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亭闲话之“你有几条腿④”

蓉宝宝👶

<p class="ql-block">🌱🌳💃🏻你有几条腿④</p><p class="ql-block">作者:增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酒席大多在家里办,从四处借来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再请来一群亲戚朋友帮忙。若新郎倌或家长是大型国企的职工,帮忙的人手会更齐扎,大单位人才济济,能文尚武、吹拉弹唱一应俱全。在家里办酒席,须提早个把月就得筹措,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一切物资凭票证供应,而每户家庭的供应量很少,便要靠亲戚朋友的接济才能凑齐,有些紧俏物资还要向单位打报告,以公家的名义才买得到手。酒席上的东西必须到东区的浏城桥、南区的道门口、西区的西长街、北区的二马路采购,这是省会长沙的肉食水产、食杂果品、熏腊干货市场,如果在这里也买不到的话,其他地方都不用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若外地的亲戚朋友赶来参加婚礼,主家还得向街坊邻舍借宿,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如此操办,所以邻里之间彼此也很乐意帮忙。但亦有少数人家怕麻烦,再者家里实在狭窄拥挤,摆不开场合,便在馆子里办酒席。</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餐饮店都是国营的,一张圆桌坐10个人,最便宜的酒席二三十块钱一桌,最贵的五十块钱一桌。酒席的标准为四个冷碟八个正菜,冷碟是卤味、腊味、凉拌菜、花生米,正菜是清蒸整鸡、红烧整鱼、虎皮肘子或扣肉、大杂烩汤、爆炒三丝、糖醋排骨、青菜、八宝果饭。那时不讲究上水果拼盘,也不备茶水和糕点面食,主食只有大米饭。每桌席上配一瓶白酒、一瓶饮料、一包烟,有时候还会上那种八九角钱一瓶的小香槟汽酒,味道酸甜略带水果香气,度数极低,女人和小孩都喜欢喝。</p><p class="ql-block">给宾客分发的喜糖大约有10多颗,一般是花生糖、水果糖、奶油糖,我小时候吃过最高级的喜糖是上海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和酒心巧克力,那时候只有省委的亲戚家里才有这种格局。</p> <p class="ql-block">乡下办酒席与城里不同,大多是一张四方桌配四条长板凳,每桌坐8个人。物资匮乏的年代,酒席上的菜品不多但份量还算充足,偏远贫困地区,油渣子、红薯粉、豆腐干子也是席上的一道菜。荤菜下面大多用萝卜片打底子,这样份量显得很厚实。酒席上的菜肴都是双数,忌用单数,民间的说法是,单数用于祭祀神灵、祖先,故喜庆场合只能用双数。</p><p class="ql-block">城里餐馆的油渣子要做菜,而面粉店的油渣子可作价处理,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来城里面粉店收购油渣子的乡下小贩。</p> <p class="ql-block">长沙地方习俗,酒席上的第六道菜不能上鱼,鱼的谐音是愚蠢的愚,六的谐音是喽戏的喽,喽戏是玩弄戏耍的意思,因此第六道菜出鱼是对客人的不尊重(见刘心武《我是个最平常不过的人》一文中对喽戏一词的解释)。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是,旧时请客,因经济困难,菜不过五碗,第六碗上鱼即表示"鱼到酒止尽欢而散席"。那么现在条件好了,席上有八道菜、十道菜、十二道菜,如果第六道就上鱼,会有催客人起身散席的意思。还有一些地方的习俗是红烧肉不在酒席上吃,每人分4碗肉带回家去,某些地方至今仍保留这个习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