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深圳大芬油画村

光辉岁月

<p class="ql-block">探访深圳大芬油画村</p><p class="ql-block">(散文)光辉岁月</p><p class="ql-block">走进大芬油画村,仿佛感觉到三十年多前的春雷还在画布上洇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带着二十名画工踏入这片客家围屋时,谁也不会想到,荔枝林掩映的夯土墙内,正孕育着全球艺术市场的隐秘心脏。如今我站在鳞次栉比的画廊前,仍能在某堵老墙剥落的灰浆里,触到当年第一笔油彩渗入砖缝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巷口的青铜浮雕记载着这场嬗变:上万支画笔昼夜不歇地临摹《向日葵》,梵高的星空在集装箱里折叠成海浪,沿着蛇口港涌向纽约第五大道与巴黎跳蚤市场。统计年鉴里的数字在此处显形——占据全球油画贸易六成份额的产业,化作画工指尖堆积的色层,化作颜料桶在石板路上拖曳的彩虹,化作晾画架上翻飞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她们的发际线还沾着大芬早餐店的糯米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摹者的茧正在裂开新芽。在“太阳山艺术中心”的百年老宅里,我遇见陈求之挥毫泼墨,这位昔日的行画匠人将徽派木雕浸入当代水墨,梁柱间的《逍遥游》正撞碎西方油画框架;转角画廊的玻璃橱窗内,青年画家张玉帅的《大芬村变奏曲》刚斩获全国美展金奖,画面里丙烯颜料与电子元件在客家围龙屋上空交响。当七十二岁的赵小勇终于站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真迹前,这个曾复制过十万幅《向日葵》的老人,突然在异国的晨光里看清了自己指纹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雾漫过国际艺术广场的罗马柱廊,把达芬奇、莫奈与徐悲鸿的复制品氤氲成同一片潮湿。韩国客商在蓝牙耳机里切换四种语言砍价,非洲留学生捧着《蒙娜丽莎》帆布包直播,意大利策展人的镜头正对准墙上未干的《千里江山图》。来自圣彼得堡的油彩与徽州松烟墨在空调外机上结盟,而某个画框厂老板数着发往卢浮宫艺术商店的订单,身后的LED屏正滚动着大芬创下的世界纪录:年均1.5亿幅油画在此获得重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色将油画批发市场的铁门镀成古典画框。成摞的《星空》在纸箱里继续旋转,智能喷绘机仍在吐出新古典主义的云纹,但巷尾老画室透出的光晕有所不同——那位临摹了半辈子《睡莲》的妇人,此刻正教孙女用VR笔刷解构莫奈的池塘。春风掠过龙岗大道,裹挟着亚麻油与硅基颜料的混合气息,将整个村庄调成某种正在裂变的原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棉花坠落的刹那,我忽然听见三十多年前的春雷在云层深处回响。这座用画笔凿开全球化岩层的村庄,正把全世界的艺术史嚼碎又重组,如同它墙上那幅未完成的拼贴:敦煌飞天揽着塞尚的苹果,蒙娜丽莎的纱巾飘进《清明上河图》的汴河,而画布边缘一抹新鲜的钛白,正在暮色里倔强地发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在朋友一再催促离开大芬油画村的时候,我的确有点恋恋不舍,回望这个小小的村落,面积只有4个平方公里,聚集了500多位专业画家和8000多位专业画工,这里不仅承载了他们的梦想,也见证了中国油画产业的崛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创造了每年40多亿的营业收入。他们用独特的语言,诉说着中国故事,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大芬油画村在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