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怀着崇敬与期待,我们踏上了前往梁家河的旅程。车子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穿梭,终于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的梁家河景区。</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距离梁家河村还有七八里路的车程,我们坐着景区的大巴车沿着平坦的水泥路去往梁家河。</p> <p class="ql-block">村史馆:建于2012年,原为梁家河村小学旧址,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梁家河村的发展历程、知青插队的激情岁月。</p> <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在这里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样,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在这里,他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考验。逐渐适应了艰苦的农村生活,学会了种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等各种农活,成了种地的好把式,还学会了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等生活技能。</p> <p class="ql-block">尽管条件艰苦,但习近平非常喜欢读书学习。上山干活时兜里装着书,休息时就拿出来看;晚上点起煤油灯,在窑洞里看书学习。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增长见识,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他爱思考,思考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看到当地老百姓自己做的炉具、灯具等,会提出要带样品回去学习;还提出引进四川的烤烟在陕北种植,学习四川的石板脱粒机技术等。</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在打坝期间,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白天晚上,起早贪黑,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和村里人一起并肩战斗,打坝进展得很快。他去四川学习沼气池建设技术,回来后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不久之后,办沼气在周边普及开,陕西省的沼气现场会议也在梁家河村召开。入团之路对习近平来说十分曲折,他多次递交入团申请书,直到第八份才获得批准。入党也同样艰难,他写了十份入党申请书,才在1974年1月10日被公社党委批准,随后被推选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迎来了政治生活中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这是习近平带领群众建成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汽池。</p> <p class="ql-block">知青院。</p> <p class="ql-block">磨坊。</p> <p class="ql-block">沼气展室。</p> <p class="ql-block">图书室。</p> <p class="ql-block">缝纫室。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带领群众创办了铁业社、缝纫社。这些举措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梁家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曾和村民吕侯生在这孔窑洞里住了两年多。窑洞内的土炕上摆放着几床被子,老式木桌上陈列着煤油灯、搪瓷茶杯、旧式茶壶,泛黄的红色娘子军海报依旧贴在窑洞有些泛黄的墙上。</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电的年代,这种土冰箱能使肉类保存长达两周左右,液体可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能有效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在炎热的夏天还能让人们喝到凉爽的饮料。</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成为他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也培养了他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