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要尽量隐瞒,别对外人说

静心悦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什么生病了以后要尽量隐瞒,别对外人说,看完你就懂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言道,人食五谷孰能不病,人这一生无法时刻保持健康,总免不了有所不适。一旦陷入病痛中,身心就会变得虚弱,进而忍不住向旁人诉苦,甚至不论关系远近到处去说,以此换取关怀与安慰。这一点虽说无可厚非,但却不值得提倡。心理学家森田先生说,患者尽量不要去讨论和倾诉自己的症状和病情,传统医学也说,人在病中要戒容颜少抱怨。所以为什么生病了以后要尽量隐瞒,别对外人说?如果不向别人诉苦,又该怎么样缓解内心的不安,找回健康的自己呢?看完以下几点你就懂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你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真正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创造了一个有趣的概念“自证预言”,具体是指:人们常常下意识按自己说的话去行事,成为自己预言中的人。也就是说,你嘴上说的人生最终会变成你真正的人生。有人曾观察过上百名患者,从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老对别人说自己生病难受的人,反而会病得更久更重。细研究才发现,原来那些患者向别人诉苦时,会反复描述自己的病情,有人还会下意识地去夸大症状。就这样,身体一次次接受到来自语言的暗示,对所描述的症状愈发敏感。久而久之,人会对病痛的难受感知得更清晰,症状也就更加严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在杂志上读过一个江湖郎中的故事。郎中本是宫中御医,因故被赐金放还故里,从此行走江湖,悬壶济世。一日他来到一座小镇,接连遇见了一位贵妇和一位农妇,恰好患上了同一种怪病。他为二人开了药,吩咐连服七七四十九天,届时他会再到这里查看病情。农妇取了药后,一切如常,饮粗茶,食淡饭,晨起日出劳作,暮时日落回家服药,没跟别人提起自己的病,心里也不多想。而贵妇回家后,虽然吃着各种滋补之物,却只是味同嚼蜡。他每日长吁短叹,怕眼前富贵留不住,也怕自己的丈夫觅新欢,隔三差五就对身边的亲朋好友讲述自己的病,抱怨自己的不幸。49天过去后,郎中重回小镇,发现农妇已然痊愈,可贵妇却病得更重了。事后郎中感慨道:“富者衣食无忧,不乏滋补,却反而病重,究其原因,不外乎‘念念不忘’四个字。嘴上念的多了,身体自然忘不掉这份痛苦,难免每天都受病痛影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朗达·拜恩说:“巧用语言和念力,就如同拥有超能力,完全可以过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语言是有力量的,少念叨一点负面的事情,多说一些积极的话,比如“没问题的”“会痊愈的”“一切都会变好的”等等,渐渐的身体会激发出力量,向着更好的方向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著名实验,他们对比了上万名不同的志愿者,评估他们的乐观程度和健康状况后,意外的发现:乐观组比非乐观组长寿的可能性,整整高出50%。《灵枢》也曾说过:“乐意者长寿人,忧闲者长夭折。”以上无一不说明,心态对健康、对延寿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许多人生病时喜欢到处去说,是因为他心慌了、心乱了、心切了,他急需外来的安抚和鼓励帮助他重整心态。但这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到头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倒不如趁早学会静下来,向内求得自我的平和与豁达,也许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国藩曾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要,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要。”他在年轻时一度志得意满,春风得意,本事大,脾气也大。他常常当众批评天子,怒怼同僚。咸丰七年,曾国藩回家奔丧,却被朝廷趁机剥夺了军权。那阵子,亲人的离世、事业的不顺,害得他大病了一场,一夜间消瘦了许多。满腔的愤怒不甘涌上心头,扰得他失眠耳鸣、头晕气短,难熬至极。家人替曾国藩到处寻访名医,可他还是迟迟不见好转。最后实在无计可施时,有人请来一位年迈的老道长,想听听过来人的建议。道长到来后点拨他说:“病由心起,应自心智。心静而气可定,定而愁可逝,逝而病可消。”那一刻,曾国藩了悟了自己的病根,为自己写下“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的醒世格言。而后他渐渐舒展心结,学会心宽,病也在不知不觉中好转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灵枢》中说:“心者,乃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世上所有的病都是心态打了败仗。与其一遍遍描述自己的痛苦,寻求外来的安慰,不如努力修好自己的灵台方寸。养生先养心,心情愉悦,保持情绪稳定,才能远离病痛的折磨。人生下半场,拥有一个好心态,养出一个好身体,是给予自己最好的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治愈自己的最好方式:相信“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在闲谈中听一位相识多年的医生朋友感慨道:“你看医院里,天天有人得着差不多的病,有人很快就痊愈,有的人的病情却越来越重。除了身体状况不同以外,和是否懂得自愈有着很大的关系。”杨绛也讲过类似的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要相信,真正治愈你的只有自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多时候,带给我们烦恼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要努力相信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有利于我。我有一位远房表姑,一辈子不出远门,前两年为了治病,第一次到省会来。恰好她住的医院离我不远,我便时不时去探望一下。表姑人不坏,就是总处处疑心:医院拍片子,他担心;床头的仪器响了,他担心;就连治疗后伴随的一点疼痛,他都连声喊着“要死要死”。我也替他咨询过医生,他的病其实不算太重,平日里的很多检查、身体上的一些反应也都是正常的。只是他心里不相信。为了帮她宽心,我请了一位心理咨询师,陪他聊了一上午。从那天起,表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害怕治疗,也不再敏感多疑。后来我问那位咨询师老师,是如何劝解表姑的。老师说:“我只是告诉他,拍片子说明医生在积极找问题,找到问题才能尽早解决问题;仪器响了说明仪器正常运行,医护人员没有敷衍他;身体疼痛说明免疫系统还在抵抗病魔,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打赢。总结起来我就让他记住一句话:遇到任何事儿都要当成好事发生,都对他有好处。”就这样,表姑的情绪越来越好,一直没起色的病,不出半年也治好了。听亲戚说,表姑回乡后,人也开朗了许多,原来不断的小病也很久没犯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阳明说:“人间道场,淤泥生莲,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切磋。”人生在世,会跌倒、会受伤、有挫折、有病痛,但只要换个角度,把一切都当做有利于我的好事,就能从疾苦中吸取养分。遇事时少与人言,多向内求,你的自愈力会越来越强,身心也会越来越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思邈说:“多言则气乏。”中医也认为:“日出千言,不病自伤。”人在病中,少说些无用的话,多花精力配合治疗,多花时间养心育己才是正道。正所谓“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哪怕身体暂时不适,努力养好心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健康迟早会到来。愿我们都能心情愉悦,身体安康,幸福常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于读书36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