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图阿拉探古寻幽

雨后彩虹

<p class="ql-block">昵称:雨后彩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10282</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这里是后金时期的都城遗址,承载了丰富的满族文化。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可以感受到当年的辉煌与壮丽。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令人不禁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是清代关外三京之首,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肇兴之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它的名字源自满语,意为“满洲城”。作为清朝的发源地,这座城堡在清朝建立之前曾是努尔哈赤的宫城和政治中心。赫图阿拉城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满洲部落的根基所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此黄袍加身登基称汗,建国号大金,定年号为天命,史称“后金”。作为龙兴之地的赫图阿拉城是关外三京之首(兴京—赫图阿拉城、东京—辽阳、盛京—沈阳),更被御为“启运之地”。</p> <p class="ql-block">  后金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尊此城为“天眷兴京”。总占地面积155.9万平方米,保护古建筑及遗址33处,作为后金的第一个都城。赫图阿拉城依山而建,三面环水,风景秀美,这里不光是努尔哈赤出生地,也是满族第一国都。</p> <p class="ql-block">  这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城,见证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清前时期历史名人的诞生。作为努尔哈赤称汗的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也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女真族山城。</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分为内、外两城,方圆十里。内城住的是努尔哈赤的家属和亲族(包括汗宫大衙门、汉王寝宫、昭忠祠、罕王井、塔克世故居、启运书院、正白旗衙门等八旗衙署、文庙、关帝庙、城隍庙),外城住的是八旗兵丁(包括驸马府、铠甲制造场、弧矢制造场、满族民俗博物馆、地藏寺、满族老街等),城外住的是各种工匠,有两万多户。</p> <p class="ql-block">  汗宫大衙门(又称“尊号台”或“金銮殿”)是城内核心建筑,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此举行登基大典,建立后金政权,宣告与明朝分庭抗礼,开启了清朝近300年的历史序幕。</p> <p class="ql-block">  汗宫大衙门坐北朝南,位于赫图阿拉城制高点,体现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建筑融合满汉风格,主体为木构架青砖灰瓦结构,采用满族传统“口袋房”形制,屋顶为硬山式,装饰简朴而庄重。殿前设有高台,可俯瞰全城,凸显军事防御与政治权威。建筑布局和功能设计反映了满族早期“军政一体”的治国理念,以及萨满教信仰与传统习俗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汗宫大衙门是后金政权的行政中枢,努尔哈赤在此制定《七大恨》伐明檄文,颁布“八旗制度”,确立军事、法律和社会管理体系,为清朝入关奠定基础。作为后金崛起初期的指挥中心,汗宫大衙门见证了萨尔浒之战前的战略部署,是研究清前军事史的重要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  汗宫大衙门不仅是清朝开国的历史起点,更是满族文化从部落联盟迈向国家形态的缩影。其建筑形制、政治功能与文化内涵,为研究东北边疆史、民族融合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载体,被誉为“后金第一朝堂”。如今,它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见证,持续向世人诉说着一个马背民族崛起为中原王朝的传奇历程。</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城及汗宫大衙门不仅是清史爱好者的必访之地,也是理解满族文化从部落到帝国演变的关键窗口。其历史地位堪比明朝的南京、北京的故宫,被誉为“清朝第一都城”。</p> <p class="ql-block">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由弱转强,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基础,汗宫大衙门是这一历史转折的决策中心。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顺治帝)均与赫图阿拉有渊源,被视为“龙兴之地”。</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正白旗衙门位于赫图阿拉故城的内城区域,紧邻汗宫大衙门(努尔哈赤理政处)和其他旗属衙门,体现了八旗“分旗而治”的特点。建筑风格为满族传统院落式布局,主体建筑包括大堂、厢房、档案库等,采用硬山式屋顶和木质结构,装饰简朴但庄重。</p> <p class="ql-block">  正白旗属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由皇帝直接统领,地位显赫。正白旗的前身是努尔哈赤亲领的“固山”(旗),后由皇太极调整旗色,最终形成正白旗。正白旗衙门的职能包括管理旗内户籍、军事训练、赋税征收、司法审判等,是地方军政合一的权力机构。</p> <p class="ql-block">  正白旗衙门,地处汗宫大衙门东侧高台之上,是一处青砖青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正白旗衙门是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处理旗内军政事务的办公场所。正白旗衙门内现存正房五间,是赫图阿拉城保存较好的原始建筑。</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正白旗衙门不仅是清代八旗制度的实物见证,更是满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其军政合一的运作模式深刻影响了清朝的国家治理,而遗址的复原与保护则为现代人提供了触摸历史的桥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里是一处不可错过的“活态”博物馆。如今,衙门遗址作为赫图阿拉故城景区的一部分,展示清代八旗制度的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  塔克世故居位于赫图阿拉城‌内,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出生地。1559年,努尔哈赤诞生于故居东院的正房内‌。塔克世(努尔哈赤之父)及其家族在此居住,清朝入关后,顺治皇帝追尊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故居因此成为清代皇族发源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的命运却并未给他顺遂的少年。10岁时母亲离世,后母的苛待让他早早尝尽人间冷暖。15岁那年,他和弟弟舒尔哈齐投奔外祖父王杲,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汉文化,学会了蒙古语,还研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为日后的征战与谋略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  1583年,25岁的努尔哈赤迎来人生重大转折。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他凭借着父亲留下的13副遗甲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征程。此后30多年,他历经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逐步统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结束了女真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塔克世故居也是此行的重要一站。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故居保存完好,建筑风格独特,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故居内的陈列品展示了当时的生活风貌,每一件物品都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更直观地了解那段尘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来到罕王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双语展示牌,上面详细记录了一段关于寻找水源的传奇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这片土地因缺水而陷入困境。一位讲述者梦见凤凰指引他发现了地下清泉,并带领士兵疏通水源,最终解决了当地的饮水问题。这则故事提醒我们珍惜水资源,铭记其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一块巨大的灰色石头上面鲜红的“罕王井”三个大字格外醒目,石碑上还刻着“明万历三十四年”的字样,让人不禁感叹岁月流转。一口古朴的木井,周围用木质栏杆围护,深邃的井口内积满了静谧的清水,几块破败的老砖墙透露出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走进罕王井的核心区域,眼前是一口古朴的木井,周围用木质栏杆围护,深邃的井口内积满了静谧的清水,几块破败的老砖墙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一只白柄勺子轻轻插入水中,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这一切仿佛将时间定格,让人不禁回忆起过去人们依赖这些古老水源生活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1616年努尔哈赤在此称汗,建立后金。罕王井作为城内唯一的水源,供应军民日常所需,被誉为“千军万马饮不干”的神井。相传努尔哈赤建城时,为寻找水源,射箭定井址,箭落处涌出清泉,遂成罕王井。在萨尔浒之战(1619年)期间,井水为后金军队提供了重要补给,助力其以少胜多。</p> <p class="ql-block">  文庙是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修建的七大庙之一,也叫孔庙,建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与周边的普觉寺、地藏寺、显佑宫等一起被称为“后金七大庙”,是最早修建的一批庙宇。其建筑既保留了传统文庙的风格,又具有女真人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努尔哈赤对孔子的尊崇和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文庙的建成对加速满、汉民族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  文庙遵循传统儒家礼制,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主要建筑包括‌大成殿、崇圣祠、东西配殿、棂星门、泮池‌等。建筑风格融合满族特色与中原汉式风格,采用硬山式屋顶、彩绘梁枋,装饰纹样中融入满族萨满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  文庙曾是后金时期的教育中心,设有官学,培养人才。清朝入关后,东北地区文教体系多以此为范本。清代每年举行春秋两季祭孔大典,由地方官员主持,彰显“以文治国”理念。文庙内设有展馆,陈列努尔哈赤时期的历史文物、满文典籍、祭器,以及清代儒学在东北传播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其形制遵循明清文庙规制,兼具满族建筑风格,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覆顶,彰显礼制建筑的庄严。檐下施以彩绘,梁枋装饰“和玺彩画”,以青绿为主色调,图案包含龙凤、花卉等,体现满族艺术特色。殿前设月台,台基以青石砌筑,象征孔子“至圣先师”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塑像,身着十二章纹冕服,手持镇圭,神态肃穆。两侧配祀“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子)及“十二哲”牌位,体现儒家道统传承。殿内悬挂清帝御书匾额,如“万世师表”“圣集大成”,彰显官方对儒学的推崇。门窗采用菱花纹格心,檐柱为朱红色,柱础雕刻莲花纹样,寓意清廉高洁。殿前立有石碑,记载文庙历史及修缮历程。</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占地约1000平方米,采用中国传统庙宇的中轴对称布局,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正殿、配殿和钟鼓楼。正殿‌:面阔三间,硬山式屋顶,青砖灰瓦,梁枋施以彩绘,融合满族建筑简朴刚健与汉族装饰工艺。主祀关公坐像,高约3米,身披金甲,手持《春秋》,两侧立关平、周仓像。塑像风格兼具满族雕塑的粗犷与中原艺术的细腻。</p> <p class="ql-block">  清入关后,赫图阿拉关帝庙作为“龙兴之地”的圣地,受到历代皇帝重视,康熙、乾隆东巡时曾亲临祭拜。关帝庙的香火吸引了汉、满、蒙古等多族信众,成为不同族群交流的场所。满族萨满教仪式与汉族民间信仰在此共存,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公诞辰)和六月二十四(关公磨刀日),当地举行庙会,上演满族秧歌、汉地戏曲,并有祈福、还愿等民俗活动。关帝庙在清末因战火损毁,现存建筑为1999年依据历史记载复建,但保留了部分清代原构(如基址、碑刻)。</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城是清朝历史的发源地,见证了女真人及满族的重要历史时刻。这里是满族八旗制度的诞生地,也是满族秧歌和满族旗袍的发源地。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发祥地和启运地,是清朝近三百年历史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这里是清朝初期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的重要场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躇足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昔日的辉煌。这座建筑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