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喻理于景——苏轼诗《题西林壁》的景象和哲理之美</p><p class="ql-block">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仅用短短二十八字,便将庐山的奇妙景象与深刻哲理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诗的开篇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同一幅灵动的山水长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庐山形态的丰富多变。当从正面横看庐山时,那连绵不绝、蜿蜒起伏的山岭,恰似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于大地之上;从侧面望去,庐山又化作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霄。不仅如此,诗人还把从远、近、高、低等多个维度的观察所见的美景含蓄地展示文中,让读者增加无限的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 此外,苏轼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上,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笔锋一转,由景入理,发出了深沉的感叹:庐山如此雄伟壮丽,可为何人们却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呢?接着给出了答案:因为人们身处庐山之中,四周被峰峦环绕,视线受到极大的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无法把握其整体的风貌。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揭示了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的一种普遍局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身所处的位置、角度以及所拥有的经验、知识等因素的限制,而对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就像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式和局部视角中,无法看清事情的全貌和本质。苏轼以庐山为喻,巧妙地告诉我们,要想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就必须超越自身的局限,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所处环境的束缚,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