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千年汉代临津,丝路古渡流芳

江涵秋影

<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D11:4月11日,临夏市经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至大河家镇,全程沿310国道,骑行83km,总里程928km。</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晨起来,临夏市天气预报下午有雨,7点半从甘肃临夏州出发,中午12点半经积石山县,午饭后骑行30公里(近15公里的上坡,海拔2400)来到了黄河边的大河家镇。最后13公里虽然是下坡海拔至1720,但遇到了下雨,这是这十多天来的第一次雨天,大河家镇晚上天气气温0/15℃。</p><p class="ql-block"> 积石山县的全称叫: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个县的名字有点冗长,因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汉、保安、东乡、撒拉、回、土、藏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5%。其中保安族人口2.14万人,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数的95%以上,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积石山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河家镇:</p><p class="ql-block"> 在积石山县西北端的黄河南岸旁,有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镇。小镇西面不远处是高大雄伟的小积石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不少山峰超过4000米,山高险绝,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线,也是东西往来的天然障碍。黄河切穿积石山,形成迂回曲折长达25公里的积石峡。峡谷两岸山峰陡如刀削,其间黄河奔腾湍急,但冲出积石峡后,立马收敛起野性,变得波平浪静,从大河家镇北侧安静而舒缓的向东北流去。独特的地势使大河家得水藏风,大河家就得名于此。</p><p class="ql-block"> 这里,一河如带分青黄两原,左拥青藏之峻秀,右揽黄土之雄浑;这里,游牧与农耕在此和谐共生,文化和商贸绘就兴旺图景;这里,大河泱泱泽润河州。黄河之畔 古渡悠悠,两墩石锁一条铁索,共诉着临津过往。</p><p class="ql-block"> 大河家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黄河对岸就是青海民和官亭镇。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设立关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积石关(临津关)遗址:</p><p class="ql-block"> “地险天成第一关,嶷然积石出群山。”这是明御史李玑游历积石关后写的《题积石》诗的两句,他以饱满的激情,赞美了明初在河州设置的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大关——积石关的雄奇、险要和壮丽。</p><p class="ql-block"> 积石关,位于今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关门村,地处积石山麓与积石峡东口之间,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峡谷关口,被誉为“黄河第一雄关”。其地势险峻,南依积石山峭壁,北临黄河深渊,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最窄处仅有8-10米,黄河穿关而过,堪称“积石锁钥”,易守难攻,自古便是军事重地。‌积石关历史悠久,隋朝初年,游牧在青海湖一带的吐谷浑对隋朝西部边境不断侵扰。隋文帝杨坚在隋朝与吐谷浑交界处的大河家设置了临津关,作为防御吐谷浑对内地侵扰的主要关隘,是河州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大关,并修筑了临津城。明、清两朝,积石关成为西陲重镇,长期派兵驻守,直到清末关防始终不懈。历史上,这里曾是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少数民族的分界线,是军事争夺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积石关不仅以其险峻的地势和壮美的风光令人叹为观止,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石峡内,黄河急流奔湍,两岸削壁千仞,危石险峰,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自然画卷。此外,积石关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紧密相连,相传大禹曾在此开山辟石,导河入海,平息了水患,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积石关是一座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关隘,两山相夹,一河东流,黄河从积石峡中出来,在这里拐了一个很雄伟的大弯,水势也渐渐平缓了,哗哗哗一路流淌。黄河从青海流过积石关后,沿着积石山县北部的大河家、四堡子、石塬、柳沟、关家川、安集、银川乡注入刘家峡,整个流程全长49公里。</p> <p class="ql-block">  临津古渡:</p><p class="ql-block"> 大河家是个非常精致的小镇,主街道沿着公路两侧分布,大大小小的店铺人来人往,看得出来这里商业极其发达。我们穿过镇子直抵黄河边。大河家自古以来是从甘肃进入青海、西藏和西域的重要黄河古渡口。</p><p class="ql-block"> 临津古渡,即临近(黄河)渡口的意思,这个被写入《水经注》的著名渡口,地处大禹治水的源头,位于今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存有遗址。它是黄河上游一个非常古老而有名的渡口,是古丝绸之路青海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连接青海和甘肃的要道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客商就是从这里进入的青海。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曾经久负盛名,盛极一时。</p><p class="ql-block"> 从汉朝到明、清以及近代,临津渡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据记载,临津渡始于汉代,唐宋时期无比繁荣。汉朝时期的大河家渡口称为石城津,后改为临津渡。公元前121年,西汉大将军霍去病率万名骑兵,远征匈奴,就是从此处渡过黄河。隋朝时期,因临津地处与吐谷浑交界前沿地区,在这里建了临津关,设置了关官。史书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带后妃、侍从,率大军40万经从临津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御驾亲征吐谷浑,迫使吐谷浑10万余人降隋。唐代在渡口附近设积石军,金、元设积石州,均派兵驻守。到了明代,临津渡改名为“黄河上渡”。清初改为民渡,民国时期除有一只民船摆渡外,还有皮筏过渡。</p><p class="ql-block"> 1985年,在临津古渡口开工建设大河家黄河大桥,渡口迎来了使命的倒计时,如今只留下一对石柱、两条铁索,供后人凭吊。新建成的大河家黄河大桥横跨于甘青交界,彻底改变了甘肃积石山通往青海民和依靠摆渡出行的方式,将甘肃、青海两省经济、文化交流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2023年,新建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落成通车,昔日丝路南线,黄河天堑,如今大道纵横,大桥飞架,为甘青区域发展和民族地区山乡巨变,注入新时代澎湃活力。至此,这个始于新石器时代,繁荣于隋唐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后一直发挥重要作用的临津古渡口,完成了它千年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关隘、古渡,是古人留在大地上最深刻的印记。如今,黄河日夜奔腾,临津古渡只剩下一墩石锁和一条铁索。黄河水冲刷着锈迹斑斑的铁索,一层一层泛起的水花,像古旧史书,一页一页记载和诉说着古渡的前世今生,摆渡人激越雄壮的号子声,在黄河的波涛声中余韵犹存。大河家、临津渡,千百年过去,荟萃了无数史话和动人故事的古渡,虽已归于沉寂,却不动声色地沉淀着历史文脉。历史如烟文化如水,目之所及,虽沧海桑田,但古迹长存,文脉赓续。时光荏苒,多元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故事,仍将在这里继续延绵不绝,在新时代开出锦簇花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