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年,商朝后期叫北蒙,这一年,商代国王盘庚率众从当时的奄都(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此处住下后,共经历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判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p><p class="ql-block">光绪25年(1899)秋,当时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甲骨文之父)生病看中医,王懿荣敏锐地发现中药材“龙骨”上刻有文字,便大量收购后溯源分析,被历史尘埃淹埋3000年的殷墟遗址终究被发觉。自1928年董作宾写《民国17年10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开始发掘工作起至今仍在进行,殷墟是国内一处发掘次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文物遗址。已出土文物经考古人分析、验证:3000年前大邑商都城的神秘面纱被揭开,部分甲骨文的发现和破译,将中国可信史向前推进近千年。</p><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部,地处洹河西岸,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殷墟博物馆是一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瑰宝,这里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更是我们了解中华古文明的窗口。此馆于2024.02.26日正式开馆,占地262.5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2万平方米。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为首次亮相。</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大门上端三个铜色大字“大邑商”,直接取自殷墟甲骨文字体书写,不仅对应了殷墟都城遗址的称谓和身份,也突出了博物馆对商文明展示的这个主题。</p> <p class="ql-block">站在殷墟博物馆门前,心中充满了对古文明的敬畏和对华夏文明的自豪。与华夏古文明合个影、留个照,不仅记录了“大家庭”旅行团瞬间的美好,更是对3000年前商文明的致敬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跟随解说员走进大厅,馆顶吸人眼球的是:盘旋在馆顶中央是一只俯瞰众生的大鸟,通体玉白,大鸟奋力舒展双翅尾翼。解说员讲,这只鸟的形象由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精美玉器实物演化而来。远古人类大多数都崇拜鸟和太阳,他们认为太阳以光和热温暖着大地,哺育着万物生长,是天神的居所。人类的衣食住行均来自太阳神的恩赐,对太阳神的崇拜成为天体崇拜的核心。然而大地万物只有鸟儿能够飞上蓝天,人们便将鸟儿作为沟通天界和人间的媒介神。诸如“金鸟伏日”、“玄鸟生商”的神话故事,在这个时期流传甚广。</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的高墙上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个篆书白体大字,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它告诉人们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时刻提醒自己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如我们日常沿袭的“温故而知新”、“快乐过好每一天”的说法如出一辙,看得出“大邑商”人的智商不比现代人差哟。</p> <p class="ql-block">随解说员在博物馆依次主要参观了以下三个展厅:</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伟大的商文明展厅(二楼),展出的文物主要有青铜器、玉器、甲骨等。其中三件镇馆之宝均在此展厅。</b></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此馆为复制品),原鼎于1939年春,河南安阳武官村民吴培文耕地时发现,因体型巨大(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村民用40根木杠才将其抬出。时值日军侵华,为防掠夺,村民将其藏埋,并制造赝品迷惑日军。1946年鼎被重新挖出,运至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调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铸造于商王祖庚或祖甲时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用于祭祀其母亲戊(商王武丁之妻)。鼎腹内璧铸有“后母戊”三字铭文,最初被郭沫若释读为“司母戊”,意为“祭祀母亲戊”;后学界考证“司”应释为“后”,即“伟大的母亲戊”,故2011年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但因公众教材影响,仍习惯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总之,它彰显了商朝人对祖先崇拜的重视。</p><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它身上,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铸造工艺,还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魅力与辉煌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谥号“辛”、“司母辛”意为“祭祀母亲辛”)鼎,于1976年出土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之墓,司母辛鼎高80.1厘米,宽48厘米,重约128公斤。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展现了商代高超的铸造技术,因其完整性和铭文价值,被列为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妇好是武丁之妻,能文善武,深受武丁宠爱。她曾多次参与国家政事,在王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妇好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率兵人数最多时达13000人,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连年征战,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去,为了纪念她,破例将其葬在宫殿内,并附有大量随葬品(发掘1928件),简直就是一个商代文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商朝殷墟发掘的三通水管,即陶三通。是1972年出土于殷墟白家坟的商代文物。陶三通的使用,实现了管道90度转弯。可以想象当时的都城街道排水、排污、泄洪系统还是挺先进的,展现了大邑商匠人精湛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目前在殷墟已发现甲骨有15万余片,能识别出来的有6000余字。2017年7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一条悬赏公告求认字:凡能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择释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可谓“一字千金”。期盼有实力者大显身手、为探索“大邑商”古文明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长从何来亚长墓专题展(三楼),亚长墓于2000年12月被发掘,是殷墟继妇好墓之后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577件,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象牙等)的墓葬,展出文物包括亚长牛尊、亚长青铜假肢等。</b></p><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展现了商代贵族的生活与权力象征。据专家推测,亚长是一位来自“长”姓家族的武官或将军。</p> <p class="ql-block">亚长牛尊是殷墟博物馆的镇宝之一,也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该尊长40厘米、高22.5厘米、腰围52.5厘米,重7.1公斤。牛尊体态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眼、耳、鼻、角、腹、尾等特征生动逼真。牛身上布满了龙、鸟、虎、象等形纹饰,整体造型、做工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牛腹部铸有铭文“亚长”,表明其主人为商王朝的部落首领亚长,地位仅次于妇好的军事将领。</p> <p class="ql-block">亚长青铜假肢,出土于殷墟亚长墓,是亚长的随葬品,距今约3000多年。假肢长约13.2厘米、宽约6.8厘米,比成年人手掌要小。专家说是假肢,网友说更像”痒痒挠”,还是不是用于针炙的标本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车马遗迹展厅(一楼),位于安阳市殷都区殷墟路殷墟遗址内,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的最早的实物标本之一,于1999年3月~2000年5月发掘。</b></p><p class="ql-block">这些车马坑展现了商代畜力车的文明程度,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埋葬习俗和工艺水平。这些车马坑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马车实物标本,展现了商代交通工具的先进技术。</p> <p class="ql-block">自入馆至出馆,解说员对每一个展区脉落清晰、通俗易懂、诙谐风趣地讲解,尤如将我们带入3000年前殷商王朝古都,两个小时的蹓跶参观,耳闻目睹,感受了“大邑商”文明的辉煌,领悟了中华文朋的历史渊源。本篇至此打住前,就用郭沫若老先生考察殷墟遗址后的诗句作为结束语:“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