"> [树人树木]其一:有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沙湾何氏历代有重教育人的传统。其二:沙湾何族设有"树本堂"机构,以管理庞大的族产与警琐的族务。</p><p class="ql-block"> [峻德楷模]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番禺县长严博球曾为沙湾"德明学校"(象资中学前身)题"克明峻德"圆,高度赞扬何族办学对社会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县丞郡府,悉民遵法]留耕堂八世何子海(名庆宗、号伯川)为明初进士,敕授将仕郎凤阳府邳州睢宁县丞,德政尤著,讲论修己治人之道,以孝悌忠信为本,因而获明太祖朱元璋亲下《敕书》褒扬。又得当时名臣、名士宋派、王植、陶凯等推重、有《秋风三迭》和《伯川集》行世。</p><p class="ql-block"> [科研院士,誉隆燕地]留耕堂第24传孙何炳林、陈茹玉夫妇留学美国,归国后受聘回母校天津南开大学任教授。他曾用精心研制的离子交换树脂成功提炼出达光谱纯度的核燃料﹣﹣铀,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得以试爆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莅临垂注及国防科工委的嘉奖。其毕生科研"缔造了一个行业、奠定了两个领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夫人陈茹玉教授也曾研制出"敌百虫"等2多种农药和除草剂。夫妇俩对中国科技事业贡献良多,并终身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p class="ql-block">北京为战国时燕国之地,"燕京"、"燕地"和"燕岭"皆为别称。</p><p class="ql-block"> [大厅花放]"大厅"为沙湾何氏子弟聚会研讨与创作广东音乐之地,民国前后更成为粤港曲艺名流会叙之所,是广东音乐发源地的重要旧址之一。2001年由政府拨款重修,并命名为"三稔厅"。</p><p class="ql-block"> [色飘五彩]产生于明代中叶的"沙湾飘色"为南国民间艺术之奇葩,以内容丰富、色彩艳丽、装饰奇巧而著称于世,晚清至民国时期大盛,其创制尤以何氏子弟为最。1959年开始沉寂,至1979年恢复,此后大放异彩,更于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p><p class="ql-block"> [啼莺韵妙]广东音乐中有《晓梦啼莺》和《上苑啼莺》曲目,沙湾飘色中有《黄莺惊梦》色板,均为留耕堂何族子弟创制。</p> <p class="ql-block">何氏一至五世祖祭祀堂</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祖训</p> <p class="ql-block">圣谕</p><p class="ql-block"> 此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颁令全国的十六条《圣谕》,乃圣祖玄烨为敦睦国民务本勤业,以促进社会安定发展的重要国策。民国初期,留耕堂每年还出资请人在善堂解《圣谕》。抗战伊始,族正兼乡长何功灞为人刻薄,霸耕夺产抽剥族人激起众忿,于是部分愤怒的族人就拿出"笃宗族以昭雍睦"和"训子弟以禁非为"两条,把他缚出祠前旗杆夹下打了一顿,以惩戒他违反族例。此事大快人心,在沙湾人中传讲至今。</p> <p class="ql-block">铁牛</p><p class="ql-block"> 长76厘米、高28.5厘米,重约70公斤,乃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围筑白水潭沙和青等沙( go ,粤音"姑")时铸造,系何族在拍围造田时作产权地界的标志。那年代,需在围垦前先将铁牛沉人浅滩井立竿为记,继而把丈量之数呈报县署承垦,获准后雇工抛石筑坝,并将围垦面积与铁牛埋置方位一起载于族中簿册。越数年,泥沙聚积与坝平,然后累石再积,待泥沙出水即成田。耕作时更于田境上别立界碑,若遇田亩争讼则以之两相对证。这是何族在清代中期大规模开发沙田的有力见证。惜于"文革"时期,铁牛之角被毁,其中一头还在民兵试验土制手榴时遭损坏。</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救火车</p><p class="ql-block"> 为清代沙湾乡的重要消防设备,曾配有唧筒水枪和长达数十米的帆布水管,另还附有救火的勾镰、示警的铜锣,贮水的大木桶等器具。车箱灌满水后,以手动增压,可令远端枪嘴的喷水扬程高达十多米。此救火车原由全乡更夫、练勇的总馆,名"老更馆"所掌管。沙湾17个坊里都分设有更练"小馆",内驻4~5人,每遇火情必鸣锣示警,总馆闻讯即集近百人之队伍,推来救火车并持械救火。</p> <p class="ql-block"> 留耕堂公尝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与族务的经营管理</p><p class="ql-block"> 沙湾何氏宗族,是一个以耕读名世,在解放前拥有近60000亩(排亩,下同)族田而享誉广东的著名族群。沙田的大规模开发,为宗族地位的提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经济条件,并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要使不断增长"众几八千"的继嗣群体,在宗支分化和整合过程中一直保持以留耕堂为中心的高度凝聚力,必须具有高超远见与缜密周详的经营管理措施。究其发展,有迹可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宗族之崛起与尝产之建立</p><p class="ql-block"> 早在南宋(十三世纪),何族先辈就以其读书人的出身及士大夫的身份,运用了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首先在时为"地广人稀"的沙湾垦荒拓业,初步建立起相对丰厚的物质基础。继而通过不断培育子弟投身科举仕宦,而逐步建立起社会上的政治基础。此后再经两者的结合和转化,为宗族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定的人、财、物等各方面保障。</p><p class="ql-block"> 始迁祖何人鉴(字德明)在定居沙湾之初,已开始谋划家族田产的经营与沙田的开发,使世有所耕,代有所倚。族谱中《居址考》记载,他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爱相兹土,有田可耕、有水可渔、有山可樵、有地可牧,生者可养、死者可葬,实贻谋燕翼之地,古称韩土无逾于此矣!"于是"纳价入广东常平司(相当于清代的布政司),置得土名第六洲田(今大岗镇子沙一带)、乌沙田(今东涌镇大乌、小乌、大乌头等村)、濠门沙田(今榄核镇人民村、绿村一带)、青萝嶂山、大坑山、大泽山、黄栀坑山、土地冈、细冈等官荒园场地段,命诸子孙定居焉。"</p><p class="ql-block"> 何氏家族始居于青萝嶂东麓之下(原名三枝岗),耕于大岗边延展开来之田。内有青萝嶂峰峦终年流淌下来的3条山坑水,往东北流合于润水,故名"润水围",面积约3顷(300排亩)。进而南出耕于梅湾之"南牌田",也约3顷。再转耕"九牛石"(今沙湾镇西村的西河面)之潮田。此潮田后编定为"天、地、玄、黄……"字号,直到"铺锦"、"锦南"之田。及后才横渡沙湾水道,向南面大沙田区西樵、大乌头、南边坪,以至大乌、小乌等地扩耕。初时,家族成员聚集而居,所耕种的沙田一般距住地相对接近,可以日夕往返于沙田和村落之间。这种生活方式后称为"住民耕沙"。</p><p class="ql-block"> 明初,随着子孙繁衍,人口不断增长,何氏家族从入迁沙湾后的甲、乙、丙、丁四大房,扩展到甲一、甲二、乙一……共十四个房派,即以始迁祖何德明为其4子10孙所定之名为号,各房子孙又以群体形式布居全乡,并分别创立起各自的基业。同时通过士绅们的努力,和留耕堂的扩建、祖尝的稳步发展与及宗支谱牒的修纂等等,使一个禺南新兴宗族的建立已初具规模。加以族中历代功名仕宦辈出,由此奠定了何族后来成为地方望族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右外墙的蚝壳墙</p><p class="ql-block"> 蚝壳墙是岭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建筑工艺形式。珠三角一带盛产蚝,聪明的老百姓就地取材,在建造房屋时,把蚝壳拌上黄泥、红糖唐、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起来。蚝壳墙具有防火、防虫、隔音的效果。雨季时时,蚝壳墙上的雨水会迅速流走,保持待室内干爽。蚝壳屋冬暖夏凉,坚固耐用用,据说还能抵挡枪炮的攻击。然而,物转星移,世事变迁,如今得以完整保保留的蚝壳墙已存数不多。蚝壳墙即使经历历几百</p><p class="ql-block">年的风雨,依然完好密实,岁久弥坚,</p><p class="ql-block">以至难于从墙上抽出一只蚝壳。</p> <p class="ql-block">玉虚宫</p><p class="ql-block">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简介</p><p class="ql-block"> 北帝,自古传说是北方之神,古人早就将天上二十八位星宿划为东、南·西北四组,每组七个星座东方一组属于龙形,称为青龙,南方一组属于鸟形,称为朱雀,西方一组属于虎形,称为白虎,北方一组属龟蛇形,称为玄武,故北帝总称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而北方属水,古代传说北帝司水,而珠江三角洲又属水乡,北帝早在沙湾已被尊为镇乡之神,历来为乡人所敬奉,迎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即使远方信士,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人士,每到沙湾都必来上香参拜,故玉虚宫一年四季香火鼎盛,历久绵长。</p> <p class="ql-block">沙湾古墙</p> <p class="ql-block"> 沙湾古墙位于北村庐江迥道,长20米、高约4米。此墙有相叠不明显的三层泥砖墙;顶层中段,有一个像大窗口的位置砌上了十一层青砖墙的最高处又砌上十层红砖。第一、二层泥墙应是明代时期,第三层的泥墙是清代早期,青砖是清代晚期,红砖却是民国时期的遗迹。这堵墙是沙湾建筑用材的"三朝元老",又是沙湾八百年建筑用材的博物墙,更是沙湾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敦厚里门楼</p><p class="ql-block"> 古沙湾乡各坊、里、街、巷均建有门楼。门楼都有名人题字的石额,并设企雕木栅闸门,黎明开启,入夜关闭,具有防盗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在红卫兵破"四旧"的过程中,沙湾大量古建门楼遭受浩劫,特别是门楼镶嵌的石雕门额,更被视为封建的产物,惨遭肆意毁坏。敦厚里门楼是沙湾现存为数不多的门楼,当时,为保存门楼,有心的乡人将石额题字用黄泥灰沙封堵躲避查封,因此才得以保护下来。</p><p class="ql-block">文林坊</p><p class="ql-block"> 纪念沙湾何氏五世祖何翊龙(四世祖第四子因明经科授文林郎。他谦逊勤谨,懂礼让,广涉学问而文学尤为突出,挥笔而就,词藻华丽生辉,人们称他"倚马"(才思敏捷)。</p> <p class="ql-block">何炳林故居</p> <p class="ql-block">留春别院(安宅里)</p><p class="ql-block"> 该院为半祠堂半花园式建筑。该房屋为就地取材的建筑典范,聪明的沙湾人把蚝壳伴泥浆或石灰,按一定的排列顺序砌成墙,蚝壳墙的优点在于可防火、防虫,而且冬暖夏凉。雨季时,蚝壳墙上的雨水会迅速流走,保持室内干爽。</p><p class="ql-block"> 根据沙湾乡公所(仁让公局)的条文规定,清朝就已经禁止采挖蚝壳,故该院蚝壳年龄达到200年以上!</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元老胡毅生(胡汉民之堂兄)曾作短暂居住。解放战争前夕,中共地下游击队(武工队)曾组织数十名进步青年在此学习革命思想。</p> <p class="ql-block">车陂街</p><p class="ql-block"> 位于沙湾亚中坊以南,东西走向,长约250米。因建于『猪腰岗』上,故初名『斜坡街』,后民国时期更名『车碧街』,建国后又采用『车陂街』之名。</p><p class="ql-block"> 车陂街是古沙湾特色『石阶石巷』的典型代表,街内地面用青麻石铺砌,建有规划整齐的构堂,民居,两侧巷道各有特色,保存基本完整,是古沙湾名门富商聚居处,有沙湾『三街之首』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水磨青砖</p><p class="ql-block"> 水磨青砖(这种工艺在五十年代已绝迹)是先将要的青砖按规定尺寸磨平齐四边,这时每个砖大小一致,在砌的时候用一种叫蚬壳灰的灰料,混以糯米粉、冰糖、沤酿熟透后幼滑且粘性很好。干透后坚硬非常,几百年甚至千年坚固不散,这时的砖路整齐划一,而且很细,仅可以用手指甲插入,故称之为指甲线。砌好墙后,先在外墙用磨石磨平,上蜡,起到美观防水作用,因为青砖上蜡后色调深沉,而且线水,可保护砖面长久不受腐蚀,然后再在内墙重复水磨工序,完成六个面的水磨精加工。</p> <p class="ql-block">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p><p class="ql-block"> 车陂街7号民居</p><p class="ql-block"> 由三间两廊传统民居为基础组成的建筑群。外墙以青砖砌筑、镶耳山墙,麻石墙基,麻石门框,上方挑檐,檐下有彩画,是保存较好、特色较突出的岭南传统民居。</p><p class="ql-block"> 编号: py -03-0011</p><p class="ql-block"> 确定时间:2023-12-06</p><p class="ql-block"> 确定单位:番禺区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慕轩</p><p class="ql-block">车陂街6号(佑启堂)</p> <p class="ql-block">车陂街12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惠岩何公祠)</span></p> <p class="ql-block">何少霞故居(惠岩巷7号)</p><p class="ql-block"> 为清代南方典型的"三间两廊"建筑,内建通堂大阁。</p><p class="ql-block"> 何少霞(1894-1942),是广东音乐的创作和演奏家。对乡人何博众所创之"十指琵琶"弹奏技法尤为精湛,被乡人誉为"琵琶精"。他不但精研广东音乐的创作,娴熟多种乐器的演奏,且为张月儿、徐柳仙等当时名伶摆作不少脍炙人口的著名粤曲,还是将粤乐灌录成唱片使之广为流传之先驱。</p> <p class="ql-block">何少霞简介</p><p class="ql-block"> 何少霞(1894-1942年),名振渠,字乾调,沙湾北村人。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受粤剧熏陶,为人诚实,学风严谨。何少霞在乡里以教书和创作广东音乐为主,曾在乡女子小学、德明小学、象贤中学任教,与远房叔父何柳堂、何与年等探讨广东音乐的演奏、创作、评论,并与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以及西洋音乐家何安东共同研究探讨广东音乐及西洋音乐,因而精通广东音乐,熟弹琵琶、三弦以及各种乐器。创作的乐曲有《春光好》、《桃李争春》、《将军试马》、《夜沉沉》、《白头吟》、《游子悲秋》、《一代艺人》等十多首乐曲。何少霞为广东音乐的产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广东音乐"沙湾何氏三杰"之一。</p> <p class="ql-block">沙湾砖雕</p><p class="ql-block"> 沙湾砖雕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砖雕是在质地细密的上等青砖上雕割物象或花纹的工艺,沙湾砖雕并不像北方先用陶土捏出造像后进窑烧制,而是直接在青砖上进行雕刻,其特点是刀法较为细腻,线条流畅自如,纤细如丝,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栩栩如生,远观近看都非常美观。</p> <p class="ql-block">何世良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艺术馆创建于有着200多年历史、修缮后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原沙湾乡"仁让公局"旧址内。</p><p class="ql-block"> 馆内的装饰装潢与陈列展示,是何世良老师亲自策划、投入和布置,他把近年来在岭南广府砖木雕刻技艺的传承、探索、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与及美术工艺创作的成果回报于社会,并藉此向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界专家、老行尊、仝仁等请益交流、共同分享,更供家乡人民和广大游客共同欣赏。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沙湾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传统建筑名匠,以致“砖雕大国工匠”的勇于担当和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馆内砖雕</p> <p class="ql-block">馆内木雕</p> <p class="ql-block">何世良艺术馆的蚝壳墙</p> <p class="ql-block">何炳林院士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何炳林院士纪念馆是何族的一座分支祠堂,原名"衍庆堂"。2010年,为了弘扬沙湾文化、承传教育传统、纪念对国家民族有杰出贡献的乡人,衍庆堂被改建为"何炳林院士纪念馆"。进入馆内,您便能看到由南开大学赠送的何炳林院士的铜像。何炳林先生被誉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陈列柜中展示的就是何炳林先生合成的离子交换树脂,其中最特别的就是201型离子交换树脂。这种树脂之所以特别,就是因为它能从铀矿里面提取原子弹燃料﹣铀元素,这一成果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何炳林先生"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的称号是名不虚传的。</p> <p class="ql-block"> 何炳林先生于1918年8月24日出生于番禺沙湾乡(镇),在六个兄姐弟中排行第五。他先后就读于沙湾象贤私塾、广州培正中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1952年获博士学位后,他原想立刻回祖国工作,但适逢抗美援朝之时,美军节节败退,美当局不让中国的理工科留学生回国服务。</p><p class="ql-block"> 何炳林先生说:"美国政府的禁令和当时的优越生活条件,都没能阻止我对祖国的思念,曾多次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书,因而受到移民局的注意和审讯,并在我上班时间到我家搜查,怀疑我是共产党员。"后在周恩来总理帮助下,终于1956年春与妻儿一起回到祖国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何炳林先生回国后,以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合成出当时世界上已有的离子交换树脂主要品种,包括用于从贫铀矿中提取核燃料铀的特种树脂,开创了我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作出重大贡献。其后,何炳林先生又把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扩展到民用领域。他是国内开辟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几位科学家之一,其科研成果让中国在生物应用材料上跻身强国之列。</p><p class="ql-block"> 他的学生、天津理工大学校长马建标说:"何先生一生奠定了两个领域,非常罕见"。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化工、轻工、冶金、医药、电子等各方面,为祖国科技事业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何炳林院士纪念馆"的建立,是沙湾镇人民为了纪念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第三和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缔造一个行业、奠定两个领域"的"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先生,并以其为振兴中华而在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上奋斗不息的精神,激励家乡人民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 何炳林(1918-2007) 纪念馆以"塑像瞻仰·家乡人民的骄傲"、"前</p><p class="ql-block">言"、"情牵祖国,学成回归"、"科研进取,扎根南开"、"科教育人,叶茂枝繁"学术家庭,精英辈出"、"英灵不灭,永久追思"、"睹物思人,风范长存"起走过的日子》 LED 播映和"后记"共10个部分组成,力求充分展示何炳林先生献国科技、教育事业而硕果累累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何炳林先生给当代社会留下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育出一大批科技栋梁爱国与科技创新精神是我们振兴中华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他的英灵永远活在家乡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何炳林院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沙湾广东音乐馆</p> <p class="ql-block">广东音乐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p> <p class="ql-block"> 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位于沙湾古镇旅游景区安宁广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通过实物展示、文字图片、场景还原、视听播放等多元表现方式呈现沙湾的民间文化与风土人情,重现了沙湾的民俗记忆,是传承和发扬沙湾传统文化、展示沙湾旅游形象的又一新窗口。</p> <p class="ql-block">沙湾古镇主要姓氏分布</p><p class="ql-block"> 何姓家族主要居住在沙湾北村、南村、东村和西村。</p> <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大事记</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p><p class="ql-block"> 何德明承买得沙湾的官荒田地、园场等处,率其子定居于此,为沙湾何姓之始祖。</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p><p class="ql-block"> 进士王渐逵罢官归里,在沙湾三槐里筑"樾森楼",讲学其中。</p><p class="ql-block"> *明隆庆四年(1570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李氏合族建祖祠"赐谥李忠简祠"(久远堂)告竣,并碑以记。</p><p class="ql-block"> *明弘治九年(1496年)</p><p class="ql-block"> 古坝及市桥韩氏合族历时20多年于古坝建的祖祠"韩氏大宗祠"(虞成堂)告竣。</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三年(1646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爆发"贯义社"动乱,何、李、王、黎、赵等姓族人纷纷逃离家乡。</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元年(1662年)</p><p class="ql-block"> 清廷下令"迁海",沙湾乡受害其中,乡民奔逃,村庄几成废墟。</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何氏留耕堂开始大事重修并扩建,历时17年建成现存规模。</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七年(1729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何族首倡举办每10年一度名为"饮锦"的敬老联寿大宴,并带动各姓推行此善举。</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何族建成三层"水绿山青"文塔、祀文昌、武帝和魁星,每年"开冬学"及参加科举之人必来参拜,还舞动鳌鱼助兴。</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p><p class="ql-block"> 海盗郭婆带攻沙湾不入,转攻三善,于鳖洲冈(三善岗)前激战,杀乡勇54人,后来村民将神主附祀于鳌山古庙旁的"报恩祠"以纪念。</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何、李、王、黎四姓合建"仁让公局",以黎姓捐出祠堂"二唐祠"作议事之所。</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五年(1825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乡在"仁让公局"主持下建成七层"青云塔",又名"聚奎阁",阖乡同祀。</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六年(1826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何姓族人扩展族办的"何氏书院",并易名为"象贤家塾"。</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p><p class="ql-block"> 岐山张殿铨出资,将岐山所属道路全砌上石板,并修筑全村围墙以防盗贼。约合福田、龙津(今渡头)、碧山(今岐头)、兰陵、新村、石涌六约捐资,创建"螺阳社学"。</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十年(1871年)</p><p class="ql-block"> 《晋禺县志)记下了沙湾乡历久奉祀北帝,举行迎神赛会的盛况:"每岁上巳,乡人奉神游镇,祈赛之盛,习为故事。”</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p><p class="ql-block"> 紫坭、三善、古坝、龙湾四乡公局与民众,联合建起“广与用启售堂”。</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p><p class="ql-block"> 螺阳社乡岐头村曾匠源、曾金城父子再次到巴西采购橡胶种子回国,并在海南岛种植成功。</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p><p class="ql-block"> 停废科举后,张蔼蘊在紫坭村倡办“广商小学堂”,沙湾黎氏将族办</p><p class="ql-block">的京兆小学堂改为“京兆两等小学</p><p class="ql-block">堂”成为沙湾所学之始。</p><p class="ql-block"> *清宣统三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 为庆祝辛亥革命胜利,沙湾举行了盛大的鱼灯游行。</p><p class="ql-block"> *1938年</p><p class="ql-block"> 广州市区游击司令部第ニ支队转移沙湾涌边、石涌两村,日军多次轰炸龙湾、紫坭两村。龙湾村被炸后又被强徒拆屋,几成废墟。</p><p class="ql-block"> *1940年11月</p><p class="ql-block"> 日伪军进袭沙湾、石涌、涌边三地的广游二支队根据地,发动了"沙湾初战"。</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p><p class="ql-block"> 沙湾解放。</p><p class="ql-block"> *1953年12月</p><p class="ql-block"> 国营紫坭糖厂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p><p class="ql-block"> 沙湾飘色应邀到县城市桥巡游,庆祝国庆和番禺人民公社成立。</p><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p><p class="ql-block"> 沙湾恢复了中断逾20年的飘色和鳌鱼舞巡游,3天共出色72板。</p><p class="ql-block"> *1993年</p><p class="ql-block"> 开展"鳌山古庙群"重修与扩建工程。</p><p class="ql-block"> *1994年</p><p class="ql-block"> 宝墨园重修扩建工程动工,历时八年,开展了四期工程。</p><p class="ql-block"> *1999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镇举行十三项工程竣工庆具,并举办民间艺术大巡游。</p><p class="ql-block"> *20000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飘色艺术之乡",宝墨园#创###" 沙湾飘色"移植到###。</p><p class="ql-block"> *2005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p class="ql-block"> *2008年10月</p><p class="ql-block"> 沙湾镇成功承办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怡阁)艺术展演与评奖活动。</p><p class="ql-block"> *2012年元旦</p><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旅游景区开幕。</p><p class="ql-block"> *2014年</p><p class="ql-block"> 沙河国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尊名为"中国鱼灯艺术之乡"。</p><p class="ql-block"> *2017年</p><p class="ql-block"> 沙湾镇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小镇"。</p> <p class="ql-block">飘色</p><p class="ql-block"> 飘色是古沙湾乡为农历三月</p><p class="ql-block">初三『北帝诞』迎神赛会助兴以嬉神娱人的巡游活动,有『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之誉。</p><p class="ql-block"> 沙湾飘色以色柜为载体,承托扮演故事的小演员(統称为『色仔』),每一个色柜称为一『板』色,表现一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一板飘色主要由色柜、色梗、色标、色仔及其他演出人员等组成。巡游时,飘色队伍一般由二十至三十板飄色组成,依次是头牌、色标、色柜、八音锣鼓柜和彩旗,浩浩荡荡数百人,绵延数里,声色俱全地顺着古街巷游遍全乡。</p> <p class="ql-block">飘色队伍巡游场景</p> <p class="ql-block">孙井</p><p class="ql-block"> 此处的两口公用水井,乡人俗称为"孙井"(注:子,读"妈",双的意思)历来供安宁街市商贩及居民饮食、洗濯之用。该井采取了独特的设计建造形式,虽井底清浅但井内宽敞,保证了容水量大。井口窄小,可排除有人通过的可能,就算遇上小孩不慎失足堕下这种稀有之事,由于水浅,短时间内也不太可能被溺毙。由于井口狭小,仅能容一个水桶出入,因而多开一个井口以应更多乡人取水所需,从中也反映了古人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清水井</p><p class="ql-block"> 清水井是景区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原为沙湾古镇中心的一口公用水井,约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因处于古沙湾咸、淡水交界处而得名"清水井"。</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里吃了美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