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通宝背山水楼阁人物图”花钱初赏

源能成

<p class="ql-block">  这枚花钱是以买个浮雕工艺品的价值捡来的。原想是宋代之后以至于现代的工艺品,满天下随处可见,可吾在互联网上搜搜了两天,也才只发现仅有一枚由@庄飞红SY展示的相似物。</p> <p class="ql-block">  比较币文和背面的山水人物图来,除币文字口立面与我所藏略有佰仲之别外,其他几无差异。估计是同模所铸,难得一家人团聚。仅有两枚存世量。令我忍不住又感觉捡到“寶”一样地兴奋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到手就看它有多处漏金,敲击听声似银,有颤音。凭经验,我认定它是银鎏金,给它洗了个澡,果然,它浑身裹金,华丽如新!现在来剖析一下它,让它看得更清晰:</p><p class="ql-block">一、钱币图案与工艺分析</p> <p class="ql-block">  它的高超布局架构和颜值不得不令人心生快感!</p><p class="ql-block"> 一是它的币文“崇宁通宝”是典型的勿容质疑的北宋皇上徽宗的瘦金体。</p><p class="ql-block"> “崇宁通宝”制钱本就制作精好。它是铸于北宋徽宗崇宁年间的年号钱,存世较多。</p><p class="ql-block"> “崇宁通宝”钱文铁划银钩,深具骨秀格清之气韵,其笔画瘦劲,立面深竣挺拔,字口清楚,结构紧凑,字形修长,笔画流畅,笔画立面如戳刻刀削,毫无粘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笔画的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如“崇”下“宗”最上一点,“通”字“之”第二笔与第三笔的拐点,“甬”下“用”的第一笔起笔,“寧”字的“宀”,中“心”及下“丁”之横笔起落,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  其运笔之灵动,飘忽快捷。既有皇家气派,又有文人韵味,挺拔如松,柔美如柳,金光闪闪,清雅脱俗。起笔出锋较多,露锋行笔,顿笔动作明显,捺脚形态特别,如竹叶的形态。书法超妙绝伦,堪称币文书法之颠峰,观之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b>我收藏有数十枚北宋铸钱,如“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宣和通宝”,没有那一枚的书法有此币书法的熔铸物能令人这样惊叹!</b></p><p class="ql-block"> 二是它的背画浮雕图,是具有典型宋代书画之山水人物,楼亭园落之古典国画元素的画幅。</p><p class="ql-block"> 就像明代著名大画家仇英的这两幅名画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  它描绘了一座坐落在山间的传统的中国建筑群,建筑物具有典型的中式屋顶设计,屋檐翘起,显得古朴典雅。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树木和云雾缭绕的山脉,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画面中的色彩运用柔和,主要以绿色、棕色和灰色为主,给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整体上,这幅画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气息。观“崇宁通宝背山水人物图”花钱的塔,拱桥,流水和楼亭是否与仇英的名画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仇英的画以“秀雅纤丽”的院体风格著称,工笔重彩技法与文人意趣结合。它既保留有宋代风骨,又融入明代审美。</p><p class="ql-block"> 您仔细品品:这枚花钱背后的浮雕画,是不是也有此意?</p> <p class="ql-block">  币背镌刻着一幅构图复杂而美妙绝伦的画面。钱币中心似乎描绘了一个传统的场景,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关联密切。</p><p class="ql-block"> 左上有一轮被浮云缭绕的似在发光的巨型朝阳。朝阳右侧有一只鹤状鸟向其飞奔而去。</p> <p class="ql-block">  画面中间上下有两座有护栏的拱桥。上拱桥站着一人,面向左,手上抬;下拱桥也站着一个人,昂首而面向右,衣袖向后摆,两人都像似文人在观赏着自然景色。</p> <p class="ql-block">  两拱桥下都镌刻有踹急的山间水流,形似瀑布。拱桥周围环绕着各种树木,桥后有一座三层塔楼,右侧有两栋屋檐翘起的宫廷状建筑,房顶上有树阴,显得古朴典雅。塔楼远处和下桥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树木,云雾缭绕的浮云和山脉,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画面细节非常丰富,整体设计精美,构成一幅山水、庭园、兼文人赏景的画卷,具有绝美的艺术观赏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国花钱的特征判断,因它正面带有宋代年号钱“崇宁通宝”字样,背面又是花饰,归类为“钱文类花钱”无疑。</p><p class="ql-block"> “钱文类花钱”在泉友心目中被认为是各种题材花钱中的正统。它是指借用历代正用品钱文并加以文字或图案的花钱。这类花钱可谓是古钱的“近亲”,自古以来便受到古钱爱好者的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钱文类花钱最早出现在汉代。自宋代仿古之风盛行,宋金时期铸造了很多钱文花钱,存世数量不少,但与同期其他类花钱相比数量上还是相对少的。这说明在宋代钱文类花钱在花钱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p><p class="ql-block"> 此花钱正面镌刻“崇宁通宝”,背面雕刻山水人物图、材质呈金色。</p><p class="ql-block"> 钱币参数如下:</p><p class="ql-block"> <b>直径53mm,厚度3.0mm,中穿(未开)11mm,外缘2.8mm,币文及纹饰高0.8mm,钱重37.42g</b>。</p><p class="ql-block"> 按金属圆柱体及铸材比重初步核算,铸材比重在11g/cm³左右,确定铸材为银鎏金。</p><p class="ql-block"> 结合搜索结果中的相关信息,可推测该钱币属于“崇宁通宝背花饰”的民俗花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内涵。</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山水景观可能寓意“江山永固”或“自然祥瑞”,人物活动则可能与祭祀或文人雅集有关,体现了民俗信仰或文人意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币面地章的纹理,未开口的穿口廓内侧与币文笔画立面纹理,以及背图山水楼阁人物图浮雕凹凸状态看,人物与山水线条纤细流畅,地章较平整无砂眼但有鎏金瘢痕,可能采用母钱翻砂工艺或手工雕刻,乃具精品花钱的属性。而铸钱工艺为熔铸,又用鎏金工艺,提高了花钱的档次,更接近宫廷赏赐用钱的水平。这是因为鎏金钱币通常是古代宫廷对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大臣和皇室成员的赏赐钱或纪念钱。</p><p class="ql-block"> 此类花钱存世较少。</p><p class="ql-block"><b>二、钱币属性与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 现在需要鉴别的是它的铸造背景,铸造年代。</p><p class="ql-block"> 根据前述花钱特征(面为“崇宁通宝”、背面雕刻山水人物图案、材质呈金色),进一步分析其历史背景、工艺特征及收藏价值如下:</p><p class="ql-block"> 1、“崇宁通宝”的官方属性及用途</p><p class="ql-block"> 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造的年号钱,钱文为徽宗亲书的瘦金体,以铜、铁、银为主要材质,铸造工艺精湛,被誉为“宋代第一泉”。</p><p class="ql-block"> 但此花钱的“山水人物”图案与北宋官方铸行用钱的素面特征不符,疑为官炉特铸的宫廷花钱或民间铸造的民俗花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国最早的钱文类花钱出现在汉代,其吉语已表现出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汉后至宋前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这段时间钱文类花钱较少。</p><p class="ql-block"> 一些传统的观点认为,当朝铸造过一些开炉钱。如大观、泰和背杂宝人物类花钱。但这些钱文铸工多不及当朝的行用钱。所以,有推测此类花钱最早可能是南宋至元代官铸,明清亦有翻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后期也出现过钱文类花钱的大名誉品,有玉箸篆韵味的篆书“大元国宝”背单龙戏珠币。其文字柔韧端庄,龙形强壮彪悍,具典型的元龙风格,龙珠上有一阴刻篆书“至元”字,尽显庄严华贵之气,堪称钱文类花钱之翘楚,但币文和花饰均欠精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前期继续翻铸了部分前代钱文花钱,后期出现了“崇祯通宝背寿”大钱,堪称名誉品,据载在明后期还铸造了“正德通宝”花钱,但无确凿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钱文类花钱得到了空前发展,各钱局不仅铸造本朝的年号花钱,也铸造了大量的前代花钱,包括明代的年号,如云南、福建、广州等官炉铸造了大量的“正德通宝”花钱。本来,清代兴“文字狱”,“反清复明”是杀头之罪,令清代官炉铸明代年号花钱不可思议,但事实确是如此,民俗的思想同样影响着官炉。</p><p class="ql-block"> <b>所以,根据以上分析,镌刻和铸造如此精致的“崇宁通宝背楼阁山水人物图”花钱的铸造时间可能是宋,明,清三朝,难以断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查阅过几本花钱钱谱,如《中国花钱彩页图集》,《中国花钱图典》,《古代吉祥钱图像赏析》,《中国历代压胜钱收藏与鉴赏》,《收藏指南:花钱》中均未见收录此种花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目前可见的同种,同类展示品仅两枚,根据①物以稀为贵的规律和铸钱为获利的不变经济规律看,它不是随处可见的廉价工艺品(工艺品可以批量生产,可以廉价贩卖),②此币铸钱材质高精,表面又鎏金,可以排除它是清代后代私铸之物或现代工艺品<b>(民间私铸和现代工艺品都绝不可能用银铸再鎏金而卖地摊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钱币背饰图案与宋代风骨相似,又融入明代审美观及明代画卷风格,我推测它大概率可能是宋、明代宫廷官炉特铸花钱。非用于流通,主要用于祈福、佩饰或赏赐。</p><p class="ql-block"><b>三、收藏价值与市场参考</b></p><p class="ql-block"><b> 1、价值影响因素</b></p><p class="ql-block"> a. 版别与存世量:</p><p class="ql-block"> “崇宁通宝”背花饰的花钱,除已发现的明,清时铸钱“崇宁通宝背龙凤”花钱外,现仅发现这种“崇宁通宝背山水楼阁人物”花钱,其题材极为稀有。</p><p class="ql-block"> 现明清“崇宁通宝”背龙凤花钱成交价已达数万元级别,特殊题材(如大型合背钱)甚至超百万元。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这种“崇宁通宝背山水楼阁图花钱”真币的市场价应该可观。 </p><p class="ql-block"> b.品相与工艺:</p><p class="ql-block"> 铸材材质高精,包浆自然、文字清晰、图案精美的花钱更受藏家青睐。</p><p class="ql-block"> 从此钱的铸造效果分析,可能系母钱翻砂或手工雕刻作成,价值会更高。</p><p class="ql-block"> c.鎏金古钱会为价值增值。 </p><p class="ql-block"> 鎏金钱多出土于墓葬或前人传世。</p><p class="ql-block"> 然鎏金钱币铸造精美,规格高,金水足。因其铸造目的并不是为了流通,故发行量极少,属罕见品。它的贵重彰昭墓主人和持有者之身份。</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种花钱也是鎏金花钱,是用于信众虔诚之心而送寺庙中的供养,祈福之用钱。</p><p class="ql-block"><b>四、 钱币鉴别要点:</b></p><p class="ql-block"> 1.铜质与锈色:</p><p class="ql-block"> 真品铜锈深入肌理,鎏金花钱表面具有金质纹理。其原始包浆(氧化层)自然入骨,鎏金层则呈现由内而外的氧化过渡。</p><p class="ql-block"> 而<b>仿品多为化学做旧,锈色浮于表面。</b></p><p class="ql-block"> 2.文字特征:</p><p class="ql-block"> “崇宁通宝”花钱的钱文应具有瘦金体特征。如“崇”字山宗贯通,则符合北宋真品特征。币文如与官方版别差异较大,则为后世伪作。</p><p class="ql-block"> 看下面这枚“崇宁通宝素背折五钱”和折五宫廷“崇宁通宝背双凤花钱”。</p> <p class="ql-block">  3.流通痕迹:</p><p class="ql-block"> 真品多有自然磨损,划痕,磕碰痕或氧化痕迹,翻铸颗粒。仿品常过于完美。</p><p class="ql-block"> 4.谨防上当</p><p class="ql-block"> 此文尚要搁笔之时,又上电子商务平台一搜,竟然发现在“某多X”上已有此钱仿品。</p><p class="ql-block"> 卖家标识为“<b>崇宁通宝仿古钱币,北宋古玩极少浮雕花钱,古钱币纯铜,包浆自然工艺币</b>”。卖币与本文展示的花钱相似度达70%,某些细节处(如屋檐翘起的宫廷楼阁和拱桥边)似乎比本文所载币图还要精细。但读者可以仔细比较一下二者的微观状态,看您可以发现几处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卖品直径54.2mm厚3.3mm重43.4g,售价24.5元。</p> <p class="ql-block">  因手中无“多多”所卖实物,其币看币重超重(达43.4g),无法研究验证其铸造材质,爱家要小心鉴别。</p><p class="ql-block"> <b>不过,他称其卖品为“崇宁通宝仿古钱币,北宋古玩极少浮雕花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作伪者手中可能有北宋真品。根据“</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真才有假,有假必有真</b><b>”的推理,让此种花钱的北宋版成谜,成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总结</b></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b>该花钱大概率可能是宋,明官炉特铸的宫廷用“崇宁通宝背山水人物图”浮雕民俗花钱,但也不排除后代官炉仿铸。其主要用于祈福、佩饰或赏赐。</b></p><p class="ql-block"> 结合山水楼阁人物图案与“崇宁通宝”钱文,兼具艺术性与民俗文化内涵。无论真赝,它的观赏性和收藏性都可能因其图案题材罕见或铸造工艺精湛,而具有收藏潜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0日撰稿于成都</p><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此文对“崇宁通宝背山水人物楼阁”浮雕花钱的品鉴,更多的是对钱币书法特征和画面的艺术性的讨论。</p><p class="ql-block"> 对钱币断代的讨论,因断代手段和技术问题以及自己的辨识水平能力问题,极有可能是错误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愚以为,无论真赝,这枚钱都是值得赏析之物,肯请同好带批判性地阅读。</p><p class="ql-block"> 撰文纯粹养生娱乐。不赚钱,不做买卖,也不是可以作为定论的鉴定意见。愚不愿,不想误导任何人,如有误导,不是我的本意,肯请读者口吐芬芳,加以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