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园寺又名西园戒幢律寺,初名归元寺,明代嘉靖年间易名为西园寺。西园寺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城西阊门外留园路西园弄18号</p> <p class="ql-block"> 西园寺始建于元代,原名为归元寺。明朝嘉靖末年,太仆寺卿徐泰时将破败的归元寺改建为私家宅院,易名西园。徐泰时过世后,其子舍宅为寺庙,复古名归元寺。明崇祯八年,茂林律师任方丈,改名戒幢律寺。 西园戒幢律寺在清代曾先后两度遭劫难: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次遭遇火灾。咸丰十年(1860)再次遭兵燹(xiǎn),太平军(1851—1864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清军的激烈交战中,苏州阊门到枫桥一带被战火付之一炬,西园寺也未能幸免,尤以此次劫难为甚。西园寺在这场战乱中被毁,仅剩断壁残垣,寺宇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光绪年间 ,浙江按察使盛康与吴郡士绅决心重建古刹。由各方出资,由广慧法师主持重建道场 ,先后修建了斋堂、禅堂、东西二厅及安僧设施。广慧法师开堂讲经弘扬佛法,以天命之龄亲自进京恭请龙藏,救赐“紫衣沙门,震国戒幢”,于是有藏经楼之建。接着又建成大殿,渐有复苏之意。1926年完成了寺内建筑规模,以及内部塑像。西园寺再度成为江南首刹。1983年西园戒幢律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 西园寺的东面是留园,西面是寒山寺,北面是虎丘,坐北向南。西园寺现存殿宇多为清末民初所建,是苏州市内规模最大的寺院。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有面阔三间的牌坊、山门、金刚殿、罗汉堂、放生池、大雄宝殿、藏经楼等。</p> <p class="ql-block"> 穿过福德桥与智慧桥,黄墙黛瓦间梵音缭绕。御赐牌楼位于戒幢律寺正门外,四柱三间五楼非冲天样式。牌楼中门横额写“敕赐西园戒幢律寺”,为盛宣怀所书。竖额写 “震国戒幢”,为光绪皇帝御笔手书。山门殿为寺院入口,位于寺院南侧。五间三进,庑殿顶。明间间宽4米,其他四间间宽3.2米。大雄宝殿:大殿二重檐下,悬“大雄宝殿”四个遒劲有力的金字,气势雄浑,据说这四个字是陆润庠所提。陆润庠是苏州历史上第五十五位,也是最后一位状元,官至一品、大学士(即宰相级别)。</p> <p class="ql-block"> 该寺五百罗汉堂为中国四大古罗汉堂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五百罗汉堂,为戒幢律寺最独特建筑,规模宏大,硬山屋顶,第一进石拱门圆框,雕刻精美,为明代遗物,其余均为清同治、光绪年间陆续重建。罗汉堂屋宇深广,共四十八间,城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相对排列。 罗汉堂一进门就看见一尊手拿红布袋挺着大肚子笑眯眯的和尚塑像,人称“弥勒笑佛”,据传腊八粥就是由他传下来的。罗汉堂堂中央供奉着一尊高达13米的千手千眼观音雕像,由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508尊金身罗汉神态各异,济公“斜睨人间”,疯僧“扫帚扫尽不平事”。此外,堂内还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它被称为“四面佛”,顾名思义就是这个佛像有四个不同面相的脸,代表了佛教四大名山和主神。</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西侧是西花园,园中放生池,名叫广仁池,占地数亩,池呈蝌蚪形,头身在南,长尾巴从由西往北沿着高墙下的小径再折向东南。池畔古木葱茏,太湖石堆山造洞,也是游客最多处。九曲桥中间是有座阁楼式的湖心亭,双重飞檐,亭呈重檐四角攒尖顶,造型优美。厅内供奉这两座小金佛,底座是六面体,裙板上有六幅丰子恺大师的以慈悲为怀为体裁的画作。亭外南北两侧建有美人靠,凭栏而望,放生池中锦鲤成群结队,自在逍遥地上下潜浮,游来游去。曲桥连亭将水面一分为二,蓝天白云,湖光潋滟,景色令人陶醉。放生池畔古木参天,西花园的亭台楼阁与紫藤花瀑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池塘中原有两只明代放入的斑鼋,已有四百多岁。一个叫圆圆,长约两米,另一个叫方方略小,皆重逾二百斤。每年春秋时节偶而浮出水面,或沐浴阳光,或举首仰天,悠然自得。但可惜的是目前已经成为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西园寺的花园,曲径通幽,湖心亭倒映碧波,古紫藤盘绕长廊。春有玉兰落雪,秋赏银杏鎏金,夏听蝉鸣绕梁,冬观残荷听雨,四时之景皆可成画。 寺内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绿茵曲水,鸟语花香,经声梵乐中怡然使人步入了一个清净庄严的伽蓝圣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