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光影生涯—(7)》 各科开课

曾湘敏

↑(1)2019年,在赵海夫同学倡议下,我们在京的同班同学和摄影系部分老师的一次相聚座谈后的合影。前排左起赵海夫、周坤老师、廖家祥老师、孔祥竺老师;第二排左起廖老师夫人、韦松亭老师、崔雁敏、潘益坤老师、谢飞老师、顾文凯老师、曾湘敏;后排左起郝强国、王凤奎、金伟良(特地从深圳赶来)、李绥生、傅靖生。<br><br> <b> 我是1964年9月12日入学报到的。经过宿舍的安排,入学转弯教育、国庆游行操排等,进入10月份,各科的教学基本开始。<br> 我们所学的课目并不多,就是“摄影艺术”“摄影技术”“艺术概论”“哲学”“体育”这几门。<br> 一年级时的辅导员(相当于班主任)是葛德老师。<br> “摄影艺术”课每周有三天课,由两个半天教课主讲老师是韦彰,助教是廖家祥、潘益坤。此门课除了要学习拍摄,还要学会胶卷的冲洗和照片放大。所以每周有两天的课程是外出拍摄和进暗房。暗房的指导老师是肖瑛、韦松亭。<br> “摄影技术”课分为两门:一门是讲《黑白与彩色感光材料》每周两个半天,主讲老师是吕锦嫒,助教是吕国庆;另一门是讲《电影摄影器材》每周也是两个半天,主讲老师是裴治,助教是俞德福。在第二学期由刘国典老师给我们讲《滤色镜的运用》。<br> “艺术概论”课每周两节课,主讲老师是汪流。<br> “哲学”课每周半天,这是一门公共课,我们好像和导演系、美术系一起在大教室上课,主讲老师是学院党委副书记鲁明。<br> “体育”课老师是一位福建人,记得是姓“廖”。我们的体育课一周两节很有特点,夏天学游泳,冬天学滑冰。春秋两季基本上在操场上自由活动。</b><br> ↑(2)我们摄影系64班的辅导员葛德老师,当年她才31岁。她是1952年新闻摄影专修科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摄影教学工作,参加过《红色的种子》《黄浦江的故事》等影片的摄影工作。另拍摄过新闻主题和纪录片,担任过科教片的导演和摄影指导等。她退休前任学院摄影系副研究员,先后撰写了三十多篇论文和评论文章。编写过教材《电影摄影技巧》《科教片摄影创作》《电影画面构图》等。 ↑(3)文革期间整个学校都下到保定部队接受再教育。葛德老师在干活中受伤致残,卧床十余年。这期间我曾到她家探望,居然还住在北楼北侧筒子楼一层。图为1990年建校四十周年时,我们几位同学和还坐着轮椅的葛德老师合影。左起崔雁敏、张中平、葛德、郝强国。 ↑(4)韦彰老师是广西人,他教我们的时候35岁。他是1954年新闻摄影干训班的学生,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他给我们教的是图片摄影,这是学习电影摄影专业的最基础的课门。韦彰老师结合教学撰写过《影调与画面》《摄影光线处理》等论著,主编有二百多万字的高等摄影教育使用教材。退休时任摄影系教授。 ↑(5)廖家祥老师是越南归国华侨,祖籍广西合浦。他是1956年摄影本科班的学生,作为助教,他经常带我们外出拍摄实践。特别是拍摄室内自然光练习时,他曾带领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沙河毛纺厂等单位。他除了参与教学外,也参加了《竹》《珍珍的发屋》《二子开店》《重庆谈判》等故事片的摄影;担任过电视艺术片《吴作人绘画艺术》的导演。退休时任摄影系教授。 ↑(6)图为2019年廖家祥老师参加我们班的师生聚会座谈时正在发言。 ↑(7)潘益坤老师广东南海人,她担任我们摄影艺术课助教时,才30岁。1961年至1966年间,她曾两次被派至越南电影学校任摄影专家,指导学生拍摄毕业故事片和纪录片。曾在青年电影制片厂任主任技师。 ↑(8)图为2019年潘益坤老师参加我们班的师生聚会座谈时正在发言。 ↑(9)已故的暗房指导老师肖瑛特别和蔼,对学生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韦松亭老师相对比较年轻,他和同学间的关系,犹如兄弟姐妹。由于我班学生多,需要分两组进暗房操作。所以他们的工作也是很幸苦的。 ↑(10)上课没多久,每一位学生,发有一台苏联制造的卓尔基相机。尽管不是单反而是旁侧取景,而且是底部开盖装胶卷,每次拍摄时不能忘了拔镜头。但那个年代有这么一台相机相当不错的。 ↑(11)我们“摄影艺术”课学的就是吴印咸编著的这两本书《摄影艺术表现方法》。 ↑(12)“摄影技术”课的《黑白与彩色感光材料》这一门,主讲是吕锦瑷老师。她毕业于金陵女大,1952年她和先生孙明经受命率金大影音部部分师生和全部器材北上参与成立中央电影局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吕锦瑷一生致力于感光材料的研究,先后创建“摄影化学”、“摄影彩色学”、“彩色与黑白胶片”、“电影洗印技术”等多门课程。图为孙明经和吕锦瑷夫妇合影。可以说他俩是中国摄影专业摄影技术课程的开创者、奠基者。 ↑(13)图为有吕锦瑷老师参与编写的《电影摄影技术》黑白与彩色感光材料篇。我在上中学时,物理化学课的成绩很一般。但不知怎么的,对这门技术课特别有兴趣。上课的时候对老师的讲课理解得很快,还经常能提出一些超前的问题。看得出老师对我十分满意,她会跟同学们说,晚上自习时有问题找曾湘敏,在一年级上半学期快结束时,她跟葛德老师提出让我担任她的课代表,可葛德老师说,下一个学期他要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 ↑(14)图为当年吕锦瑷老师的助教,吕国庆老师。他和潘益坤老师是夫妻俩,也是广东人。当年两口子一起到越南电影学校任摄影专家。指导学生拍摄了故事片《17度线》,纪录片《公安武装》等。退休时任电影学院副教授。 ↑(15)图为感光材料课上同学们在感光测定中,用色阶板测定胶片的影调反差,由我为大家当模特。 ↑(16)“摄影技术”课的《电影摄影器材》这一门课每周也是两个半天,主讲裴治老师是江西吉安人。他是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毕业生。1952-1987年一直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退休时任摄影系副教授。记得一次学校的联欢会上,他出了一个独特的节目,用宽片锯演奏乐曲,特受欢迎。 ↑(17)裴治老师的助教俞德孚,曾在北京科影厂从事科教片编导、摄影工作。1981年我参加海南岛农业科考采访,他带着一位学生,随队拍摄纪录片。图为科考队对橡胶种植方面进行考察。 ↑(18)汪流老师浙江绍兴人。1949年上海沪江大学中文系肄业,1951年就读于中央电影局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编剧编辑班,1954年毕业后执教于北京电影学院,从助教到教授。1964年他任我班“艺术概论”课主讲老师。他先后编写了《艺术概论》《电影剧作概论》《电影艺术辞典》《电影编剧学》等著作。他参与编辑的电影《哦,香雪》1990年由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 ↑(19)我们摄影系的历届领导和“摄影艺术教研组”成员基本都是来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我们“哲学”课的主讲老师鲁明,虽不是摄影系的老师,但他在延安时代和东北电影制片厂时,就与吴印成先生有过直接的共事经历和师生关系。“哲学”主要学的是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 ↑(20)我们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摄影技术课由刘国典老师主讲“滤色镜”。他是湖南安乡人,最初任湖南文教厅电影总队队长。1952年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摄影总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地摄影。1954年就读于中央电影局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新闻摄影干训班,毕业后留校,先后从事《电影摄影技术》和影像工程技术等课的教学工作。曾任摄影技术教研组组长,摄影系副主任、摄影教研室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滤色镜系列研究”及其生产,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文化部“重大科研成果奖”,“摄影曝光计研究”及其生产获文化部“重大科研成果奖”。1988年调广播电视部电影局任总工程师。1992年12月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21)图为2019年我班在京的同学和摄影系部分老师相聚座谈会现场。 ↑(22)上学期间本人在北楼(宿舍楼)前的留影。 ↑(23)到北京上学,1964年国庆假期第一次到颐和园的留影。 ↑(24)2019年我班部分同学在摄影系办公楼的合影。左起:金伟良、王凤奎、赵海夫、李绥生、郝强国、曾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