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成都有一个【活水公园】,是上世纪90年代成都府南河(俗称锦江)综合整治工程中的一颗明珠,是充满成都人记忆的亲水乐园。2022年整改重新开园后,更是锦上添花,实现了低碳无蚊。</div><div><br></div><div>【成都活水公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了国际国内诸多奖项:1998年国际水岸中心颁发<b>“优秀水岸奖最高奖”,</b>1998年国际环境设计协会和美国《地域》杂志联合评定的<b>“环境设计奖”</b>,1998年,作为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项目的一部分,获得<b>联合国人居奖</b>。<b> </b>2010年被选为上海世博会<b>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室外案例</b><b>,</b>2021年入选<b>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b>2023年被评为成都市首届<b>“最美公园”</b>之一。</div> 所谓活水公园,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工湿地生物净化系统”。请横屏观看下图: 如图所示,活水公园的整体呈鱼形,河水从“鱼嘴”流入,经过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兼氧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等<b>水净化系统</b>,经过生物自然的净化,水质由浊变清后重归锦江。 【活水公园】的“鱼头”位于<b>红星桥</b>南侧,“鱼尾”部位有一座<b>华星路桥</b>与北岸的成华公园相通。公园东面是锦江,建于锦江东岸的<b>锦江绿道</b>与活水公园隔江相望。 为了弄清这个净化系统的布局及实现过程,我们就从红星桥南侧“鱼嘴”处,经由一个岩洞中的台阶进入位于公园最北头的【岩石花园】,江岸边一棵树冠硕大的黄葛树遮天蔽日,栯绿葱茏。 江对岸的【通美大厦】,建于1995年,与活水公园同期修建,是当年红星桥周边的最高层建筑。 紧挨着岩石花园南侧的是位于锦江边的二层小楼【活水阁】,一层为从锦江中取水的水泵房,二层为“活水茶楼”。位于活水公园南部约800米处的天府熊猫塔出现在画面中。 【活水阁】面江一侧装饰的大水车和整栋仿木质建筑映在水面上,清澈而明亮。 <div>由活水阁旁的台阶登上一个平台,平台中央有一个园形的<b>“厌氧沉淀池”</b>,它是《人工湿地生物净化系统》的第一道工序,河水从泵房“鱼嘴”流入沉淀池中进行预处理。该池容量约780立方米,采用物理沉淀、厌氧接触与生物膜过滤相结合,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和部分可溶性有机物,人工清除沉淀物和悬浮物,高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物质后,随水流入下道工序,成为动植物生长的养分。</div> 厌氧沉淀池中的雕塑是一滴山泉在显微镜下的形态,表示洁净水的原始自然状态。从这张照片,你可以看到池中的水十分清澈,水质已能满足观赏鱼类的生态环境需要。 第二道工序,通过水的流动<b>曝气充氧</b>,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b>【水流雕塑】</b>造型别致,满足了充氧功能的同时,提高了流水过程的美学可观赏性。 <div>流水进入位于下游的的【兼氧池】,池的体积约48立方米,是人工湿地的前端配水装置。池中<u>兼氧微生物</u>和植物等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有一定的<b>降解作用</b>。</div><div><br></div><div>接下来是净化系统的关键环节:【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系统由6个植物塘和12个植物床组成。</div> <div><b>位于鱼身前半部的【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在俯瞰图上呈现出鱼鳞状的炫酷格局。</b></div> 尚待净化的水在这里经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吸收等作业,多项水质指标明显改善。 其中种植的浮水植物(如浮萍、睡莲)、挺水植物(如芦苇、茭白、伞草)、沉水植物(如金鱼藻、黑藻)等,与各种鱼类、昆虫和两栖动物等构成良性的湿地生态系统。 该系统作为活水公园净水的核心,经过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吸收等过程,在活水公园建成初期,可将河水由进入时的劣V类水净化为<b>地表Ⅲ类水</b>。而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经过锦江水生态治理,进入时的河水水质已基本达地表Ⅲ类水,据成都市河湖保护和智慧水务中心检测,当前净化后水质主要指标接近<b>地表Ⅰ类水</b>,已远超人体可以接触的标准! <div><b>活水公园峨眉山植物群落简介</b></div><div><br></div><div>不只是水,踏进活水公园的人们还常常被它丰茂的植被所震撼。不为人知的是,这里可以说是成都市中心的“<b>微缩峨眉山</b>”了。公园设计师引种峨眉山特有的本土植物,在鱼头处复原出峨眉山植物群落。</div> <div><b>左上:天竺桂 左下:黄葛树 右上:枫香 右下:红豆杉</b></div><div><br></div><div>整个园区现有植物400余种,包括峨眉桃叶珊瑚、观音莲座蕨等峨眉山特色珍稀植物,和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div> 离开【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初步净化的水继续往南流经两丛竹林下,汇成一股净化水流入【生态鱼塘】。 【生态鱼塘】的水面约680平方米,经人工湿地净化后的水汇集到这里,而今的水质能达到I类水域标准。 鱼塘内的锦鲤、金鱼等水生动物既能供游人观赏,其生长状况也是对水质好坏的直接监测。 时值樱花盛开季节,生态鱼塘边的景致吸引游人纷纷在此打卡留影。 【生态水溪】地带,水溪两侧林木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夏天里的气温低于周边气温达3°之多,是市民避暑的好去处。 来到位于华星路边的公园西侧2号入口,由四个立柱撑起的门廊造型新颖别致。 由2号入口进入公园的游人前往江边剧场,必经这座架在【生态水溪】上的小桥。 眼下位于鱼腹部位的露天剧场坝子里,坐满了正在树荫下喝茶的当地市民和游人。 位于公园南段“鱼腹”“鱼尾”部的戏水区。 净化后的河水流经“鱼腹”“鱼尾”,市民游客可放心在这里开展亲水、戏水活动。 戏水区中心地带的雕塑,模拟了水流的漩涡,也是一处可供拍照留影的小景点。 这里是活水公园最南端的林中湿地,也就是鱼的尾部。净化水在这里进入漫灌模式,最后回归到锦江中。 公园尾端拍摄的华星路桥,造型新颖别致,映照在锦江水面上的镜像清晰明亮。 在了解了活水公园的净化系统之后,回到露天剧场附近的2号出入口,这里有一块标牌,上面介绍活水公园怎样实现无蚊公园的原理介绍。 炎热的夏季,没有人能抵抗在树荫下“叉水”的乐趣!但活水公园绿植丰富,稍不留神就会被蚊虫叮咬。为此,2022年进行的活水公园修复整治项目特别引入50多台灭蚊设备,采用环保物理仿生技术诱捕吸血母蚊。同时,园区内的“净水”“活水”,以及梳理后疏密有致的植被空间,也已基本消灭了蚊虫繁殖条件。因此,2022年7月29日再次开园后的活水公园,基本实现了“无蚊”,为市民营造出舒适的游园体感。 <div>与此同时,本次活水公园修复整治项目邀请清华环境工程团队参与零碳公园建设,通过公园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实现固碳,达到了零碳排放目标。<br></div><div><br></div><div>升级后的活水公园在园区内分布设置多个点位的<b>碳足迹检测系统</b>,实时监测园区内碳足迹及碳排放情况,并将数据传输至后台。市民游客可通过园区1号入口处的<b>零碳展示大屏</b>,查看公园实时碳排量、碳汇量数据,通过提示,减少自己行为的碳排放,从而实现人人参与碳中和、碳减排。</div> <div><b>活水公园1号入口处</b></div><div><br></div><div>这些努力使得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活水公园成为一个“天然空调房”。走进形如一尾游鱼的活水公园,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就袭上心头。丰茂的植被与潺潺的水声收走夏日燥热,据公园内的环境监测站数据,园内的PM2.5、PM10更是常常保持在个位数,空气质量指数稳定在优质水平。</div> 最后来到华星路桥上观河景,往北拍摄的活水公园南段,最远处的通美大厦旁就是红星桥的位置所在。 往南看,距离华星路桥约500米处的天府熊猫塔,看上去近在咫尺。(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