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项承吉:砖雕还原老宅,留住城市记忆​

文学纵横杂志/

<p class="ql-block">  本刊讯:(图文/吉喆 ) 在潍坊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老宅是历史留下的珍贵印记,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68岁的项承吉老人,以砖雕技艺为笔,精心雕琢老潍县民宅水巷子七号(俗称于家过道),用独特的方式将家族记忆与城市历史完美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项承吉时常回到潍城区芙蓉街社区水巷子小区。尽管这里的老宅已拆迁30多年,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和繁华的闹市,但项承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从未消减。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和儿时岁月的思念愈发浓烈,2017年,他决定制作项家老宅模型,以此传承家族的血脉、遗训和期望,塑造家族凝聚力,同时也为社会变迁留下印迹。</p> <p class="ql-block">  在项承吉的工作室,我们见到了他历时近四年雕刻而成的“于家过道”微缩景观。这座景观雕工精湛、浑然天成,真实展现了老潍县的建筑风貌。小院前后7排,共41间房屋,门房、客房、卧房、耳房、厨房、磨坊、仓库等一应俱全。每排厢房内还有独立的小院,一条长廊贯穿南北,将各个院落连为一体。此外,院内的过道屋、厦子、厕所等也都按照真实情况进行了还原。</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所有的房屋都是灰砖黑瓦红漆门窗,石头台阶拾级而上,方石地基描龙画凤,气势恢宏典雅端庄。轴、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全部采用木制,周围以砖砌墙,部分院门上还张贴着“春联”。打开“窗户”,室内窗明几净,瓶中插花。院子里桌椅条凳摆放整齐。房屋内部的装饰和摆件同样进行了还原,俯身能看到与老宅内结构相同的房梁结构,这一切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项承吉介绍,这套微缩景观纵深长3.9米,宽0.98米,高0.35米,按照20:1的比例制作而成。主体结构由砖雕、木材、石头构成,门合页采用铁制真合页,房梁脊檩等全部由木头卯榫结构打造,力求真实还原。这座微缩景观承载着项承吉深厚的情感,因为这里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从1951年父亲购买于家大院起,他就在这里出生、结婚,一直居住到1989年老宅拆迁。</p><p class="ql-block"> 2017年退休后,项承吉萌生出把老宅还原出来的想法。他虽曾学过几天木匠,但砖雕技艺对当时从未学习过此项技艺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然而,在潍坊这个处处有手工艺人、处处充满传统技艺氛围的环境中,他凭借日积月累的熏陶,逐步掌握了砖雕技艺。他先用两年时间雕刻出老宅,但因对技艺不够熟练,成品未能让他满意。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2019年3月,他克服困难,重新开始雕刻,经过废寝忘食、不断返工,直到2022年12月,院落主体结构才全部完成,目前仅剩下部分树木尚未还原。</p><p class="ql-block"> 为了追求真实,项承吉历尽艰辛从旧房子拆迁地“淘”回青砖用于雕刻。在制作过程中,他特邀原房主后代于继生和了解此地风貌的老拳师边凤池等,共同研究制定方案,还得到了文史作家于家干的指导。原来,水巷子是潍县城南门里大街(现向阳路)路西的一条小巷。东西走向的路南依次为杨家过道、边家过道、于家过道、谭家过道,这里是典型的明清北方民居,是潍县城建筑风格和当时人生活习惯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水巷子内的四条过道由潍县望族陈氏祖上所建,陈家开有“秘宝楼”银楼,经济实力雄厚。这里名人荟萃,居住过诸多社会名流,蕴含大量潍坊元素与人文遗产,是潍坊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于承吉的父亲项家禄1951年买下“于家过道”居住,而于家靠做布匹生意起家,1920年于氏十五世祖于恂买下房产并维修。对于项承吉的微缩作品,不仅他自己完成了对家族记忆的重塑,也让后人能够通过这座砖雕了解老潍县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样貌。</p><p class="ql-block"> “于家过道”是潍坊传统民居的代表,其院落格局完整清晰,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潍坊传统民居的起居生活形态,是研究潍坊传统居住空间的重要佐证。项承吉通过雕塑展现老宅,体现出了潍坊人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这一行为不仅是为了了却自己对父母、对老宅的思念之情,更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老潍县旧宅的真实面貌,让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在城市不断发展的浪潮中,项承吉用他的砖雕微缩作品,让老宅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成为潍坊历史文化传承中熠熠生辉的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