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风韵的禅修胜地——真际寺

雁荡老翁

<p class="ql-block">  雁荡山真际寺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熙宁元年(1068年)赐额“真际”。寺名“真际”取自佛教术语,意为“不生不灭的宇宙本体,犹言真如、真谛‌”。</p> <p class="ql-block">  真际寺历史悠久,尽管历经沧桑,却始终屹立不倒,禅意盎然,见证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其建立与发展与禅宗的兴起和传播紧密相连,既是禅宗修行的场所,也是禅宗思想的传播中心。真际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此后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最近一次重建是在1936年,由僧人白波主持。历经千年风雨,它禅韵悠长,留下了宋释平庵、明释体如、清释定生、民国释白波等众多高僧大德的足迹与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  现今,我们所看到的真际寺,是在2018年2月4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时任住持济群法师发起,真际寺开始自筹资金,在民国遗址上进行恢复重建。历经六年的努力,于2024年5月12日正式落成。</p> <p class="ql-block">  真际寺坐落于浙江雁荡山灵峰景区真际谷内。进入灵峰景区后,沿着右侧溪边小道步行约半小时便可到达。沿途树木葱郁,溪水潺潺,空气清新,风景十分优美。</p> <p class="ql-block">  跨过真济石拱桥,便见一座宋式立亭,亭内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真际禅林”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碑亭左侧便是山门。继续沿石道前行,右侧便是一片桂花林。相传,真际寺曾因浓郁的桂花香而闻名。据说在1934年,孙中山先生的哲嗣孙科陪侍生母卢氏游览雁荡山。时值中秋佳节,太夫人见真际寺环境清幽秀丽,若以桂花点缀其间,岂不更佳。孙科回南京后,即命人从上海购来桂花树二百株,运至雁荡山种植于真际寺前,形成了桂花林。孙科还撰写了《桂花林碑》,嵌在寺前北坑溪潭之巨石上。如今,寺前尚有桂花树二十多株,枝叶茂盛。每逢秋季,桂花盛开,为名山添色,为寺庙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香气。</p> <p class="ql-block">真际桂花林</p> <p class="ql-block">石塔小径</p> <p class="ql-block">  置身于山谷中的真际寺,会让你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你对传统寺庙的印象。它仿佛隐于世外,远离尘世的喧嚣。这里没有高高的围墙,也没有巍峨的大殿,更没有繁复的烧香设坛仪式,只有静静伫立的佛像。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唐风宋韵,自然质朴,设色统一,手法极简,与现当代审美完美融合。这种低调的奢华,还原了寺院最原始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真际寺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这座佛像以麦积山第44窟佛像为原型,由当代非遗工艺雕塑家陈津生采用“干漆夹苎”非遗传承工艺精心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释迦牟尼佛像,取自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真际寺是一座由济群法师主持重建的古寺。与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它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极简主义设计,追求“无我、无相、无限、出世、寂静、超然”的境界。它启示我们:生活才是最大的修行场。每个人应保持善意,接纳一切发生,从容面对,心怀包容,静心修性。</p> <p class="ql-block">正念钟</p> <p class="ql-block">正念斋厅、正念球操</p> <p class="ql-block">  “正念”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等修行方式中发展而来的。在佛教中,正念是一种基础的修行方法,被认为是实现觉悟和解脱的关键之一。它被描述为一种专注于当下的体验,包括身体感受、感知、情绪和思维,而不被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忧虑所干扰。通过正念,修行者可以觉察到心、身、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并作用于周围环境。正念的目的是培养内在的平静和觉察,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最终实现觉悟和解脱。</p> <p class="ql-block">现任真际寺主持济群法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持济群法师,图片取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济群法师,是国内从事佛学研究及教学、弘法的知名法师。法师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一个佛教家庭,曾在宁德支提寺、闽侯雪峰寺体验寺院生活。1979年从鼓山涌泉寺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1981年于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到莆田广化寺等处参学任教。并于闽南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长期从事教学,担任研究生导师。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语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曾受聘为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出版并发表各类著作、论文三百余万字。</p> <p class="ql-block">  踏入这片静谧之地,你将邂逅一种别样的宁静与安详。这里不设布施,随喜功德,一切皆由心而生,随心而动。它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更是一方能让心灵得以净化、为生活带来启迪的净土。你可以在此点亮一盏启明灯,与佛对话;亦可静下心来坐下,品一杯热茶。不妨放慢脚步,欣赏周遭景致,放空心灵,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p> <p class="ql-block">正念禅咖室</p> <p class="ql-block">  迈出禅咖屋,正欲离开真际寺时,眼角忽然掠过一抹青灰色。驻足细观,原是僧人白波之墓。白波乃民国时期太虚大师门下高足,作为重振真际寺的核心人物,亦是毕生驻锡于此的修行者。1936年,他主持完成真际寺重建工程,巧妙融合唐风宋韵与现代建筑技艺,终成一座别具特色的木构楼房寺庙,飞檐斗拱间尽显传统与创新交融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