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南浚县历史悠久,殷商时称为黎,春秋时期属于卫国,汉初设县之后,都是作为县或郡的治所;其地理位置重要,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发生过许多战役和重大历史事件。浚县现存历史遗迹和名胜景观众多,大部分集中在浚县古城内。我们在上篇探游了古城内的主要景点,下篇探游古城的城墙和西南东三座城门外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原高3丈、宽2丈,东西南北分设四座两层高的城门楼,基石用青条石铺设,内外墙之间用桐油、糯米浆和三合土砌砖,非常坚固。但历经岁月沧桑、战乱摧残,四座城门楼全部毁亡,城墙也遭到严重破坏,保存最为完好的有卫河沿岸的768米,姑山南侧有城墙遗迹200米,只剩下夯土部分,没有青石和砖。</p> <p class="ql-block">西城墙是保存最为完好的那一段,门楼虽然是重修的,但做到修旧如旧,门楼与城墙无缝连接,雄伟壮观。城楼題额“长清”、城门横额题刻“西瞻行翠”,意为眺望太行山峰峦连绵苍翠,祈愿长久清明、社会安宁。夜幕悄悄降临,华灯璀璨闪亮,霓虹灯把城门楼与城墙的轮廓显露出来,加上远处那一轮明月,构成一幅秀丽而梦幻的古城夜景图。</p> <p class="ql-block">西城门外的卫河,是隋唐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大运河(卫河永济渠浚县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黎阳仓同为浚县拥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卫河浚县段开凿于东汉末年,隋炀帝时为永济渠,明初改称卫河。卫河是浚县古城的生命源泉,为古城注入了灵气,清澈的卫河水,为浚县古城增添了秀美的山水风光。</p> <p class="ql-block">西城门外横架于卫河上的云溪桥,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嘉靖年间重修时改木石结构为石桥,桥长近50、宽约10米。云溪桥为五孔连拱式,桥墩两端外凸的三角形分水石,可减缓洪水对桥墩的冲击,桥的四角各放置一座卧姿水兽。桥面的青石板磨得光滑发亮,有点凹凸不平,两侧桥栏上都立着狮子等动物石雕,上面挂着大红灯笼。灯笼亮起,照亮了桥面,照红了河水,照乐了游人。</p> <p class="ql-block">古城南门城楼題额“叠翠”、横额题刻“南控黄流”,精炼概括出登楼观望的景色——峰峦叠翠的浮丘山、远处的古黄河。中国古代城墙既有抵御敌人的军事作用,又有防匪防盗和城市管理功能。南城门内有一座“城碑”雕塑,图示李永茂任浚县知县时,见城墙残破难以维护治安,“忧匪患,复筑城垣,亲营样城四十丈,以为标范。”据说原南城门外立有“李知县样城四十丈”碑以颂扬之。</p> <p class="ql-block">晨曦映照在古城墙与门楼上,散发出淡淡的金光。古城南门外山清水碧,景观秀美,南关石桥正对着南城门,石桥西侧护城河较窄、东侧河道较宽,城墙门楼与河边植物倒映河中,壮观而柔美。南关石桥是单孔石拱桥,桥面长约40米、宽5.5米,中间部分随拱券弧度隆起,桥面条石中间为赭石、两侧为青石,较为独特。</p> <p class="ql-block">古城东门城楼題额“长春”,寓意四季如春风景秀丽,其横额题刻“东望澶云”,谓可东望远处澶湖上的白云。东城门外的东关石桥,也是1550年建,三孔连拱式石桥。中间隆起。东关石桥和南关石桥,都是古城护城河上的桥梁,是中国古代北方石桥的代表,见证了浚县古城的发展历史,具有较高的桥梁史研究和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代孟浩然诗句)。探游浚县古城,让我了解了浚县悠久的历史文化,令我受益匪浅;探游浚县古城,让我了解了浚县为保护与修复古城所做的努力与成效,令我佩服尊敬。从南城门走街穿巷,一直走到东城门,我们看到古城还有很多老建筑,颇具保护与修复价值,期待着古城修复管理得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