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杂谈

静然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所以,如何认识生死,就成了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p><p class="ql-block">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生死呢?在《淮南子. 精神》一书中,就给出了生动的答案:“生,寄也;死,归也。” 意思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是来到旅馆寄宿的游客一样,而死亡就等于看够了世间风景,收拾收拾行李,该回家了。这应该是,很自然又很合乎常理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以上,说的是怎样认识生死的问题。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能看透生死,并能付诸实践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对这样的人,常常让人顿生敬畏之感。</p><p class="ql-block"> 例如,庄子。有一天,他妻子死了,惠子前来吊唁,却看见庄子正在鼓盆而歌。于是,惠子怒骂道:“你这个老东西,妻子死了你不悲伤也就算了,怎么还敲着瓦盆唱起来了呢?你这也太过分了吧?”</p><p class="ql-block"> 接着,庄子从容地答道:“老兄,此言差矣。其实,人的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纯属自然规律。而我,因为妻子的死而哭泣,那不是说明我庄子太不懂自然之理了么?所以,我才不哭的呀。再说了,妻子为我操劳了一辈子,太累了。而今她死了,不正好可以好好休息了么?对此,我应该高兴才对呀,干嘛要哭泣呢?” 惠子听后,无言以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再例如,唐伯虎。他在《临终诗》中写道:“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泊在异乡。” 大意是说,人生在世,终有离开的时候,或许另一个世界与尘世间并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死后就当漂泊在异乡了罢。由此观之,唐伯虎对待生死的态度,实在是太浪漫,太潇洒了。</span></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古人对待生死的故事。下面,再看看当代人的例子吧。</p><p class="ql-block"> 例如,国学大师文怀沙。他在晚年患上了癌症。当他知道这一噩耗后,并不是哀求医生如何救治,而是立马办理了出院手续,别人对此十分不解。而他却说:“我干嘛要把生命的最后时光,消磨在医院里呢?”于是,他乐观地携老伴儿周游列国去了。结果,游了一圈儿回来,癌症却奇迹般地消失了,最后活了108岁才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 再例如,台湾女作家琼瑶,在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就对儿女们交代了遗嘱。她说:“等我病重后,不准开刀,不准插管,不准吸氧,不准进急救病房。” 她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慢慢地老,快快地死。</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4日,琼瑶写好遗书后,从容而淡定地结束了自己86岁的生命。她在遗书中写道:“ ‘翩然’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飞翔’,优美而‘轻盈’,我摆脱了逐渐让我痛苦的躯壳,‘翩然’的化为雪花飞去了!” 请看,面对死亡,这是一种怎样的豁达啊!她真正做到了生的伟大,死的从容;真正践行了“生,寄也;死,归也。”的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 以上古今的几位智者,把生死看得如此通透,实在令人折服不已。</p><p class="ql-block"> 庄子在《庄子.外篇》中说:“寿则多辱。” 其中道理很简单:一则,人老易被人嫌。二则,人老失能,吃喝拉撒必然要麻烦别人。三则,自己也在遭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试问,有了这三则,人活得还有什么尊严可言么?</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也曾说过“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话,其中“贼”也有“辱”的意思。人老了,给他人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和痛苦,这样的长寿还有什么意义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人之所以贪生怕死,是因为还在眷恋着生的美好。然而,当一个人生活不能自理,还被人嫌弃,眼前又是一片凄风苦雨的时候,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可眷恋的了吧?</p><p class="ql-block"> 诚然,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但是,怕死并不能解决不死的问题。反之,越是怕死的人反而死得越快。因为,怕死的情绪消耗了生命中的大量阳气。所以,那些贪生怕死而刻意养生的人反而死得更快,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能真正看透生死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人,才是一个真正活得通透的人。这样的人,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会更加热爱生活,也才会活得更加精彩。亲爱的读者,你是这样的人么?</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