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草色遥看</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93708</p> <p class="ql-block">题记:我从这里走过</p><p class="ql-block">多年前,我撰写过《又见山西》之帖,这是我继第一次踏上山西重走梁林寻找古建之旅的又一记录。</p><p class="ql-block"> 王潮歌导演的史诗般情境体验剧《又见五台山》中有一著名台词:“你曾经在这里走过”。是的过去了的,就是曾经……</p><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走过!一百公里大朝台,用双脚丈量,用心灵体会“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 ,晨钟悠扬 ,晚磬清彻 ,香烟缭绕, 胜幅翩跹;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 依然日出东台 ,月挂西峰 ,花发南山 ,雪霁北巅”的清凉和殊胜……</p><p class="ql-block">梁林当年考察过的古建筑遭遇如何,现状怎样?决定利用朝台之机再次重走梁、林之路,去追寻那些或古朴依旧、或已然消失的古老建筑。重走不仅为了追忆,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见闻,为历经岁月风雨的它们增加一次新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篇文章说:以山西人的名义向梁林致敬!(山西大同的梁林纪念馆是我国唯一的)沿着梁、林的道路,不但去了五台国宝级的南禅和佛光,而且也去了他们山西调查的终点代县。这座被梁思成赞誉为“规划得极好的一座城市”。经过88年的风风雨雨,已面目全非,看不出多少“规划”的痕迹。只有高大雄伟的边靖楼还静静地矗立在城市中央,提醒我们历史上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我和司机小伙一起站在古代州城的残墙面前,我们一起沉默许久。(我想起自己去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和四川宜宾李庄追寻梁林足迹的旅行故事,以一个粉丝的名义向他们致敬!)他也熟知梁、林的故事,有些惋惜却又不无感慨地说,“如果当年梁思成、林徽因没有中断调查,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也许代县就能保存下更多的古老建筑。”(37年7月仓惶从雁门关返回北平的梁林,做梦也没想到,这是他们留给山西的最后背影!)</p><p class="ql-block">这当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希望梁、林山西调查的终点应该是现代人的起点,虽然今天的境况和梁林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同样需要那份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奉献,让历史能够在我们的脚下延伸……</p> 凝望已然千古 <p class="ql-block">终于发现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1937年6月,林徽因第三次赴山西调查古建筑。这一次,她与梁思成、莫宗江、纪玉堂等人直奔五台山,专为探寻梦牵魂萦的唐代木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此前,日本建筑学界代表人物伊东忠太狂妄地表示:中国已经不存在唐代及其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这样的实物,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去。1933年,林徽因第一次考察山西时,曾不无遗憾地感叹:“现在唐代木构在国内还没有找到一个!”然而,她和梁思成始终坚信,在中国的某个角落,一定有尚未被发现的唐代木构建筑的存在。此后,梁思成在英国人伯希和写的《敦煌石窟图录》一书中,发现第61窟壁画《五台山图》“大佛光之寺”上面,标注着“唐代”二字;并在北平图书馆的《清凉山志》中,查阅到佛光寺建于唐代的确凿记载。他和林徽因决定到佛光寺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光寺不在五台山的中心区域,交通十分不便,林徽因一行先坐火车,后乘汽车,再骑毛骡,几经辗转,最后拉着毛骡,步行前往五台县佛光寺。山路崎岖不平,沿着山崖,他们步步心惊胆战。两天后,林徽因远远看到佛光寺矗立在一个叫作豆村的小山村,兴奋得心怦怦直跳。佛光寺三面群山环抱,西面地势开阔,大殿貌似寻常,亦不高大,却没有任何重修重建的痕迹,出檐的深远、斗拱的硕大、柱头的卷刹、门窗的精致,无一不吸引着他们的目光。寺庙中有一尊穿着便装的女性坐像,僧人说那是武则天的塑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年久失修,佛光寺屋檐下寄居了成百上千只蝙蝠以及臭虫。他们戴着口罩,爬上梁架,迎着灰尘仔细测量、记录、拍照,一天下来,身上和背包里都是臭虫。测绘进行到第三天,梁思成在梁架上惊喜地发现《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国内孤例、从未见过的人字形“叉手”(承托脊榑)。远视眼的林徽因则在东大殿一根梁上隐约发现有淡淡的墨迹,依稀可见模糊的汉字。于是找来村民,搭起脚手架,攀援而上,用布单擦拭,“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字渐渐显露了出来。当林徽因记录下四根主梁上的完整题字,终于确证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而且大殿内的那座塑像也不是武则天,正是这座寺庙的女施主宁公遇夫人。</p><p class="ql-block">一眼千年,岂止惊艳。被誉为“亚洲佛光”的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终于重回人们的视野,林徽因和梁思成热泪盈眶,激动相拥。梁思成兴奋地为林徽因拍摄了多张照片:架梯登高,手拿尺子,全神贯注地在户外测量唐代经幢的高度;双手叉腰,站在四米高的神像下仰首观望;神情恭敬,立在丰腴圆润、端庄慈祥的女施主宁公遇夫人的塑像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一天,夕阳西下,整个庭院在晚霞的映照下分外温馨。梁思成后来在《中国建筑史》中感慨地写道:“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五台山佛光寺发现完好保存的唐代木构建筑,无疑是林徽因古建筑调查、测绘生涯中最大的发现和收获,不仅填补了我国建筑史的缺失、空白,证明中国一直都留存着唐代木构建筑,一举打破了日本建筑学界的断言和结论,而且为梁思成完成破译《营造法式》(宋代李诫著写的中国第一部古建筑著作)的《营造法式注释》(上卷),提供了最重要的实证。</p><p class="ql-block">之后,林徽因等人又去了台怀、繁峙、代县,最后回到太原。这时,他们才从报纸上获悉“卢沟桥事变”爆发,于是结束考察,匆匆返回了北平。</p> 回眸浅笑倩兮 <p class="ql-block">余红梅,武汉凤凰镇飞出的一只传奇的金凤凰。她由拾荒收旧起家,早巳资产过亿。</p><p class="ql-block">她收旧木桶,收旧陶旧瓷,继而发展到收旧房子,有价值的木结构房子。她注资组建了武汉余红梅仿古有限公司。从事古董家具经营,文物保护修缮,古建古街施工,园林景观施工等业务。几年来,公司的古建项目花开大江南北,她便一跃成为古建行业的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公司的代表性项目有甘肃兰州世界第一梨园奇园古街,河南南湖湾景区,河南光山司马光古街,福建泰宁明清园,湖南望城红色博物馆,湖南醴陵瓷器口古街,湖南铜官窑古街,武汉紫薇都市田园,黄陂大余湾古村落,麻城歧亭传统村落等等。更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她以一己之力,自投自建,打造了以古建为特色的凤景胜地:凤娃古寨。</p> <p class="ql-block">凤娃古寨,武汉东的一张亮丽的风景名片。彰古建技艺,传千年文化。凤娃古寨的古屋豪宅,无不体现了景区的这一宗旨。余红梅的口头禅是,这都是先人的智慧。如建屋有四百年之久的郭府,如建屋有三百年之久的私家戏楼,如建屋有三百多年的国学堂……时光流水,岁月无情,几百年的剥蚀,有价值的的古宅也都支撑在生命的极限。或破壁流水,或东倒西歪,或半塌末塌,抢救旧宅,整旧还旧,让旧宅换新颜。一心醉在古宅不醒的余红梅,颠簸了半个中国,只为了更多的古宅起死回生。回生到凤娃古寨的每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已是生机盎然。同时,也蕴藏悠悠的古韵,每一次的流涟,都仿佛穿越了时光,感受到历史深处的纯美。</p><p class="ql-block">在凤娃古寨,这个独具魅力的景区,至所以深得旅游者们的青睐,就因为都市化的进程繁茂了水泥森林,值得一去的田园村落日趋稀缺。古朴、雅致,也有古建的馥香,当是旅游不会忽略的亮点。</p><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溪绕前屋,花满后院,自是青睐者的福祉。</p> 历史在这里延伸 <p class="ql-block">“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今年是建筑学家兼诗人、工艺设计师林徽因(1904—1955),逝世70周年。回望上世纪30年代,山河破碎,战火纷飞,林徽因与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的早期成员,踏青山,走乡野,不辞辛劳,不畏艰险,致力于文物古建筑的考察、调查和研究,默默书写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守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余红梅,两个不凡的女人,都与古建有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林徽因在兵荒马乱时勇赴山西等地,抢救国宝的义举成为永远的弦歌。林徽因早年千古,但她的英名永被人怀念。</p><p class="ql-block">在武汉新洲凤娃古寨,也会想起她——林徽因,因为古宅里有她的身影。古宅豪屋比比皆是的凤娃古寨,或许就是对林徽因的最质感的怀念。在古色古香的古寨,藏匿着林徽因永远的微笑。</p><p class="ql-block">4月10日,江城驿站组织72名群友老师到凤娃古寨采风,在国学院聆听1978年出生的董事长余红梅,讲述凤娃古寨创建背后的传奇故事时,让我不由自主,穿越时空,把林徽因与余红梅仅仅地联系到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