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立体的清明上河图

峰回路转

<p class="ql-block">  山城重庆是一座魔幻的旅游城市,洪崖洞、解放碑、来福士、磁器口等地标景点人气爆棚,除了主城区内这些热度很高的景点,主城区外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却又光彩夺目的宝藏,不仅是5A级景区,还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它就是大足石刻。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全国最大半身卧佛(大足石刻)</span></p> <p class="ql-block">  重庆共有4处世界遗产,含一处文化遗产和3处自然遗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足石刻是重庆唯一独立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span> 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名字取自于“大丰大足、丰衣足食”之意,作为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一,开凿于唐末动乱时期,兴盛于两宋,大足石刻由民间僧侣、地方官员主导建造,造像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足石刻游客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游客中心室内(风格内外一致)</span></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其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不同于敦煌的苍凉、龙门的皇家气派,大足石刻以人间烟火气打动人心——工匠将市井生活、伦理教化融入佛经故事,让高高在上的神佛有了温度。这里不仅是艺术圣地,更是一本刻在石头上的“人间启示录”。</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宝顶山石刻如同一部立体《清明上河图》,将佛经教义化作市井百态。驻足细观,可见南宋工匠在冰冷石壁上刻下的温热人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般若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  与莫高窟、云岗龙门等早期石窟相比,大足石刻题材更丰富,吸取精华,推陈出新,造像雕刻技艺更纯熟,艺术性观赏性更高,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时间,也是除莫高窟外最早的,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大足石刻“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千手观音龛”和“护法神龛”等四大极具特色的经典造像,也出现在了备受瞩目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背后的总设计师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僧人——赵智凤,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智慧,创作出了众多具有深厚故事性和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如华严三圣、千手观音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赵智凤的卓越才华和坚定信仰,更为大足石刻增添了无尽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智凤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  大足区域内的石刻有75处,主要集中在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和石篆山,以宝顶山和北山最多,一般说的大足石刻就是指的这两个。</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的精华看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宝顶山石刻</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区东北15公里的宝顶山,</span>开凿于南宋年间,为一代高僧赵智凤主持营建,以大、小佛湾为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唯一一处有整体构思的大型石窟。大佛湾为一“U”字形山湾,造像崖面长约500米,高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span>规模庞大,内涵丰富,整体布局,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世俗化色彩,<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千手观音、华严三圣像、六道轮回图和圆觉洞等景点,更是让人叹为观止,</span>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绝唱。</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石刻是大足石刻的精华,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颇似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长卷画,而且还有完善的排水系统,防雨水侵蚀的石檐,石刻都呈15度倾斜,当我们抬头望佛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种顶礼膜拜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游览图</span></p> <p class="ql-block">护法神龛</p><p class="ql-block"> 根据《佛说守护大千国土经》雕刻而成,龛内上部雕刻九尊立像,高约2米,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化现的“大明王”,大明王左右两侧为“八部护法”。</p> <p class="ql-block">华严三圣像</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本组华严三圣雕像高达7米,中间是密宗的主尊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普贤菩萨,右边是文殊菩萨,三像皆低头垂目,俯览众生,显得悲悯大度,气势庄严;身躯向前倾斜,头部比例增大,成功避免了透视变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殊手托七重宝塔,宝塔高1.8米重800余斤,艺术大师巧妙利用建筑力学于艺术创作中,将袈裟一角覆搭前臂,斜向下垂,于膝部相接,形成了三角形的稳固支撑,从而将塔和手臂的重力传到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圆佛龛</span></p> <p class="ql-block">六道轮回图</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佛教人生观的物化表述,它以具体可视的形象,阐述了佛教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span>直径2.7米的巨型浮雕,中心转轮王双目怒睁,口衔轮回盘,这个题材具有四川特色,别的地区的石窟雕刻中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猫鼠图</p><p class="ql-block"> 位于该龛的右下角,图中刻画了一只猫、一只老鼠和一丛竹林。地上的猫仰视着竹尖上的老鼠,想吃又够不着;竹尖上的老鼠俯视着地上的猫,想逃又无法躲。二者间充满了紧张的氛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双方各自欲求不满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p><p class="ql-block"> 大足的名片,最有名的造像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龛造像布局严谨,气势恢弘,宛如孔雀开屏,是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发展的高峰和极致,堪称中国最大的石雕千手观音。</span></p><p class="ql-block"> 千手观音为佛教密宗六观音之一,具有千手千眼,皆能应众生诉求,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成了佛教诸神中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信仰最广泛的菩萨。</p> <p class="ql-block">  传统上“千手”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寓意观音菩萨法力无边、普度众生,并非严格指代具体数目。</p><p class="ql-block"> 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和修复工程的精确统计,宝顶山千手观音实际雕刻的手数为830只。这一数据是在2008年启动的修复保护工程中,通过三维测绘和逐一手印编号后确认的</p><p class="ql-block"> 千手观音历时8年完成修复,孔雀石、朱砂等矿物颜料与金箔交替使用,运用3D打印复原残缺手指,新贴金箔达100万张。</p> <p class="ql-block">  造像的手形态各异,持不同法器,千手观音手持72种共计231件法器,这些法器象征着千手观音的特殊功能和无边法力,可以为众生驱除病痛、降伏魔障、满足愿望等。</p> <p class="ql-block">释迦涅槃圣迹图</p><p class="ql-block"> 建造于南宋,这是卧佛或睡佛像。释迦摩尼是佛教创始人,80岁时圆寂,表情安详,慧眼微闭,怡然自若,他面前弟子们手拿鲜花水果恭身肃立,依依不舍。卧佛造像长达31米,气势恢宏,采用半身塑像(有说空间不够,工匠奇思妙想设计出半身像),下半身隐在石栏之中,画外有画,给人无限遐想。前面还刻有九曲水沟,又叫九曲黄河,既可排水又有宗教意义,代表此岸和彼岸的分界。</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一个个面露悲戚,却又肃穆庄严,哀而不伤。那一刻凝重的气息,仿佛存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九龙浴太子</p><p class="ql-block"> 九龙浴太子图是因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而得名,其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经变相</p><p class="ql-block"> 变相,佛教术语,意思是用绘画或雕刻所表现的佛经故事。</p><p class="ql-block"> 明王是由佛或菩萨化现的忿怒身,通常面目凶猛,孔雀明王是其中唯一以慈悲的菩萨相出现的,是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祇,具有保护和赐福的作用,手捧经卷和供盘,坐在一只双翅展开的孔雀上。她的形象端庄慈祥,法相庄严‌。</p> <p class="ql-block">  孔雀明王一面四臂,左一手持三翎孔雀尾,一手持《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右一手当胸持莲花,一手托果盘,盘中有吉祥果。</p> <p class="ql-block">父母恩重经变相</p><p class="ql-block"> 根据唐代佛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宋代宗赜禅师的《劝孝文》雕刻而成,是一龛深深融合了儒家孝道观念的造像。</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称《七佛龛》,雕凿于南宋年间,展示了一幅绝美的太平世界和人间净土。</p> <p class="ql-block">  古代罕见生育主题雕刻,儒佛合流典范,南宋孝道宣传画 ,11组连环画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一生的历程雕凿在崖壁上,展现了祈子、生育、哺乳、送行等渚多世俗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哺乳</span></p> <p class="ql-block">临产受苦恩</p><p class="ql-block"> 孩子即将临产,母亲站立着准备生育,嘴唇紧闭,似正咬紧牙关,右手抚摸着肚中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推干就湿恩</p><p class="ql-block"> 作为大足石刻的代表出现在在国家博物馆的石窟长廊,表达的意思是孩子睡觉往往尿床,而此时,母亲自己睡尿湿的地方,干处则让给孩子睡。</p> <p class="ql-block">大方便佛包恩静变相</p><p class="ql-block">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根据《大方便佛报恩经》雕刻而成,刻画释迦牟尼佛行孝报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大佛下为《三聖御制佛牙赞》,赞中的“三圣”是指宋代的三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所以这篇赞中这个“聖”字,是三个“王”字组成的。</p> <p class="ql-block">右边部分</p><p class="ql-block"> 佛教汉化后,儒教的“孝文化”浸润其中,彼此印证,教化于民,可是,这种教化渐渐渐渐就过了头,令观者皱眉。</p> <p class="ql-block">吹笛女</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身村姑打扮,头带纱巾,全神贯注地吹奏着美妙的音乐,民间称这尊造像叫“吹笛女”,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里可以看出雕刻大师匠心独运,没有将形象脸谱化,而是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造像完全中国化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缚心猿锁六耗图</p><p class="ql-block"> 在卷发人所坐的莲台下,刻六条绳索。其终端各缚犬、鸦、蛇、狐、鱼、马六种动物,并用文字标明各自相应代表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所谓的"六耗"、"六窗"、"六根"。</p> <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佛经变相</p><p class="ql-block"> 无量寿佛经变相根据《观无量寿佛经》雕刻而成,通过“西方三圣”“十六观”“三品九生”来表现西方净土世界的美好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西方净土世界又被称为西方极乐世界、天堂,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的死后归处。</p><p class="ql-block"> 上层居中的是阿弥陀佛,左侧是观音,右侧是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十六观——池观</p> <p class="ql-block">  佛教看来,任何人,哪怕是穷凶极恶的人只要最终真心悔悟、有向善之心,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为了以示区别,佛教根据每个人生前积累功德的多寡和智慧的高低,把人分成了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成上、中、下三生,每一品级的人,他们去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方式、耗费的时间都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土也狱变相图</p><p class="ql-block"> 国内同题材造像中规模最大的一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地藏菩萨</span></p> <p class="ql-block">卷发人</p><p class="ql-block"> 是最下一层造像的中心,正在传道说法。他所传的道不是耽溺于现实之乐的道,而是前往天堂的苦中求乐之道,卷发人被认为有可能是宝顶山石窟的主持营建者赵智凤。</p> <p class="ql-block">沽酒女饮酒男形象极为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  讲述了一个民间“一碗金一碗饭抓周”的故事。一对八十老夫妇年迈得子,为试孩子聪慧,手把一碗金和一碗饭让小儿选择,结果小儿不识其金而取其饭。佛教中以这个故事象征众生愚昧如小儿。</p> <p class="ql-block">养鸡女</p><p class="ql-block"> 匠师雕刻了一位美丽、善良、淳朴的农家养鸡女的形象,她俯身轻提鸡笼,正迎着晨光掀开鸡笼放鸡出来。首先出笼的两只鸡在争啄一根蚯蚓,其他的鸡都在争先恐后地往笼外钻,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清新的乡土气息,充满了农家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柳本尊行化事迹图</p><p class="ql-block"> 描绘了柳本尊的行化故事,充满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川密(四川密宗)祖师修行实录。</p><p class="ql-block"> 柳本尊是四川乐山人,出家后以自残肢体的方式苦心修行,柳本尊去世200年后,僧人赵智凤学习柳本尊密法(俗称川密,柳本尊据传是川密祖师爷,密宗大师),后在大足宝顶山开坛传法,设计建造宝顶山摩崖石刻造像。</p> <p class="ql-block">  本组造像分2组故事,上面为柳本尊修行故事,因为修行方式过于惊世骇俗,所以在家修行,又称他为柳居士。下面为佛教十大明王像,中间最大的一尊为释迦摩尼愤怒化身像,但十大明王只建造了上半身,没有下半身,据说是因为建造时元兵打到大足附近,工匠害怕四散逃走,中断了修建。</p> <p class="ql-block">割耳</p> <p class="ql-block">柳本尊裆部有一团火焰,以示“炼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降三世明王</span></p> <p class="ql-block">牧牛图——最富人间味</p><p class="ql-block"> 一组著名石刻图,石刻生活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最早田园风情石刻连环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神奇治愈内耗的地方,整幅石刻群共雕刻了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象征着修行者,而牛则代表着修行者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 12组场景展现牧童驯牛过程,牛从狂躁渐至温顺。整幅雕刻长达二十七米,寓意着牧人和牛的心通过不断修正已由心猿意马变得物我双忘。</p> <p class="ql-block">  第一幅雕刻取名未牧,表现的是一头壮牛因未受牧人放牧心性倔强,背向牧人正昂头怒吼,欲向山上奔去。</p> <p class="ql-block">  经过驯服,牧人现在可以稍微放心一些,和同行坐着说说笑笑,牛乖乖跟着,但是拴牛绳还是不能放手。</p> <p class="ql-block">  到了第八幅相望时,可以看到一头牛正在低头伸舌舔蹄,牧人的头微微侧在一旁双手交于腹前赤足坐在峭石上怡然忘情,凝神倾听着第九幅图中老牧人吹奏的牧歌。</p> <p class="ql-block">  牛经过不断的调服,已由放荡不羁变得温顺服帖,它四腿跪服卧地而息,牧人袒胸裸腹在树荫下仰身憩睡,头顶上方的小猴倒吊树上,用手去抓他的衣服,他竟不与理会。这幅图寓意着牧人的心通过不断修正已由心猿意马变得物我双忘。</p> <p class="ql-block">圆觉洞</p><p class="ql-block"> 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文殊、普贤、普眼等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p> <p class="ql-block">  此洞有三绝,充分展示出古代雕刻大师善造环境的才能。一是采光的妙处,洞门上方开一小窗,光线正照到正面菩萨;二是排水,所有排水管道都在不知不觉的暗处,充分利用了菩萨的衣袂等;三是各种装饰,所有菩萨的衣服都雕刻出了自然的垂感与飘逸的质感,十分美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北山石刻</b></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足城北2公里,规模比宝顶山小,但历史最悠久,开凿于晚唐(892年),石窟依岩而建,长约300米,高7至10米,龛窟密如蜂房,有264个,造像近万尊,石刻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像</p><p class="ql-block"> 造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转轮经藏窟</p><p class="ql-block"> 中心有可转动的经藏柱,象征佛法无边,是大足石刻重要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窟内设计巧妙,中央屹立镂空的八角形转轮经藏用于支撑,20余尊造像环列窟内三壁,文殊菩萨若有所思,普贤菩萨有"东方维纳斯"之称。</p>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窟</p> <p class="ql-block">  大足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一是宝顶架香庙会,二是大足石雕,中国石雕杰出代表刘能风等人,是将佛教造像形象中国化了的实践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足石雕(养鸡女与吹笛女)</span></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大足区距离重庆市中心大约100公里。如果你从重庆中心城区出发,可以选择乘坐班车直达大足汽车站,因为大足南高铁站距离市区还有近40公里的路程,到达大足汽车站后,你可以乘坐公交车前往宝顶山石刻景区,距离市区仅10公里左右,在游客中心下车后,你可以选择乘坐景区大巴上山,直达最核心的宝顶山石刻。</p><p class="ql-block"> 宝顶山与北山相距12公里,有一条大足石刻旅游专线可以来回于宝顶山石刻和北山石刻之间,方便你一次性游览两个景点,勿轻信黑车,另外网购套票更划算,宝顶山+北山+博物馆联票约140元,现场购票需排队,警惕路边“带路逃票”骗局,景区全区域监控覆盖。</p><p class="ql-block"> 与云岗石窟相比,大足石刻的游客较少,且旅行团通常只去宝顶山,北山几乎无人问津。目前大足石刻允许近距离观赏和拍照,建议早去早看,因为自然损害是一方面,如果有一天知名度上升,可能会限制游客数量甚至禁止拍照。</p><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石刻的参观路线进门先看球幕影院和小电影,但基础门票不包含这些内容,来的时候不要急于参观博物馆,先参观完石刻看看有没有时间。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足石刻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缕夕照掠过宝顶山的檐角,石匠的凿痕与朝圣者的掌纹在苔痕深处相遇,站在轮回的褶皱里才惊觉,我们不过是借香火读经的过客,而石头才是永恒的说书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