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叶永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 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 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 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 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 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 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 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 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 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章炳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怀特黑德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总是希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可是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原因,从认识论讲,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但如此,它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就像达尔文有一次半认真地说的那样:“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加上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就难免发生错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错误并不可怕,叹息、感伤,畏惧是大可不必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像睡梦同清醒,黑夜同黎明一样紧密相连。一个人从错误的“梦”中醒来,就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历着失败的黑夜,正预示着成功的黎明即将来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们的知识,能力以至发明创造,并不单单是在总结成功经验,也是在汲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戴维谈到自已获得成功,就说过:”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人若要有发现,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倘若你想把一切错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这是有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第,正是由于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欧立希也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怪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获得诺贝尔奖金时深有感受地说:“回顾-----最后通向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折的道路,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是说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目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改革,是破旧创新,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定型的模式可依,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践,探索,开拓、创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个过程是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既不应当因为出了点错误便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更不应当因为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你毫不动弹,当然是再保险不过的了,不过正像鲁讯指出的:“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