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0日,乘K1040绿皮专列从绍兴出发,途经浙江、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等7个省自治区,全程近5000公里,开启西藏12天旅游行程。</p><p class="ql-block"> 西藏之行向往已久,但受高原反应传闻影响,未敢冒然前行,去年到甘南一行,经受了莲宝叶则4500米高峰的体验,心中有了底气,且岁月不饶人,现在不走,恐再难有机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决定此行。</span>到西藏一路要换车三次,绍兴到兰州,再转动车到西宁,西宁再转有氧列车到拉萨,单趟车上时间48小时,路上行程时间实在太长,好在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绍兴同乡四人,都是市直机关老年体协活动分子,合订一个软卧包箱,虽然空间不大,但比硬卧条件好多了。且一路</span>家长里短的,谈天说地,玩笑打趣,视频美篇,趣味横生,顿觉时间过得快多了。</p><p class="ql-block"> “雪域高原”这一称呼已成了以西藏为主及周边高海拔地区的一个代表性称谓。 本文借用此词名题,意在使西藏之行更有韵意或回味。而探秘,不仅探山之壮美,水之清纯,佛教之邃<span style="font-size:18px;">伟</span>,信仰之虔诚,人文历史之悠久,民族风情之特色,还有人们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和关注等。结合导游介绍和查询DeepSeek,重点对文成公主进藏、布达拉宫历史、天葬习俗、高原反应等九方面作探研,列文于后,以供<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家参考、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 我并不信教,但上文用了"佛教之邃伟"一词,不知是否合适。因"邃伟”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是我杜撰,"邃”表示其深不可测,“伟”则因其长盛不衰。纵观中国几干年历史,虽经三教九流,历朝代更迭,更英雄辈出,但从历史长河看,却如同一朵朵飞溅的浪花。唯佛教,历经几千年却盛行不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 它以超自然的神明学说导引人们言行、解说未知自然现象,它是现代科学和哲学难以解释的一种教化学说。显然,它具有植拫于适宜其生存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土壤,并形成強大的文化传承,其生命力并不因朝代、历史的更迭衰退而显其"邃<span style="font-size:18px;">伟”!</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宁波至兰州的绿皮列车</p> <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湖</p> <p class="ql-block">尼羊河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南迦巴瓦峰</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战友张才德因我进藏作的一首诗,是对我西藏之行的概述,故收录于此!</p><p class="ql-block">游玩编撰两不误,古稀当作少壮度。</p><p class="ql-block">梦寐解读吐蕃谜,踏上天路忘后顾。</p><p class="ql-block"> 虽只四言七律,却道出我赴藏的心愿,故回词四言:</p><p class="ql-block">《回才德诗》 </p><p class="ql-block">鄙人心中意,老友神笔诗。 </p><p class="ql-block">若无半世交,何来灵犀通。</p> <p class="ql-block">巴松措湖</p> <p class="ql-block"> 此行第一个到达的景点是青海湖,退休前到西宁开会曾到此一游,距今恐有二十余年了。2025年3月22日,旧地重游,查当日天气预报,气温仅为-10~3度,江南水乡早已花开遍野,青海湖却仍处冻封期。</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约45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作为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断陷湖,其四周被祁连山脉、大通山、日月山等环抱,形成高原盆地的独特地貌。湖水盐度约1.25%,呈现出深邃的蓝绿色调,湖岸线蜿蜒360余公里,与草原、沙丘、湿地交织成画。</p><p class="ql-block"> 风光四季迥异:春季湖面冰裂声如雷鸣,候鸟群聚;夏季环湖油菜花与湛蓝湖水构成绝美对比,被誉为“天空之镜”;秋季草原金黄,牦牛群如墨点洒落;冬季冰封如琼玉,与雪山辉映。湖中鸟岛、海心山等岛屿是斑头雁、鸬鹚等200余种鸟类的栖息地,西岸的普氏原羚保护区展现独特生态。</p><p class="ql-block"> 环湖藏式经幡随风舞动,牧人帐篷点缀草场,二郎剑景区可泛舟观鱼,黑马河日出时霞光浸染湖面。这片“高原蓝宝石”集生态、文化与宗教意蕴于一体,既是维系青藏生态的关键湿地,也是游人追寻自然圣境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海拔3196米</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后山</p> <p class="ql-block"> 以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请DeeepSeeK撰写的</span>西宁到拉萨<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藏铁路沿线风光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 青藏铁路,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连接青海西宁与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它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一条穿越高原生态与人文景观的“天路”。沿途海拔变化显著,自然风光壮美,动植物资源独特。以下为您梳理主要站点的地理风貌与特色。</p><p class="ql-block"> 西宁(海拔2260米):高原门户</p><p class="ql-block"> 旅程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开始,这里平均海拔约2260米,是青藏高原的东北门户。西宁周边有佛教圣地塔尔寺,夏季油菜花海与丹霞地貌相映成趣。市区附近的北山森林公园可见高原柳、云杉等植被,偶有岩羊出没。</p><p class="ql-block">青海湖(海拔3200米):高原明珠</p><p class="ql-block"> 列车向西行驶约3小时,湛蓝的青海湖跃入眼帘。作为中国最大咸水湖,湖面海拔3196米,夏季湖畔油菜花绵延数十公里,成千上万的斑头雁、棕头鸥在此栖息。湖中独有的湟鱼(青海湖裸鲤)是生态链的核心物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草原毛牛</p> <p class="ql-block">黃河母子塑雕</p> <p class="ql-block">格尔木(海拔2800米):盐湖之城</p><p class="ql-block"> 穿过柴达木盆地的戈壁,列车抵达格尔木。这座因铁路而兴的城市海拔2800米,周边有世界第二大盐湖——察尔汗盐湖,湖面凝结的“万丈盐桥”堪称奇观。附近的胡杨林是荒漠中罕见的绿洲,吸引藏野驴、鹅喉羚等动物觅食。</p> <p class="ql-block"> 昆仑山口(海拔4768米):万山之祖</p><p class="ql-block">列车翻越昆仑山脉时,昆仑山口站的海拔升至4768米。终年积雪的玉珠峰(6178米)巍然矗立,山间可见耐寒的垫状植物如雪灵芝。此处是神话中的“龙脉之祖”,也是藏羚羊迁徙路线的东端。</p><p class="ql-block">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500米):生命禁区</p><p class="ql-block"> 穿越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铁路与藏羚羊通道并行。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是高原精灵藏羚羊的故乡,夏季可见成群母羚迁徙产仔。沿途偶遇野牦牛、藏野驴,低矮的高山草甸上点缀着紫菀、红景天等药用植物。</p><p class="ql-block"> 唐古拉山口(海拔5072米):世界屋脊</p><p class="ql-block"> 青藏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口,海拔5072米。此处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雪山冰川环绕,永久冻土层上的铁路路基堪称工程壮举。偶有雪豹、岩羊出没于裸露的岩石地带,地表仅见苔藓、地衣等极端环境植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冻封的青海湖</p> <p class="ql-block"> 安多草原(海拔4700米):湿地牧歌</p><p class="ql-block">进入西藏境内的安多县,海拔降至4700米左右。广袤的高寒草甸上,牦牛群如黑珍珠般散落,湿地中黑颈鹤悠然踱步。夏季短暂的花期里,绿绒蒿、龙胆花绽放出蓝紫色花海。</p><p class="ql-block"> 那曲(海拔4500米):羌塘门户</p><p class="ql-block">那曲站所在的高寒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是羌塘草原的东大门。八月赛马节期间,藏族牧民身着盛装策马奔腾。草原上旱獭频繁出没,天空时有秃鹫盘旋。</p><p class="ql-block"> 拉萨(海拔3650米):圣城终点</p><p class="ql-block">列车最终抵达海拔3650米的拉萨,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城区八廓街的转经道旁,古柳苍劲;郊外的拉鲁湿地是黑颈鹤越冬地,林卡(园林)中栽种着高原杨树与格桑花。</p><p class="ql-block">生态与人文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青藏铁路全程设有33个野生动物通道,冻土区采用主动冷却路基技术,最大限度保护脆弱生态。沿途可见经幡舞动的牧区、磕长头的朝圣者、与铁路并行的青藏公路,构成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独特景观。这条天路不仅连接地理空间,更串联起高原生命的坚韧与人类智慧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沿途所见</p> <p class="ql-block"> 23日早晨5时,列车到达格尔木站,更换带有制氧设备的车头,此后列车开始供氧。7点左右<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才蒙蒙亮,可见远处</span>连绵不断的雪山,游客们纷纷走向窗口,响起卡嚓卡嚓的手机相机快门声,只怕漏过令人难忘、壮观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宁波至兰州的列车,车上盒饭早餐20元,中晚餐25元就可应付,但西宁到拉萨的餐车,同样餐食得增十几元。<span style="font-size:18px;">问为什么差那么多,说进青藏高原了条件不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 于是吃点随带剩食应付下吧!打开行裹,发现凡是塑料薄膜包装的面包、药品都成了鼓鼓的。大概随着海拔的增加和气压的降低,它们出现了"高原反映”。而我们得益于列车的供氧设施<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没有明显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因高原气压降低鼓起的面包</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那曲车站</p> <p class="ql-block">雅鲁藏普江</p> <p class="ql-block"> 唐古拉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横亘西藏与青海交界处,平均海拔约6000米,主峰各拉丹冬峰(6621米)为长江源头。</p><p class="ql-block"> 青藏铁路在此穿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其轨面高度达5068米(车箱内显示屏显为5087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段,故<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天路之称。</span>该区域气候酷寒,空气稀薄,永久冻土层广布,铁路建设需攻克冻土消融、路基稳定等技术难题。工程师采用热棒冷却、通风路基等创新技术,并配备全封闭供氧车厢保障行车安全。这条“天路”彻底改变了西藏交通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汉藏文化交流,同时严格遵循生态保护原则,成为高原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 列车员说到达唐古拉山铁轨最高处会通知大家看景,不知是她忘了通知还是我睡觉了,当我醒来,说是早过了,只能回去时最看了。从拉萨回来,看到唐古拉山口并不见有什么大山,来到最高处,车箱显示屏显示海拔为5087米,铁路两边仍与平原一样,远处可见连绵的唐古拉山山脉。</p><p class="ql-block"> 在可可西里大草原,仍是一片灰色,偶尔可见远外有零星的羚羊,野驴。</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 拉萨位于中国西南,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平均海拔3650米,是世界屋脊上的高原之城。作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高楼大厦与现代化基础设施不断涌现,柳梧新区等新城区充满活力,与老城区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这里生活着藏、汉、回等38个民族 ,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78.4%。传统节日如藏历新年热闹非凡,民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特色美食酥油茶、青稞酒、藏式糕点,传递独特风味;广场上的锅庄舞热情奔放,展现着民众对生活的热爱,民族风情浓郁且独特。</p> <p class="ql-block">后山的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药王山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和平解放纪念碑广场</p> <p class="ql-block">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位于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南端,2001年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而建。碑体高37米,以灰白色花岗岩构筑,主体造型抽象融合国旗五角星与哈达意象,象征民族平等与团结。基座浮雕以青铜铸刻,展现解放军进藏、农奴解放及现代化建设的史诗画面。碑身镌刻汉藏双语碑文,顶部镶鎏金五星,碑前设民族团结宝鼎。其设计融传统藏式建筑比例与现代简约风格,与布达拉宫形成历史对话,既承载西藏社会制度跨越千年的变革记忆,亦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地标,寄托藏汉人民共护边疆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时代愿景。</p> <p class="ql-block">巴松措的天和水</p> <p class="ql-block"> 巴松措,藏语意为“绿色的水”,位于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海拔3480米,是红教(宁玛派)著名神湖。湖面约25平方公里,形如新月,湖水碧若翡翠,倒映四周雪山、原始森林与草甸。湖心扎西岛上的错宗工巴寺始建于唐代,寺内供奉莲花生大师,寺外经幡猎猎,转经道环岛而设。湖畔“桃抱松”奇观、雪山冰川下的求子洞传说,增添神秘色彩。春有桃花掩映,秋现层林尽染,冬季雪峰环抱,四季皆景。</p><p class="ql-block"> 2017年评为国家5A级景区,兼具高原湖泊的圣洁与藏东南生态多样性,徒步结巴村至新措的路线更受户外爱好者青睐,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巴松措湖</p> <p class="ql-block">米拉遂道的山</p> <p class="ql-block"> 苯日神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在雅鲁藏布江北侧。它是藏区八大神山之一,也是苯教四大神山之首,地位尊崇。虽海拔4500米,却没有特别突出的主峰,多座山峦聚集,常被云雾笼罩。这里森林广袤,四季景致不同,春日繁花似锦,夏季凉风送爽,秋季层林尽染,冬季白雪皑皑 ,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交融,神秘又迷人。</p> <p class="ql-block">苯日神山</p> <p class="ql-block">远方的南迦巴瓦峰</p> <p class="ql-block">苯月日神山</p> <p class="ql-block">雅鲁藏普江</p> <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主体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境内。它北起米林市派镇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经排龙乡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主体在墨脱县,全长504.6千米。 </p><p class="ql-block"> 它是地球上最大、最深的峡谷,堪称自然奇迹。汹涌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于此,江水与峡谷崖壁激烈碰撞,涛声轰鸣。峡谷两侧高山耸峙,从谷底到山巅,植被呈垂直分布。谷底是繁茂的热带季雨林,山腰是层次分明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山顶则是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云雾缭绕时,山峰若隐若现,宛如仙境,独特的地质与生态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我们干3月26日到南迦巴瓦峰和大峡谷游览,瓦峰之雄伟壮美自无需多言,而大峡谷因处于雪山初化,缺雨少水,并无大水也就无壮观可言,当然,河道时宽时窄,峡谷之深,高差之大可见大水来时之凶猛</p> <p class="ql-block">巴松措湖的水和鱼</p> <p class="ql-block">尼洋河畔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尼洋河发源于米拉山西侧,在西藏林芝市境内,是雅鲁藏布江的重要支流。它河水碧绿清澈,如一条翡翠绸带蜿蜒于雪山、森林与草甸间。河畔植被繁茂,春季桃花灼灼,夏季满目葱茏,秋季层林尽染,沿途风光旖旎,构成了如诗如画的高原景致。</p> <p class="ql-block">尼羊河畔</p> <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峰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处于米林市、墨脱县、波密县交界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内侧,是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山峰 ,海拔7782米。它山体呈角峰状,有三条山脊,山壁耸立,攀登难度极大。其所在区域垂直地貌带齐全,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雨林、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甸直至永久冰雪带,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南迦巴瓦常年云雾缭绕,难露真容,“日照金山”的景象更是可遇不可求 。</p><p class="ql-block"> 南咖巴瓦峰是藏传佛教文化中重要的神山之一,也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圣地,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p><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山脚的索松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成为知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最美南迦巴瓦峰</p> <p class="ql-block">林芝桃花沟</p> <p class="ql-block"> 桃花沟位于西藏林芝,是一片如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每年春季,漫山遍野的野桃花肆意盛放,粉嫩的花瓣如云似霞,将山峦装点得如梦如幻。湛蓝如宝石的天空下,洁白的雪峰作背景,尼洋河碧水潺潺流淌。藏式村落错落其间,袅袅炊烟升起,桃花与田园风光相融,构成一幅宁静祥和、诗意盎然的春日画卷。</p> <p class="ql-block">桃花沟的桃花</p> <p class="ql-block">林芝酒店窗外金山</p> <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p> <p class="ql-block"> 3月27日我们去了羊卓雍措,藏语意为“上部牧场之碧玉湖”,与纳木错、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贡嘎县境内,拉萨西南约70千米处 ,面积638平方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面海拔4441米,但去该湖游览需上近5000米的山口,不少人高山反应加重,我到基本如常,几次上高海拔点的感受,只要心态平稳,行动稍缓,海拔高点低点并无明显差别。但也不能轻视高反对一些敏感人员的威力,这次就见在游览时得肺气肿而抢救的。</span></p><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确实是个好地方,四面有群山拥抱,其湖水湛蓝如宝石,会因光线、天气等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蓝色,周边雪山连绵,与湖水相互映衬,湖边群鸟飞翔,壮美而灵动,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的鸟</p> <p class="ql-block"> ☆雪域高原探秘~西藏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探索九则</p><p class="ql-block">(一)文成公主进藏时间与联姻的历史意义揭秘</p><p class="ql-block">一、进藏时间 </p><p class="ql-block">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遣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公主由江夏王李道宗护送,自长安出发,经青海唐蕃古道,历时数月抵达吐蕃。松赞干布亲至柏海(今青海玛多)迎娶,并于逻些(今拉萨)举行盛大婚礼。 </p><p class="ql-block">二、联姻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1. 政治层面:巩固唐蕃关系</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和亲结束了唐蕃早期的军事冲突(如638年松州之战),开启双方近三十年的和平期。唐蕃互遣使节200余次,建立“舅甥之盟”,为后续“长庆会盟”(823年)奠定基础。 </p><p class="ql-block"> 吐蕃通过联姻获得唐朝认可,提升其在西域诸部中的政治地位;唐朝则借和亲稳定西部边疆,集中应对突厥等北方威胁。 </p><p class="ql-block">2. 经济与文化传播:推动高原社会发展** </p><p class="ql-block"> 技术输入:公主携带的纺织工具、冶金技术、谷物种子及医学典籍(如《医方明》),促进了吐蕃农业、手工业和医药学发展。 </p><p class="ql-block"> 佛教扎根:公主携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入藏,主持修建小昭寺,推动佛教与本土苯教融合,为藏传佛教体系形成埋下伏笔。 </p><p class="ql-block"> 制度借鉴:吐蕃借鉴唐朝历法、文字(部分藏文字形参考汉字),加速文明进程。 </p><p class="ql-block">3. 民族融合与长远影响 </p><p class="ql-block"> 和亲促进汉藏交流,茶叶、丝绸与马匹贸易通过“茶马互市”兴盛,形成经济互补。 </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被藏传佛教尊为“绿度母”化身,其事迹融入藏戏、壁画,成为汉藏团结的精神符号。 </p><p class="ql-block"> 此次联姻为后世树立典范,金城公主710年再度入藏,延续唐蕃“和同为一家”的理念。 </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进藏超越个人命运,是7世纪东亚地缘政治的关键事件。她以文明传播者的角色,将中原技术、文化与信仰带入雪域,缓解唐蕃矛盾,促进民族共生。至今,拉萨大昭寺的公主塑像与布达拉宫的壁画,仍在诉说着这段跨越千年的文明交融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见证。 </p> <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景观</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 (二)西藏大昭寺与文成公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受唐太宗之命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不仅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与文化,更在雪域高原留下了跨越千年的建筑遗产与动人传说。</p><p class="ql-block"> 建筑遗产:大昭寺的文明见证</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松赞干布为供奉这尊佛像主持修建大昭寺。这座藏传佛教圣殿的选址与建造充满传奇色彩:传说文成公主以五行历算勘定拉萨地形,指出卧塘湖为"罗刹女心脏",需填湖建寺镇伏。在"山羊驮土填湖"的奇景中,大昭寺拔地而起,"惹萨"(山羊驮土之地)由此成为拉萨古称。大昭寺融合汉式斗拱与藏式碉楼,金顶飞檐下的木雕莲花与鎏金法轮,无声述说着汉藏工匠的智慧交融。</p><p class="ql-block"> 民间故事: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藏地流传的《文成公主的珍珠链》讲述公主将唐皇所赠珍珠撒向高原,化作青稞种子,自此西藏有了农耕文明。藏戏《文成公主》中,她携"七觉士"将医书译成藏文,药王山至今留有传说中晾晒经书的"帕邦喀"。更有牧民口耳相传,公主带来的日月宝镜化作圣湖纳木措,镜中长安城的倒影成为藏族同胞对中原的永恒向往。</p><p class="ql-block"> 文化交融的活态传承</p><p class="ql-block">每年藏历四月十五的"萨噶达瓦节",大昭寺前朝圣者仍会重走公主进藏路线;拉萨小昭寺珍藏的公主手植唐柳,历经千年仍吐新芽。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建了汉藏民族的情感纽带,见证着文成公主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文化交融的永恒象征。</p><p class="ql-block"> 从大昭寺的鎏金宝顶到牧民帐篷里的传说,文成公主的故事已深深融入青藏高原的文化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见证。这段跨越千年的和亲往事,至今仍在雪域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三)高原反应揭秘</p><p class="ql-block"> 有高原反应(急性高山病)的原因、症状、预防和诊治。</p><p class="ql-block">一、高原反应的原因</p><p class="ql-block">1. 生理原因(核心)</p><p class="ql-block"> 缺氧: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海拔每升高1000米,氧气浓度下降约10%),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身体无法正常代谢。</p><p class="ql-block"> 低压环境:大气压降低,肺部氧气交换效率下降,加重缺氧。</p><p class="ql-block">2. 心理原因(间接影响)</p><p class="ql-block"> 紧张或焦虑:对高原环境的恐惧可能引发过度换气(呼吸急促),进一步降低血氧水平,加重缺氧症状。</p><p class="ql-block"> 心理暗示:过度关注高原反应症状(如头痛、头晕),可能放大不适感,甚至引发“假性高原反应”。</p><p class="ql-block"> 群体效应:同行人员出现症状时,可能因心理暗示导致类似感受。</p><p class="ql-block"> 二、高原反应的症状</p><p class="ql-block"> 1. 轻度症状(常见)</p><p class="ql-block"> 头痛(晨间加重)、头晕、乏力、恶心、食欲下降。</p><p class="ql-block"> 失眠:因缺氧导致睡眠质量差或呼吸暂停。</p><p class="ql-block"> 呼吸急促:静息时呼吸频率加快,活动后更明显。</p><p class="ql-block"> 2. 重度症状(需紧急处理)</p><p class="ql-block"> 高原肺水肿(HAPE):呼吸困难、咳嗽带粉红色泡沫痰、口唇发紫。</p><p class="ql-block"> 高原脑水肿(HACE):意识模糊、步态不稳、剧烈头痛、呕吐。</p><p class="ql-block"> 三、注意事项与预防</p><p class="ql-block"> 1. 行前准备</p><p class="ql-block"> 心理调节:提前了解高原反应知识,避免过度焦虑,保持平和心态。</p><p class="ql-block"> 适应性训练:提前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提升心肺功能。</p><p class="ql-block"> 药物预防:咨询医生,可服用乙酰唑胺(需提前48小时服用)。</p><p class="ql-block"> 2. 进入高原后</p><p class="ql-block"> 缓慢上升:建议每天海拔上升不超过300-500米,给身体适应时间。</p><p class="ql-block"> 保暖与休息:避免受凉感冒(感冒会加重高原反应),保证充足睡眠。</p><p class="ql-block"> 饮食与补水:</p><p class="ql-block"> 少量多餐,优先选择高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减轻代谢负担。</p><p class="ql-block"> 每日饮水2-3升,避免脱水(但肺水肿患者需限水)。</p><p class="ql-block"> 禁酒与禁剧烈运动:酒精和运动均会加剧缺氧。</p><p class="ql-block"> 3. 出现症状时</p><p class="ql-block"> 轻度症状:</p><p class="ql-block"> 立即停止上升,静卧休息,吸氧(便携氧气瓶或酒店供氧)。</p><p class="ql-block"> 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缓解头痛,避免使用安眠药(抑制呼吸)。</p><p class="ql-block"> 重度症状:</p><p class="ql-block"> 立即下撤至低海拔地区(下降500-1000米可显著缓解),并紧急就医。</p><p class="ql-block"> 使用高压氧袋(Gamow Bag)临时缓解症状。</p><p class="ql-block"> 四、关键提示</p><p class="ql-block"> 1. 心理与生理相互影响:保持情绪稳定可降低耗氧量,避免因紧张加重症状。</p><p class="ql-block"> 2. 个体差异大:高原反应与年龄、体质无关,部分人可能毫无症状,部分人反应强烈。</p><p class="ql-block"> 3. 血氧监测:携带便携血氧仪,正常血氧饱和度应>90%(低于80%需警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兰州大铁桥</p> <p class="ql-block"> ☆ 我们入藏在途时间12天,从西宁开始进入高海拔地区,那曲、可可西里地区平均海拔有4500以上,最高为唐古拉铁路山口5087米,其次是山南地区的羊卓雍措公路山口4998米,同行游客出现有程度不同高山反映,表现为头脑,胸闷,发寒,呼吸急促,出鼻血,拉肚子,食欲不振等,大多为轻症,但也在呕吐,发热等,随着海拔高度将低或适当休息,都无大碍。因肺气肿导致吐血等需急救的毕竞是少数。这些症状的出现,似乎不完全与平时身体好差、年令大小成正比。74岁的我在团队中年令最大,反应却是最轻的,并无明显不适的感觉。倒是来西藏后发现胡子长得慢多了,在家得每天刮,西藏两天也没有在家时一天的长。感到好奇,便向DeepSeeK咨询,答复是可能与高原气压,气温,缺氧及生活规律改变有关。</p><p class="ql-block"> 我的体会,不论<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拔高还是低,</span>只要保持平稳心态,放慢走路速度,并无多少差别。布达拉宫海拔是3700来说,羊卓雍措山口4996米,静止情况下都没有呼吸困难的感觉,走快了同样会呼吸急促,两脚沉重。但如老想着高反,因恐高而心情紧张,即便海拔并不高,也会出现或加重高原反应,其实这叫心因性高反。所以,应对高反首先要消除恐惧焦虑心理,当然作些防范是需要的,不少人一到西藏就要带氧气,其实大部分都用不着。不少人有高反多属心理性而不是生理性的。</p> <p class="ql-block">最美雪山</p> <p class="ql-block">(四)藏旅的天葬探秘</p><p class="ql-block"> 藏族天葬的历史原因 </p><p class="ql-block">天葬是藏族独特的丧葬习俗,其形成与藏地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密不可分。西藏高原土地贫瘠、树木稀少,土葬与火葬难以普及,天葬成为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佛教传入后,其“舍身布施”“灵魂转世”思想进一步升华了天葬的意义。《俱舍论》中提及“人死后肉体回归自然”,藏传佛教更将秃鹫视为“空行母”(佛的化身),通过天葬完成肉体布施,助灵魂脱离轮回。此外,吐蕃时期苯教“万物有灵”观念与佛教融合,形成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最终确立天葬为藏族主流葬仪。</p><p class="ql-block"> 天葬的实施条件 </p><p class="ql-block"> 1. 自然死亡:天葬仅适用于正常死亡者,因传染病、自杀或意外横死者需采用其他葬法(如水葬、土葬)。 </p><p class="ql-block"> 2. 地域限制:主要盛行于西藏、青海、川西等高海拔牧区,农区或城镇多受条件限制。 </p><p class="ql-block"> 3. 天葬师资格:需经严格修行,通晓《尸语故事》等经文,并具解剖技能,部分世袭传承。 </p><p class="ql-block"> 4. 时间选:通常在破晓前进行,象征生命从黑暗走向光明。 </p><p class="ql-block">天葬仪式流程 </p><p class="ql-block"> 1. 停灵与超度:逝者以胎儿蜷缩状捆缚,家中停放3-7日,僧人诵经助灵魂脱离肉身。 </p><p class="ql-block"> 2. 送葬禁忌:背尸人需与逝者属相相合,沿途不得回头,禁止女性参与送葬。 </p><p class="ql-block"> 3. 煨桑引鹫:抵达天葬台后点燃柏枝煨桑,烟雾召唤秃鹫,僧人诵经净化场地。 </p><p class="ql-block"> 4. 分解与布施:天葬师以刀、斧分解遗体,敲骨捣髓拌入糌粑,待秃鹫啄食干净,象征灵魂随“神鸟”升天。 </p><p class="ql-block"> 5. 仪式终结:若秃鹫未食尽或盘旋不落,视为逝者业障未消,需再次超度。</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与现代变迁 </p><p class="ql-block"> 天葬蕴含藏族“生死观”的终极表达:肉体消亡是回归自然的起点,精神通过布施完成升华。如今,西藏对天葬台实行严格保护,禁止游客拍摄围观。随着火葬普及与生态变化,天葬习俗面临传承挑战,但其承载的哲学与环保理念仍深刻影响着藏地文明。</p> <p class="ql-block"> (五) 西藏佛教的精神意义与信仰体系探索</p><p class="ql-block"> 西藏佛教(藏传佛教)是佛教与青藏高原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其精神内涵以慈悲、智慧、解脱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修行方式与社会伦理,深刻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一、精神意义:超越与觉悟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1. 慈悲与利他</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以“菩提心”为根本,强调利益众生的大悲精神。修行者通过发愿“为度化一切众生而成佛”,将个人解脱与众生福祉紧密结合,体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p><p class="ql-block">2. 智慧与空性</p><p class="ql-block"> “缘起性空”是藏传佛教的核心哲学,主张万物依因缘而生、本质无自性。通过修习中观、唯识等理论,破除对“我执”与“法执”的执着,证悟终极真理。 </p><p class="ql-block">3. 轮回与解脱</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认为众生因无明与业力在六道中轮回,唯有通过修行佛法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槃或成佛。这一观念贯穿于日常修行、生死观(如中阴救度)与伦理实践中。 </p><p class="ql-block">4. 即身成佛的密法</p><p class="ql-block"> 密宗修行(如大圆满、大手印)强调“即身成佛”,通过观想、气脉明点等实修法门,将烦恼转化为智慧,实现身、语、意与佛性的合一。</p><p class="ql-block">二、信仰体系:融合与传承 </p><p class="ql-block">1. 三宝信仰</p><p class="ql-block"> 以佛(佛陀)、法(教义)、僧(修行者)为皈依核心,寺院与僧团成为信仰实践的重要载体。 </p><p class="ql-block">2. 活佛转世制度</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独创活佛转世体系(如达赖、班禅),认为高僧大德以慈悲愿力转世度人,这一制度强化了宗教领袖的神圣性与连续性。 </p><p class="ql-block">3. 护法神与自然崇拜</p><p class="ql-block"> 吸纳苯教神灵为佛教护法(如吉祥天母、大黑天),同时保留对神山圣湖(冈仁波齐、纳木错)的崇拜,赋予自然以宗教灵性。 </p><p class="ql-block">4. 经典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甘珠尔》《丹珠尔》等藏文大藏经是教义基础,口传心授的密法传承(如灌顶、口诀)确保了修行的纯粹性与次第性。</p><p class="ql-block"> 三、修行实践:日常与终极的平衡 </p><p class="ql-block">1. 显密双修</p><p class="ql-block"> 先修显宗经典(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再入密宗实修,强调戒律、禅定与智慧的循序渐进。 </p><p class="ql-block">2. 六度万行</p><p class="ql-block">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修行方法,贯穿信徒一生的行为准则。 </p><p class="ql-block">3. 仪式与象征</p><p class="ql-block"> 转经、磕长头、供酥油灯等仪式表达虔诚;唐卡、坛城、玛尼石等艺术形式将教义可视化,成为修行的辅助工具。 </p><p class="ql-block">4. 生死观与临终关怀</p><p class="ql-block"> 通过《西藏度亡经》(中阴闻教得度)引导亡者中阴阶段解脱,天葬习俗体现“舍身布施”的佛法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大铁桥</p> <p class="ql-block"> 四、社会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p><p class="ql-block">1. 伦理道德</p><p class="ql-block"> 不杀生、不妄语等戒律塑造了尊重生命、诚实待人的社会风气;因果业报观念规范个人行为。 </p><p class="ql-block">2. 教育与艺术 </p><p class="ql-block"> 寺院曾是传统教育中心,培养了大量学者;藏医、天文历算、壁画、藏戏等文化遗产均以佛教哲学为基础。 </p><p class="ql-block">3. 生态保护</p><p class="ql-block"> 神山圣湖禁忌与众生平等思想,形成自然敬畏的传统,与现代生态理念高度契合。 </p><p class="ql-block">4. 民族团结</p><p class="ql-block"> 佛教作为纽带,历史上促进了汉、藏、蒙等民族的交流,至今仍是多元文化共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五、现代价值与传承 </p><p class="ql-block">1. 心灵疗愈</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的禅修与正念理念,为现代人缓解焦虑、寻找内心平静提供方法。 </p><p class="ql-block">2. 文化复兴</p><p class="ql-block"> 寺院教育恢复、经典数字化、唐卡艺术国际化,推动传统智慧在全球传播。 </p><p class="ql-block">3. 与科学对话</p><p class="ql-block"> 佛教哲学中的意识研究、宇宙观(如时间相对性)与量子物理等科学领域展开跨学科探讨。 </p><p class="ql-block">4. 适应现代社会</p><p class="ql-block"> 在坚持核心教义的同时,藏传佛教倡导环保、和平、慈善等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p><p class="ql-block">结语 </p><p class="ql-block"> 西藏佛教的精神意义在于其以智慧超越苦难、以慈悲联结众生的终极关怀。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与实践体系,在千年的传承中滋养了高原文明,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精神反思与文化对话的宝贵资源。</p> <p class="ql-block"> (六)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异同</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体系,但经过西藏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分支,以下是关键异同点:</p><p class="ql-block">相同点:</p><p class="ql-block">1. 核心教义一致:均以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性空为基础</p><p class="ql-block">2. 终极目标相同:追求觉悟成佛,普度众生</p><p class="ql-block">3. 经典体系重叠:共享《般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p><p class="ql-block">不同点:</p><p class="ql-block">1. 传承体系</p><p class="ql-block"> 藏传:活佛转世制度(达赖、班禅等)</p><p class="ql-block"> 汉传:师徒衣钵传承(禅宗为典型)</p><p class="ql-block">2. 修行次第</p><p class="ql-block"> 藏传:显密双修,强调"即身成佛"的密法</p><p class="ql-block"> 汉传:以显教为主(除唐密外)</p><p class="ql-block">3. 经典侧重</p><p class="ql-block"> 藏传:完整保存密续经典(《甘珠尔》《丹珠尔》)</p><p class="ql-block"> 汉传:更重视般若类、禅宗典籍</p><p class="ql-block">4. 修行方式</p><p class="ql-block"> 藏传:使用曼荼罗、金刚杵等法器,注重气脉明点</p><p class="ql-block"> 汉传:侧重禅坐、念佛等简易法门</p><p class="ql-block">5. 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 藏传:吸收苯教仪轨(风马旗、煨桑等)</p><p class="ql-block"> 汉传:融合儒家伦理思想</p><p class="ql-block">6. 寺院功能</p><p class="ql-block"> 藏传:政教合一传统,寺院曾是行政中心</p><p class="ql-block"> 汉传:保持宗教场所属性</p><p class="ql-block">特殊现象:</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独有的辩经制度、时轮历法、唐卡艺术等,均体现青藏高原特有的宗教文化形态。而汉传佛教的农禅并重、丛林制度等,则展现中原文化的适应性变革。</p> <p class="ql-block"> (七)西藏民间婚姻习俗和当今生活</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姻法》(现已被《民法典》取代)明确规定,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原则,禁止重婚或其他违反一夫一妻制的行为,西藏自治区同样必须遵循这一规定。</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婚俗仪式:一般要经过合婚、求婚、订婚、择日迎娶等步骤。合婚时请活佛算命看男女双方是否合适;求婚时男方或女方请亲友和媒人带哈达及礼品到对方家;订婚时男方或女方向对方家赠送礼品和“吾仁”(奶费),制定婚约并摆酒宴庆贺;迎娶时亲友牵马赴对方家,婚后新娘或新郎要陪同配偶回娘家“回门”。</p><p class="ql-block"> ☆ 我们这次的行程中有走访藏民安排,走访了林芝八一镇咖定村一个叫多吉的家,据介绍,当地还有兄弟共妻的习俗,所以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孩生下来不知父亲是谁的情况。大多存按民俗结婚礼仪比领结婚证重要的观念。孩子不由父母取名,需在出生满百天后到当地藏教寺院取名。此为走访所获藏民的个人介绍,不能确汄,但也说明传统意识与法律意识的</span>差距!</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访的是一家由当地政府出资建造的藏家,和该村一家由内地援建的藏银工艺品厂,藏民房子和厂房很前卫漂亮。当地人吃的主要是毛牛奶及自制品,青粿等,我们品尝多吉家自酿的青粿酒,酒香和味道都非常好,主人说藏民爱喝酒,女的同样酒量不小。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养毛牛和种青粿,收入不比内地农民低。另从拉萨、林芝的城市建设,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看,虽高楼大厦不多,但外形大气,开阔,舒适,与周边环境协调,没有一种落后于内地的感觉,<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说都是大手笔。</span>由此可见中央政府政策抚持,各地援建西藏的成果和西藏土地资源的充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拔4998米的羊卓雍措湖山口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八)大昭寺历史与文化介绍</p><p class="ql-block"> 一、概况</p><p class="ql-block">大昭寺(Jokhang Temple)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老城区中心,是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寺院之一,被誉为“西藏的心脏”。始建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藏语名“祖拉康”意为“佛殿”,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成为藏传佛教信徒朝圣的终极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二、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1. 吐蕃王朝时期(7世纪)</p><p class="ql-block"> 始建背景: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与尼泊尔尺尊公主。两位公主分别带来释迦牟尼12岁和8岁等身像作为嫁妆。 </p><p class="ql-block"> 选址与建造: </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通过风水测算,认定拉萨地形如魔女仰卧,需在湖泊(卧塘湖)填土建寺镇魔。 </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最初由尺尊公主主持修建,用于供奉其带来的8岁等身像;后因工程困难,文成公主协助设计,动用山羊驮土填湖,故藏语称拉萨为“惹萨”(山羊驮土之地)。 </p><p class="ql-block"> 功能演变:早期为王室礼佛场所,后随佛教传播成为全藏宗教核心。</p><p class="ql-block"> 2. 历代扩建与修缮</p><p class="ql-block"> 元明清时期:历代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多次修缮扩建,形成现存规模。五世达赖时期(17世纪)增建金顶、转经廊等。 </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部分受损,1980年代后国家拨款修复,恢复宗教活动。 </p><p class="ql-block"> 三、建筑与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布局结构: </p><p class="ql-block"> 汉藏融合:主体为唐代汉式木构架与藏式碉楼结合,金顶、斗拱等体现汉地风格,壁画与装饰具浓厚藏文化特色。 </p><p class="ql-block"> 核心建筑: </p><p class="ql-block"> 觉康佛殿:寺内最神圣区域,供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觉沃佛”),相传由释迦牟尼亲自开光,被视为佛教至高圣物。 </p><p class="ql-block"> 转经回廊:内外三层转经道,包括著名的八廓街(外转经道),每日信徒络绎不绝。 </p><p class="ql-block"> 宗教艺术珍品: </p><p class="ql-block"> 壁画:描绘文成公主进藏、大昭寺建造史等,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 唐卡与雕塑:寺内藏有大量明清时期唐卡、千手观音像、松赞干布与公主像等。 </p><p class="ql-block"> 金顶与法轮:屋顶鎏金铜瓦、法轮与卧鹿象征佛法普照众生。 </p><p class="ql-block"> 四、宗教与文化意义** </p><p class="ql-block"> 1. 藏传佛教核心**: </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尊的圣地,格鲁派(黄教)的“传昭大法会”在此举行,历代达赖、班禅的坐床仪式需经寺内金瓶掣签确认。 </p><p class="ql-block"> 2. 朝圣中心: </p><p class="ql-block"> 信徒认为绕行大昭寺(尤其是觉沃佛)可积累功德,磕长头、转经者终年不绝。 </p><p class="ql-block"> 3. 历史见证: </p><p class="ql-block"> 寺内《唐蕃会盟碑》(823年立)用汉藏双语铭刻唐蕃和亲史,是汉藏团结的珍贵物证。 </p><p class="ql-block"> 五、现代保护与参观</p><p class="ql-block"> 文化遗产:196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 开放与保护:现为活态寺院,僧侣日常诵经与游客参观并存,需遵守宗教礼仪(如顺时针参观、禁拍照区域)。 </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不仅是藏式宗教建筑的典范,更是西藏文化交融、汉藏一家的历史缩影。其承载的信仰之力与艺术瑰宝,使之成为雪域高原永不熄灭的精神明灯。</p> <p class="ql-block">(九)布达拉宫历史介绍</p><p class="ql-block">一、概况 </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Potala Palace)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约3,700米)、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二、历史沿革 </p><p class="ql-block">1. 吐蕃王朝时期(7世纪)</p><p class="ql-block"> 始建背景: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第33代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迁都拉萨并修建布达拉宫。 </p><p class="ql-block"> 早期规模:最初的布达拉宫由白宫(行政中心)和红宫(宗教中心)组成,共有千余间殿堂,兼具军事防御和政治宗教功能。 </p><p class="ql-block"> 衰落与损毁:吐蕃王朝崩溃后,布达拉宫因战乱和自然灾害逐渐荒废,仅存法王洞(松赞干布修行处)和帕巴拉康(圣观音殿)等遗迹。</p><p class="ql-block">2. 五世达赖时期(17世纪重建) </p><p class="ql-block"> 重建契机: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在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支持下,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统治,下令重建布达拉宫。 </p><p class="ql-block"> 白宫建成:1653年,白宫(行政与生活区)竣工,五世达赖迁入并在此处理政务。 </p><p class="ql-block"> 红宫扩建:1690年,五世达赖圆寂后,摄政第司·桑结嘉措主持修建红宫(宗教核心),历时4年完成,新增灵塔殿、佛殿等,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安放地。</p><p class="ql-block">3. 后续修缮与功能演变 </p><p class="ql-block"> 历代扩建: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20世纪初)再次扩建,增建东日光殿等建筑,形成今日规模(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主楼高117米)。 </p><p class="ql-block"> 政治地位:1959年前,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的中心;此后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三、建筑与艺术特色 </p><p class="ql-block"> 布局结构:主体分为白宫(达赖寝宫、办公场所)和红宫(佛殿、灵塔殿),依山而建,融合藏式碉楼与汉式殿堂风格。 </p><p class="ql-block"> 宗教艺术:宫内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壁画、唐卡、金铜佛像、藏文经书,以及五世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鎏金灵塔。 </p><p class="ql-block"> 象征意义:红宫顶部的金色法轮、经幢等装饰象征藏传佛教的至高地位。</p><p class="ql-block">四、现代意义与保护 </p><p class="ql-block"> 文化遗产:196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历经多次修缮(如1989-1994年国家拨款维修),现为西藏重要旅游景点与宗教活动场所。 </p><p class="ql-block"> 文化象征:作为西藏历史、宗教与艺术的缩影,布达拉宫被誉为“雪域明珠”,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黄河母亲</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底9月上旬,和董国祥战友等四人甘南游曾到兰州。今年3月30日,从西藏返程,拉萨到兰州转车得空闲,再次到兰州黄河大铁桥至黄河母亲雕塑沿河一线摄影浏览,发了些照片,老董发现后说不到半年又到兰州,我回复如下:</p><p class="ql-block">去年去甘南,今年进西藏。</p><p class="ql-block">甘南为初试,西藏迎大考。</p><p class="ql-block">初试九十五,大考上百分。</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原来怕高反西藏不敢去,先到甘南试试,因为甘南也有高达4500米的莲宝叶则,上去后只是略有反应。所以今年才敢去西藏,西藏海拔虽比甘南高,但基本无高反感觉,所以庆对高反成绩更好!</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边塑雕</p> <p class="ql-block">大风车</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视频</p> <p class="ql-block">西藏巴松措湖视频</p> <p class="ql-block">林芝桃花沟视频</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视频</p> <p class="ql-block">西藏羊卓雍措湖视频</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