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踏上了前往湖南省溆浦县大江口镇犁头嘴村的旅程,只为亲眼目睹那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犁头嘴。我站在高山望犁头嘴,它宛如一颗遗落的珍珠,镶嵌在碧波荡漾之中,它四面环水,自成孤岛,其形若犁,故得此名。据传,古时洪水肆虐,此地因地势高峻,得以幸存,居民遂筑堤围垦,渐成村落。犁头嘴村虽小,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是商贸繁华之地,古迹斑斑,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村中保留着古朴的民居与宗祠,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村民们世代传承着耕读文化,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让犁头嘴的灿烂历史文化仍焕发出新的生机,犹如那环绕的江水,生生流淌不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进入犁头嘴村,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村中的石板路、青砖瓦房,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两旁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吊脚楼、城墙、城门,无一不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行至古衙门旧址,一幢坍塌了外墙的老式建筑映入眼帘,残破中透露出历史的厚重。这曾是江口古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衙门的存在,见证了此地曾经的繁荣与秩序。站在古衙门前,仿佛能听到昔日衙役的吆喝声、百姓的喧嚣声,以及那穿越时空的船歌。尽管岁月变迁,带走了曾经的繁华,但那份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却如江水般悠悠流淌,永不停息。犁头嘴的古衙门旧址,便是这段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 当我来到了屈原庙前。庙宇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巍峨挺立,似乎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步入庙内,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国纷争的年代。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曾在这里流放,却也将他的智慧与情怀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他的诗歌,如《离骚》、《天问》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在屈原庙中,我看到了许多与屈原相关的文物和资料,我仿佛能感受到屈原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更在千百年后,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离开时,站在屈原庙前,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表达我的敬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乌油坊曾是当地重要的工业遗址,见证了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与衰败。据史料记载,乌油坊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所产乌油远近闻名。走进乌油坊旧址,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可以想象当年工匠们在这里辛勤劳作,制作乌油的场景。如今,乌油坊虽已废弃,但遗址犹存,古老的建筑和残破的设备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乌油坊不仅是工业遗址,更是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犁头嘴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是研究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尽管岁月流转,乌油坊旧址依然静静地伫立在沅水之畔,诉说着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李家祠堂便是此地历史文化的缩影。祠堂历史悠久,承载着李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据闻,该祠堂始建于清代,历经岁月洗礼,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更迭。祠堂建筑古朴典雅,青砖黛瓦间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门前石狮威严,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步入祠堂,只见内部供奉着李氏先祖牌位,香烟缭绕,庄重肃穆。祠堂内壁画栩栩如生,木雕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每逢佳节,李氏族人便会聚于此地,缅怀先祖,共叙族情。李家祠堂不仅是家族信仰的象征,更是溆浦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当地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漫步于犁头嘴村,感受李家祠堂的历史韵味,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犁头嘴自古便是沅水中游的一个重要码头,王家码头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码头由青石板铺就,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坚固。当年,船只在此停靠,货物在此装卸,行人在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王家码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那些古老的吊脚楼,虽已部分毁于火灾,但仍能从残垣断壁中感受到昔日的繁华。码头旁的屈原庙,更是对爱国诗人屈原流放溆浦九年的纪念。每当端午节,村民们都会包粽子、扒龙船,以此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王家码头,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个文化的积淀地。它见证了溆浦大江口犁头嘴村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探寻古驿站犁头嘴的历史痕迹时,我意外发现了关于妓院的一些片段。</p><p class="ql-block">沿溆水河岸的一排吊脚楼,旧时青楼(妓院)就建在这里。据老年人回忆,这些青楼的女子多来自常德桃源一带,她们与商贾富人随行,擅长演唱。每到夜晚,吊脚楼内便笙歌四起,常德丝弦与各种乐器的伴奏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繁华背后,隐藏着多少女子的辛酸与无奈。如今,这些青楼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斑驳的青石板小街和静谧的溆水河,诉说着那段逝去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