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照片摘于(我团李主任编著的《我的战友我的团》。</p> <p class="ql-block">照片摘于我团李主任编著的《我的战友我的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凯旋的日子 (接上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6月13日,我们终于盼来了回国的这一天,先遣队提前半年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当我们乘上解放牌军车,快速行驶在自己亲手建成的公路上时,心情十分激动。都想最后多看一眼战友们用血汗、甚至生命筑成的这条宽畅道路。在这条路上,倾注了我们绝对的忠诚和浓浓的深情。在道路建设中,全团有12名干部、战士牺牲,100多人负伤或致残。发生了那么多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动人场面,即使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却已永远烙印在战友们的心灵深处。此时此刻太多的激动、留恋、伤感和向往一起在脑海中涌现。我努力寻找着入老时,后运连队物资时乘坐的一辆车,在下山的盘旋路上转弯时,突然车头猛然往下一沉停了下来。我和驾驶员下车查看时,发现前边靠近山体一侧的前轮掉了下来,车前保险杠顶在靠山体一侧的便道岩石上。我俩转过身来伸头再往道路外侧一看,不约而同地大吃一惊,啊,太险了!几十米深的山崖下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庆幸的是在只能通过一辆车的便道上,靠山体内侧的车轮掉了下来;还有拉猪的车辆下坡时由于路滑侧翻,最后靠在一棵大树上停下来,车上的十几头从兰州拉来的猪,有一半倒出来跑进了森林。我们费了好大功夫才从森林里把猪赶出来装上车。结果,还是有一头猪跑进森林没有找到,我感到十分惋惜,少了一头猪,我的心里很内疚;再有路过一条大河,当最后两辆车过河时,正好遇到上游下大雨河水上涨,车快到河对岸时突然息火停下来,大家焦急地看着河水在不断上涨,眼看水快淹到驾驶室了,汽车五十团带队的副指导员站在车头上,几次扑到河里,顺水游到前面的一辆车头试图挂上钢丝绳,都没有成功。我心里也非常着急,几次都有下到水里帮一帮他的冲动。结果第二天,我们从后面赶来的昆明军区舟桥营的战士中,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他们营有一名战士在运器材过河时被河水冲走,想着真是后怕。还有大雨后,由于山路便道泥泞,车辆在山上停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从山上下来时天色已晚,大家一天没喝水,口渴难忍,我和一名战士摸黑找到昆明军区沿路居住的一个连队,一名战士很热情地将我们带到他们的厨房,因被森林覆盖的深沟里一片漆黑,进了厨房我急于先找水喝,摸到一个坛子里的水就用随身携带的缸子舀出来一口气喝下,突然感觉又酸又咸,才发现坛子里面的水是淹过蒜的,等等这些入老时留下深刻记忆的地方。可是车行一路,找了一路居然连一个都没有找到。入老时走过的泥泞便道,有的改道、有的河流变成桥梁、涵洞,原来弯曲的便道已如同一条巨龙,在深山之中,云岭之上穿梭。道路一侧的边坡修整的非常漂亮,远看有的像一幅美丽的扇子、有的像画师画出的山峦,路的两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战友们坐在车上尽情的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享受着从未有过的自由和畅快,心情十分愉悦,身心得到入老以来从未有过的放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车上歌声嘹亮,大家兴奋地奔向祖国的怀抱。路上,当遇到养护道路的友邻部队战友时,就兴奋的向他们挥手告别。看着他们用羡慕的眼光向我们招手送别时,我深深的体会到此时他们的心情,越是临近回国的日子,越是想念祖国、想念家乡、想念亲人,心情就越是不平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时刻,我又联想起在一次慰问大会上,老挝琅勃拉邦省交通部长的一段话。当时他带领老挝慰问团来部队慰问,在我团欢迎晚会上,他用老语致辞中有一段说:“你们为我们老挝修路很辛苦,很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早日修好这条路,以方便今后中国更好的援助我们”。开始大家以为翻译翻的有误,当我方翻译看到坐在操场上的战友们开始交头接耳,并小声在下边嘀咕时,又重复翻译了一遍。这时很多战友开始小声议论:“怎么还要没完没了的援助”。是啊,在我国当年还很贫穷的那个年代,我国为支援老挝人民的革命事业,无私地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我们拼尽全力把路修好,就是给老挝人民创造一个自身发展的良好条件,没有人想着修好路是为了更好地再来援助这个国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贫穷让这个国家失去了动力,也限制了领导人的想象力。战争给这个国家造成了巨大创伤,自身当时的确无力大规模投入国家建设。眼前的这条路,是中国军人用缠满纱布的双手、浸泡着血汗的石子一寸一尺铺建起来的,它见证了中国党和政府对老挝人民的慷慨援助,我们非常爱护它,珍惜它。这条路连接着中老人民的友谊,连接着老挝人民的梦想,连接着我们的祝福,也连接着我们的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甩在后边的路离我们越来越远,我默默的祝愿老挝和世界人民都远离战争,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希望战友们不再远离祖国为异国的事业献身青春年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一路行军,车辆很快进入了国门,大家万分激动。当我们看到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汉字,车上一下子暴发了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祖国我们回来了!回来了!”有的战友眼里含着泪花高喊。大家把在国外两年多积蓄的思念之情,如洪水般倾泻出来,汹涌澎湃,无法抑制,重复着“回来了!我们胜利回来了!”此时,温暖淹没了战友们的整个心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带着满满的幸福到了勐腊县,又重新戴上领章帽徽,自豪、荣耀与责任,使大家充满了力量,个个像新兵入伍一般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部队驻地贴着“欢迎援外部队凯旋”,“向援外部队学习”,向“援外部队致敬”等标语。当地政府为我们举行了欢迎晚会,放映了电影,使大家感到无比的温暖,祖国母亲在热情地迎接我们归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短暂休整后,乘车北上,经过几天的行军,到达昆明,在昆明休整了半个月,战友们参观游览了昆明的滇池、西山、城内几处公园等景点,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叹不已。随后坐火车向兰州进发。到兰州后,兰州军区在西站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军区首长亲自到车站迎接我们,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激情在战友们胸中澎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欢迎仪式结束后,从火车上卸完物资,坐上汽车回到了久别的营房,一颗漂泊的心终于落地了,大家感受着回到祖国的那份深深的归属感,感受着整个军营的温暖。这里有我们从军后许多个第一次的记忆,这里是我们在国外昼思夜昐的终点,又是军旅生活的起点。大家期待着能早日与家人和朋友团聚,憧憬着未来重新书写属于我们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3月,我团全团回国归建,兰州军区司令部隆重召开大会,热烈欢迎我团凯旋。1978年3月16日,中央军委通令全军,嘉奖和表彰了我团。老挝政府与1978年4月8日,在庆祝中老友谊一号公路(老挝政府对新东线的命名)竣工移交大会上,授予我团一级劳动勋章一枚,授予在援老作战、筑路中牺牲的我团烈士二级劳动勋章两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军人在我国还比较困难之时,以巨大的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克服千难万险,无私地为老挝人民的和平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从1968年至1978年,中国政府应老挝人民党和民族团结政府的请求,先后派出工程兵以及地面警卫、防空、后勤等兵种计十几万人的部队投入援老抗美作战、筑路。仅在1969年3月至1973年的4年间里,就对空作战95次,击落敌机35架,击伤24架。同时地面作战消灭了大批敌特。1971年5月14日我高炮部队在对美空战中受伤60多人,牺牲24人。援老部队中有2000多人受伤和致残,269人牺牲,这些烈士永远长眠在老挝孟赛和班南舍的烈士陵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永远记载着援老部队为老挝人民的和平建设献身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永存。那段中国军人以无畏之勇、坚毅之志,牺牲自我的豪壮建立的功勋,震撼天地,在岁月长河中刻下了不朽的传奇。由于当时保密的需要鲜为人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转眼间已过去了几十年,那段挥洒了我们青春热血和汗水的激情岁月,那些熟悉的战友们的身影,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忆起,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感动与力量。</b></p> <p class="ql-block">陈宝泰烈士1964年入伍,宁夏贺兰县人,牺牲时为三营机械连指导员(照片由兰州战友2024年赴老挝为烈士扫墓时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