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乙已之年,仲春时节。4月10日,走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晋国际饭店民进嘉苑,应邀参加了</span>“我们一起读《老子》”读书会。</p> <p class="ql-block"> 这次读书会,由民进山西省出版支部主办,民进三晋文化支部承办。特邀了《春秋悟道·老子心读》的作者李国大先生为“我们一起读《老子》”读书会作了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 李国大先生以<b>《道的本质、作用和规律》</b>为题,作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高屋建瓴的精彩讲解。</p><p class="ql-block"> 在此,首先品读李国大先生的一副对联:<b>道通宇宙,道是宇宙之德,重在悟;德贯中西,德是人间之道,重在修。</b>这幅对联以哲学思辨为核心,将“道”与“德”的辩证关系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层智慧。</p> <p class="ql-block"> 关于“<b>道的本质</b>”。他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之真,道之美,道之善,道就是真善美“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何为道的本质?《道德径》25章曰:<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这几句话的意思是:<b>人的活动效法于地,地的运动效法于天,天的运转效法于道,道的运行效法于自身。</b>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宇宙秩序的和谐。而这四种法则的存在,其整体的内在机制是统一的,不可以分离的,是有序而不能颠倒的。也就是说,人能够做到的,地也能够做到,地能够做到的,天也能够做到,天能够做到的,“道”也能够做到。反之,道能够做到的,天不一定能够做到……。这四句话虽然说起来朗朗上口,却使人有些难以理解,但这是老子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的精华之所在,是超越一切宗教的大道学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目前代表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结合李老师的讲授,在此,我就道的本质、作用和规律,谈谈个人的理解,分享读者。</p><p class="ql-block"> <b>关于“道的本质”。</b>“道”是一个核心而深邃的概念,我们可从多层解读。</p><p class="ql-block">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生成一切存在的终极根源。<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b>道是无形无相,超越感官和语言,既非“有”也非“无”,是二者的统一体。<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b></p><p class="ql-block"> 道是宇宙运行的普遍法则,是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根本规律。表现为“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刻意干预却能成就一切。 它通过“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的运动)和“弱者道之用”(以柔弱、顺应之方式作用)来体现其规律性。</p><p class="ql-block"> 道无法被完全定义或描述。<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开篇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b>它超越二元对立(如善恶、美丑、生死),包容一切对立面,最终回归于“一”。</p><p class="ql-block"> 对个人而言,体悟道的本质在于“无为”“自然”“虚静”。通过摒弃人为造作,顺应自然本性,人可以达到与道的和谐统一。庄子则提出“逍遥游”,主张超越世俗束缚,在精神上融入道的自由境界。在科学层面,有人将“道”类比为宇宙的终极规律(如量子场、暗能量等),但它更强调一种整体性、动态平衡之哲学观。在生态层面,“道法自然”的思想与当代环保理念相呼应,倡导人类与自然共生。</p><p class="ql-block"> 总之,道的本质是宇宙的本源、规律与实践智慧的统一,既是生成万物的“母体”,又是支配万物的“法则”,更是人通过内在修养可抵达的“境界”。其实,我们对道的理解,最终需要超越逻辑与语言,在实践中体悟其“不可言说”之深意。</p> <p class="ql-block"> <b>关于道的作用。</b> 在道家思想中,道不仅是宇宙的本源,更是万物生成、运行和转化的核心力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p><p class="ql-block">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导着万物的生成和变化。<b>《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b>这表明道通过不断的分化和转化,创造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此外,《庄子》中也多次提到道能够化生万物,体现了道家的变易观。</p><p class="ql-block"> 道通过阴阳之相互作用,维持宇宙的和谐与平衡。《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表明道通过阴阳的对立统一,使宇宙保持动态平衡,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被道家应用于社会和人际关系中,强调了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 对于个人而言,道是修行的指引。<b>《道德经》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b>这表明通过内在的修行,人们可以体悟道的真谛。道家修行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中,道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干预百姓的生活。《道德经》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这表明道可应用于社会治理,通过减少人为干预,实现社会的自然和谐。</p><p class="ql-block"> 道是自然界的法则,运行于天地之间,主宰着宇宙的运转。《道德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表明道是自然界的规律,强调顺应自然、不加干预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总之,道的作用贯穿于宇宙之生成、运行、转化及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它不仅是万物的本源,更是维持宇宙平衡、引导个人修行和指导社会治理的核心力量。通过理解道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道家思想之精髓,从而应用于生活和实践中。</p> <p class="ql-block"> <b>关于道的规律。</b>在道家思想中,“道的规律”是宇宙、自然和生命运行之根本法则,它并非机械的、僵化的规则,是一种动态的、自然无为的秩序。老子用“道法自然”概括其核心——道的规律效法自然本身的自发性与和谐性。具体体现在:</p><p class="ql-block"> <b>循环往复</b>。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道的运动呈现循环性,万物发展到极端必然转向对立面(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周行不殆:道如同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永不停息且回归本源(“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p><p class="ql-block"> <b>阴阳相生</b>。万物皆含对立两面(如刚柔、动静、有无),但对立面互相依存、转化,最终统一于道。 道的规律超越二元对立,主张“守中”以平衡矛盾(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p><p class="ql-block"> <b>无为而无不为</b>。无为。道的规律不依赖人为干预,而是让万物自发完成自身演化(“我无为而民自化”)。 </p><p class="ql-block"> <b>顺势而为。</b>人类应效仿道的无为,顺应自然趋势行动(如治水“疏而不堵”),而非强行控制。</p><p class="ql-block"> <b>以退为进</b>。道的作用看似柔弱,实则蕴含强大生命力。 谦卑、包容、不争的态度更接近道的规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p><p class="ql-block"> <b>自然平衡。</b>损有余而补不足。道通过自然调节维持动态平衡,过度的人为干预会破坏平衡。 强调“知止不殆”,克制贪欲以符合天道。</p><p class="ql-block"> <b>自发性与不可控性。</b>道的规律超越人类意志,无法被完全掌控或预测。 人类需放下“强求”,接受规律的天然性。</p> <p class="ql-block"> 聆听李国大先生的讲座,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未来已来,过去未去</b><b style="font-size:20px;">。</b>品读之,感悟之,令人醍醐灌顶,增智开悟。</p><p class="ql-block"> <b>未来已来,过去未去</b>。这是一句充满哲思的表达,它既像诗意的感叹,也像对时间流动性的深刻洞察。我们要想真正理解这两句话,就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p><p class="ql-block"> <b>科技与时代的视角。</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未来已来”</b>。当今技术爆炸(如AI、元宇宙、量子计算)正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许多曾被视为“未来”的场景已触手可及。<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过去未去”。</b>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那些传统、历史、文化依然深刻影响着当下,甚至与技术共存,譬如古建筑与智能城市融合,传统价值观与数字伦理的碰撞。我们一边用ChatGPT写作,一边仍读着千年前的《道德经》;一边探索火星,一边又守护着敦煌壁画。</p><p class="ql-block"> <b>心理与记忆的维度。</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过去未去”。</b>个体的创伤、未解的心结、美好的回忆,始终潜伏在潜意识中,塑造当下人们的行为。譬如,心理学中的“未完成情结”。 未来已来。人对未来的焦虑或期待,譬如气候危机、职业规划等,已提前侵入当下,影响决策。一个人因童年经历而畏惧亲密关系(过去未去),同时又为“35岁失业”的预言焦虑不已(未来已来)。</p><p class="ql-block"> <b>哲学与时间的本质</b>。时间可能并非线性,过去、现在、未来或许是交织。你此刻读这句话时,既是过去学习语言的果,也是未来理解的因。</p><p class="ql-block"> <b>社会与文化的隐喻。</b>未来已来。全球化、信息化让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被迫直面“未来问题”,譬如非洲国家跳过PC时代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过去未去。殖民历史、民族矛盾等遗留问题仍在制造当下的冲突,譬如巴尔干半岛的族群纷等。 </p><p class="ql-block"> 当下,我们应如何面对这种张力呢?拥抱“未来”的工具性。学习新技术,但保持批判;尊重“过去”的根性。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而非盲目怀旧;在当下找到平衡点:如冥想、艺术创作、社区共建,让时间的河流平静流淌过你。未来已来,过去未去。这句话最终提醒我们:人既是时间的囚徒,也是它的诗人。</p> <p class="ql-block"> 讲座之后,参加读书会的人员一起颂读了《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章。</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这次</span>读书会,可以说收到了<b>“让书香浸润心灵,让智慧照亮未来”</b>的良好效果。</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阅读是一种幸福。阅读好东西更是一种文字与眼与心之间无声的高级运动。</b><b>这样的高级运动能使神清气爽,心灵的成长壮大离不开这样的运动。只要人类尚存文字,阅读便永远会与人同行。这样的说法会使作家在写作时充满自信,特别是在时代的功利和物欲色彩愈加鲜明的关头。”</b></p> <p class="ql-block"> 通过参加三晋文化支部“我们一起读《老子》”读书会,我对《春秋悟道·老子心读》有了更深解读与认知。李国大先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秋悟道·老子心读》</span><b>“掘深奥于浅显,寓道法于自然”</b>。该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大大亮点是</span>“心读”。正如李国大先生所言:<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更是“悟”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b> </b>所谓“心读”者,就是用心去悟也。这里可概括为<b>“三心”</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是</b><b style="color:rgb(1, 1, 1);">“醉心”</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就是使心陶醉,进而凝心聚力、聚集心智。</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是</b><b style="color:rgb(1, 1, 1);">“心悟”</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让心悟道,进而得之于心,显之于文。</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是</b><b style="color:rgb(1, 1, 1);">“心博”</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使心博览,遍览群书,择拣精当,从而将玄远、深奥之哲思化为清明之智慧,破除“心读”之主观性,以资“我”用,从而使“心读”具有了客观性,明心见智,心悟自然。</b></p> <p class="ql-block"> 此行,在三晋国际饭店的静谧氛围中研读《老子》,古典哲学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这座酒店既承载着历史城楼的厚重感,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便捷与舒适,恰如《老子》中“道法自然”的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寻找生命的平衡与超越。站在窗前俯瞰太原城楼,远处车水马龙与近处古建筑相映成趣,恰如《老子》所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看似对立的事物最终回归本源。而饭店周边狄梁公街的红墙、崇善寺的钟声,则呼应了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规律——繁华与寂灭、历史与当下在此交织。酒店毗邻山西考古博物馆与文庙,这些历史遗迹与《老子》中“执古御今”的思想形成呼应。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规律后的主动选择。饭店窗外的太原城楼与车流共构一幅“玄之又玄”的画卷。读《老子》于此,既是对“道法自然”的沉浸式体验,也是对技术时代生存困境的回应。当量子计算颠覆因果、AI消解艺术神圣性时,老子“复归于朴”的呼吁,恰似一盏穿越千年的明灯,指引我们在虚实交错中守住本心。正如酒店早餐的一碗“头脑”,熬制四小时方成至味——真正的智慧,亦需在时间中沉淀,在静默中生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机关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1989年以来,在中央《学习与研究》、《山西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吕梁日报》《吕梁发布》等报刊与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云梦风雅》一书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