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塔幢觅遗珠

胡新华

<p class="ql-block">  穿行在迂回的山径,灵逸俊秀的塔影斑驳,古韵悠长,每一座塔幢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于杭州西子湖畔,见证了千年的风云变幻与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位于钱塘江畔的六和塔(国保)。不知有多少诗人墨客登塔舒怀,留下了赞美的诗篇:“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江光秋练净,岚色晓屏开。独鸟冲波没,连帆带日回。”这些诗句都生动描写了六和塔本身和周围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江潮。因这里旧有六和寺,故称六和塔。初建时规模很大,塔身九层,高五十余丈。塔身上还装有塔灯,为夜航的船舶作为航标。</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塔身屡遭破坏,宋、明、清及近代多次修缮。塔内现存有宋代重修时的碑记。现在的六和塔,塔身为砖砌,外檐为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内部仍为七层。塔身内有穿壁螺旋式阶梯,盘旋上登顶层。在塔壁上雕刻着人物花卉,鸟兽虫魚等图案花纹栩栩如生。塔外的木檐回廊宽阔舒展,可纵目江天,眺望美景。</p> <p class="ql-block">  保俶塔(国保),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一975年)。相传赵匡胤建北宋后,把吴越国王钱弘俶召进京城开封。钱的母舅吴延爽为了祈求钱能平安归来,特建此塔,称为保俶塔。此后屡毁屡修,外身木构部分现已不存,只剩砖身,六角形,七层,高三十米。现存之塔是1933年重修的模样。塔身造型秀丽,耸立于宝石山上,显得格外挺拔,与南山的雷峰塔隔湖对峙,称为西湖的门户、杭州的标志之一,装点着秀美的西湖风景。</p> <p class="ql-block">  闸口白塔,之所以用“闸口”二字,因沟通钱塘江和城内水系的龙山闸即在白塔岭下。这一带自南朝以来为重点渡口,是中国大运河真正意义上的起讫点。这个塔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更多记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根据历史记载及它的结构形制和雕饰风格上研判,是五代钱弘俶统治时期或北宋初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白塔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为八角九层仿木构楼阁式雕制塔,高十米。每层塔身均仿木构刻出柱子门窗。塔檐下雕出斗拱,挑出深远的塔檐。塔身四周遍刻佛经、佛像、菩萨和装饰花纹。整座塔形玲珑秀巧,可称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为国保级单位。</p> <p class="ql-block">  “烟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这是元朝诗人尹廷高对雷峰夕照的描写。据《临安府志》记载,从前有个姓雷的人在此筑庵隐居,因而众人把海拔只有46米的小山峰称之为雷峰。雷峰塔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雷峰塔建于公元977年,其一为当时的吴越国王钱弘俶因庆贺其宠妃黄氏得子而建,所以被称作“皇妃塔”。其二《华严经跋》碑文上记载,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又有“西关砖塔"之名。而雷峰塔之名则以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和《白蛇传》民间故事而传遍天下。</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古画以及倒塌前的照片得知,雷峰塔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吴越国发明了独特的双套筒砖塔建造技术,雷峰塔正是这一造塔技术的见证与杰作。</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倭寇侵入杭州时,怀疑塔中有伏兵,于是纵火焚塔,塔身四周木构件被完全烧没了。后来,雷峰塔再也没有重修,直到400年后的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轰然倒地。今年,正好是雷峰塔倒塌101周年。</p> <p class="ql-block">  当年鲁迅在《语丝》创刊号上发表了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他将《白蛇传》的民间故事结合在一起,赞扬白娘子为争自由、幸福的反抗精神。几代人从这篇文章知道了白娘子、许仙、法海和这座塔的民间故事及多种戏剧形式的出现。正是地以人传,人以地名,雷峰塔景区一直是人们的想往之地,成为杭州必游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2001年3月11日,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包括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龙莲底座佛像及当年钱弘俶花了十年时间,造了84000座类似工艺品,作为礼物分赠四方的金涂塔。雷峰塔中发现的佛经卷雕版印刷技术也是其中重要之一,影响了后来著名的宋版书成型的典型代表。轰动了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2002年10月15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雷峰塔重建落成典礼。10月28日上午,又举行了雷峰塔佛髻发舍利供奉法会,标志着新塔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代、自然与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能忘记吴越国造塔工匠、工程主持人喻皓,他出生于杭州,活跃于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他技艺高超,给杭州留下了文化地标,给西湖留下了美不胜收。北宋文豪欧阳修因此感叹:“其用心之精益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他原著有《木经》三卷。沈括《梦溪笔谈》里有片断介绍他对后世建筑经典《营造法式》的成书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大雄宝殿前的一对石塔,犹是千余年前的原物。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纪念永明大师而建。塔全部以白石仿木构楼阁式建筑雕制而成,平面八角形,九层,高十余米。塔身上雕刻出门窗、柱子、阑额等木构形式,并刻有精美的佛像、菩萨和各种花纹。每层檐下刻出重重斗拱,挑托深远的塔檐,远远看去宛然木结构建筑一般。确实不可多得,为国保级单位。</p> <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双峰插云”景观,大约在650多年前,就已经有名无实了。我们只能从古代诗画中窥见:“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云雾半腰横。纵然遮得青苍面,玉塔双尖分外明。”梦幻般的双峰奇观,就怎么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  南高峰高257米,山形奇状,峰恋峭拔。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吴越国两代钱王,钱元瓘、钱弘佐在此建有塔院(荣国寺)塔以峰名,称南高峰塔。历宋一代,先后经三次维修。元末及明万历年间又有较大毁坏记载,故明末仅存三级,清至民国尚存残高6米。上世纪50年代残塔倾圮殆尽。</p> <p class="ql-block">  2017年考古发现了南高峰塔基、甬道、台基等遗迹,采集及出土遗物共90余件,包括建筑构件、塑像、瓷器等。通过发掘,获取了塔、塔院、道路的形制,规模及建筑用材等信息,为原址复建工程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北高峰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一百年后毁于“会昌法难”的毁佛运动。五代时期,吴越国武肃王钱镠、忠懿王钱弘俶重修复建。后屡建屡毁,元明时期,塔已倾圮,尚余三层。清初年塔毁。如今的灵顺寺为其塔院。</p> <p class="ql-block">  和南高峰塔比起来,北高峰塔更瘦高一些,记载更为简略,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潘阆(宋诗人)《北高峰塔》“北高峰上塔,竟上最高层。尝请人难到,何当我独登。”可见,北高峰塔可以登临。塔的式样、尺寸不可考,塔边有望海阁。</p> <p class="ql-block">  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时,承诺恢复西湖十景之一双峰插云景观。2018年10月16日双塔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公展在西湖博物馆展示。我们期待早日如愿以偿,在湛蓝的天幕上突现,风姿神韵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烟霞洞千官塔,雕凿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公元953年)造形为八角七层楼阁式塔,高2.8米,每层正面刻有佛像,两侧面和两壁则有供养人形像近千人,并有千人名姓之题记,故后世称千官塔。“破四旧、立四新”期间被砸毁,如今仅存底座有残石。</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杭州植物园灵峰山,在冷香室五代古塔旁,在洗钵池边,在掬月亭前,思绪越千年。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吴越国创造了鹫峰禅院,后赐“灵峰禅寺”额,民国时,日见衰败。抗战杭州沦陷,灵峰寺坍毁。</p> <p class="ql-block">  杭州青芝坞植物园考古时发现的灵峰寺石塔,是浙江省内唯一的一座方形的宋代石塔,上方还有七珠八白,石塔雕工入微,还原了唐宋时期塔的特征。佛像虽小,但肃穆端庄,依稀可见悲悯之相。现在珍藏于杭州博物馆,具有研究吴越佛教史和建筑工艺史的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经幢类)在春日暖阳的召唤下,移步就到了上城区凤凰山麓,(馒头山)梵天寺经幢。据《吴越备史》载:梁贞明二年(916年)钱镠迎鄞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后塔毁于火,96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改名梵天寺。</p> <p class="ql-block">  梵天寺经幢共两座,高15.76米,是吴越国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珍品。经幢通体由太湖石构筑,高大雄伟,国内罕见。幢身八面,下为三层须弥座,底层浮雕“九山八海”,上两层束腰四面刻有佛像。左、右幢身刻佛经,每层刻设佛龛,雕造佛和菩萨,形象端庄,比例匀称,配置得当。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是吴越建筑难能可贵的实物遗存,为国保级单位。</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天王殿前两经幢(国保)。由吴越国王钱弘俶建于北宋年间(969)。原在钱氏家庙奉先寺,后迁建于灵隐。皆由太湖石雕凿,逐级叠砌而成,为八面型石幢。经幢下部采用三层须弥基座,束腰处雕有佛像,幢身刻有经文。西面经幢刻有建幢记,文末署“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已岁闰五月日。”它们共同见证了吴越国“纳土归宋"前,吴越国王最后的惆怅与毅然决然。</p> <p class="ql-block">  虎跑寺经幢,五代吴越国时期所立。经幢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经文,原幢不存。现幢雕刻精美,仿古特色甚得其韵。</p> <p class="ql-block">  在杭州历史博物馆大门前,有一块从上城区荷花池头,旧仁和署路西侧净因寺遗址发掘,搬迁过来的巨大八角形石塔基座,叫“净因寺石塔基座”净因寺建于五代末年,早年已毁。</p><p class="ql-block"> 净因寺石塔基座,准确地说是一座石经幢,现在只剩三层石塔基,被保护在八角形围栏里。看着如此巨大的基座,可以想象,经幢塔身刻满了经卷、佛像,是如此地精作,又那么雄伟壮观,远远望去亭亭如盖。</p> <p class="ql-block">  五代吴越国在首府杭州,曾兴建了150多座塔院与数十座经幢,逐渐成为全国佛教中心,被冠上“东南佛国”美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