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东南门户、湘黔咽喉”之称。古为《禹贡》中,“梁、荆”二州的接壤之域;在“春秋”时,为“巴、楚”两国的交界之地。汉朝属于‘酉阳县’地;“五代”后,为当地氏族所据,称“酉阳寨”;“南宋”是“冉氏土官”地,逐渐演化成完善的“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中央政府派流官),设‘酉阳直隶州’,辖“酉、秀、黔、彭”四县。<br>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大火把“梅树龙潭”场镇烧毁,迁往‘龙潭河’旁重建“龙潭古镇”。凭借水流,它成为重要商业集镇,称“龙潭货”,距离现在县城约40公里。久远的青石板街,已蹭得青幽;高大的封火墙随处可见,隔出了富户的“四合天井大院”。<br> “抗战”时居民猛增至5万人,‘沈从文’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的“万寿宫”(江西会馆),见证了这山清水秀。“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 地灵人杰,“王家大院”是“老同盟会员”‘王勃山’故居。 曾任“孙中山广州政府”秘书,创办“四川省立第五中学”(龙潭中学)。“世界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1999年“大酉洞”从油库变身,与‘陶渊明’(东晋)扯关系。 他是这样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当然不需舍船,只要门票!它不是田园隐士心中的净土,是“天坑溶洞”与地下河共生的“岩溶”地貌。“问今是何世”?“男女衣著”作答,悉如喧嚣的游人。 ‘黔江区’称“渝鄂咽喉”,《禹贡》中为“梁州”之域。唐天宝元年(742年),县名出现“黔江”二字。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后,隶属‘酉阳直隶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四川都督府”。1983年设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00年改区。<br> ‘阿蓬江’的“濯水古镇”,距“黔江”城区约26公里,位于东南角,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它起于唐代,盛于宋朝,重要位置成为驿站和商埠。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濯河坝”已是商贾云集、店铺栉比,与“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br> 山外的口琴、汽灯等洋货来到这里,本地药材、桐油远销山外。除了“上海”、“广州”等客商,甚至还有“东瀛”的。1956年后,它逐渐萎缩了,剩下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和“天理良心”道德碑。<br> 这是“三倒拐”,建筑为“吊脚楼”与“徽派”结合,马头墙和小青瓦具特色,临街正屋(门)为一层,沿河以“吊脚”接地。 书香之家的“八贤堂”(余家大院),原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宅第。除“钱店”,还有“乐善好施”地主;更有贡献宅第,开办义学的“樊家”。这里珍视传统,重商主义不是世风。 不远‘蒲花河’,有长1公里多的暗河,可感受时空穿越。 溶洞的入口有一扇巨大石门,它也是暗河的入口,里面藏着“天生三桥”,阳光会从顶上“天窗”洒落下来,照亮着秘境之旅。 船工说,这是“三天两夜”的行程,昼夜在不停地变换着。 天桥一座连着一座,峡谷成了桥洞。据说有些上面还住着人家,难道不怕掉下来吗?其实桥面是很宽的。天桥间的“天窗”像天眼,两个椭圆形的漏斗,均匀地分布着,这算不算“世外桃源”呢? 在‘小南海镇’(黔江区),有处保存最完整的古地震遗址。 清咸丰六年(1856年)发生6.25级,烈度8的地震,瞬间山崩地裂,“大垮岩”证明。谷口被巨石和泥土填埋,形成“堰塞”。 附近有‘桥梁村’,“吊脚楼”错落有致,可分为“半吊型”和“全吊型”。这里清风习习,田园恬静,不知人是否也无比惬意呢? <br><br> 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23点39分<br> 修改于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22点10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