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光学专家王大珩</p><p class="ql-block"> 袁成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珩苏州吴县来,</p><p class="ql-block">一生报国有情怀。</p><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工程启,</p><p class="ql-block">应召隐姓把名埋。</p><p class="ql-block">核爆炸时辐射强,</p><p class="ql-block">冲击波也特厉害。</p><p class="ql-block">为免受到射波侵,</p><p class="ql-block">人撤六十公里外。</p><p class="ql-block">核爆影像需近摄,</p><p class="ql-block">道道难题眼前摆。</p><p class="ql-block">大珩带领近千人,</p><p class="ql-block">攻关硕果连连摘。</p><p class="ql-block">两弹爆炸蘑云起,</p><p class="ql-block">观测设备影像拍。</p><p class="ql-block">试验数据完整录,</p><p class="ql-block">清晰图像震中外。</p><p class="ql-block">首颗卫星升太空,</p><p class="ql-block">影像成功传回来。</p><p class="ql-block">首创国家八六三,</p><p class="ql-block">改革先锋众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大珩原籍江苏苏州吴县,191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王应伟是我国有名的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王大珩从小成绩优异,青岛礼贤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名额前往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成为一名光学研究生,从事玻璃的光学性质研究。 1942年为在制造光学玻璃方面有所突破,王大珩毅然放弃了在读的博士学位来到昌司玻璃公司担任实验物理师。1948年4月,王大珩辞去昌司玻璃公司职务,放弃英国优越的条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国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应用光学领域一片空白,王大珩带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熔炼出了第一炉光学玻璃,建立了一系列仪器制造设备,试制成功了“八大件”和中国第一台光栅刻划机。</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末,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决定自行研制“两弹一星”。在这项彪炳史册的大型工程中,王大珩带领近1000人团队,参与了所有光学研究任务,成功研制了所有光学观测设备,其中包括用来测量导弹轨道参数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用来记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等。</p><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王大珩参与卫星总体设计工作,任设计组副组长。随着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对光学设备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如返回式卫星装备对地观测相机要求高分辨率光学系统,既要经得住自动拍摄的震动,又能长期保持正常工作。王大珩带领团队努力攻关,如期圆满完成任务。卫星返回地面带回的拍摄资料使国人第一次成功看到了清晰的地面图像。</p><p class="ql-block">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后来根据这个建议而形成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被称为“863”计划。“863计划”实施至今不仅创造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也使我国在诸多高科技领域站到了世界前沿。</p><p class="ql-block">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大珩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源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