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临夏 河湟雄镇

江涵秋影

<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D10:4月10日,广河县到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八坊十三巷),骑行50km,总里程845km。</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骑行非常轻松,也是这段时间以来非常开心愉快的一天。上午10点经政和县东街上坡后直接下坡11点到八坊十三巷。游览八坊十三巷后边吃饭边找宾馆。休息到两点游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茶马古街…</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游甘南,但几乎每一个路过的旅客都不会把这里当成旅游景点,其实是对临夏不了解。古称方罕,又称河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部黄河上游。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就是素有“西部旱码头”之称,有“东有温州,西有贺州”之美誉的临夏回族自治州。</p><p class="ql-block"> 临夏州境,春秋为羌、戎之地;战国末期属古雍州之城。有河湟雄镇、枹罕、河州等古称,它除了是商旅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临夏回族自治州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枢纽、古唐道和藏道的重镇、茶马交流的中心,也是文成公主入藏途经的地方。无论是丝绸古道,还是唐藏古道,临夏作为这条古道上的重镇之一,都充满着神秘和古朴,让人无限遐想。到甘南旅游,都会在来这里的路上停下来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临夏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县级市、州首府,位于甘肃省中部。1950年,从临夏县析出建临夏市。</p> <p class="ql-block">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临夏市红园体育场西侧,建于1979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9.24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彩陶馆和民族馆两个展厅,现有馆藏文物3621件,其中一级66件、二级228件、三级642件,主要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字画、化石、民族文物等。馆藏文物数量较大、品类丰富、特色鲜明,特别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临夏州又是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东乡族、保安族是甘肃独有少数民族,州博物馆收藏的民族民俗文物独具地域风格。</p><p class="ql-block"> 临夏彩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与临夏彩陶博物馆合二为一。临夏彩陶文化是中国彩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并经历了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延续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是临夏彩陶文化的开端,这一时期的彩陶以其绚丽精美的花纹而著称,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按顺序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不仅在墓葬中发现,也在居住遗址中出土,显示了当时彩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齐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200年 - 公元前1600年)的彩陶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起着彩陶艺术向中国西北地区扩延的中介作用。在广河县齐家坪、永靖县秦魏家、积石山县新庄坪等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青铜器,预示着临夏地区青铜时代的即将来临。齐家文化彩陶的数量较多,而且有鲜明的特色,为研究古羌族文化的精粹提供了重要资料。辛店文化时期(约公元前1400年 - 公元前1000年)含有较多彩陶的青铜文化。辛店文化晚于齐家文化,其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为研究古羌族文化的精粹,揭开了青铜文化的彩陶新兴的序幕,反映出多种文化的特色和传播交流。寺洼文化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 - 公元前500年)的彩陶继续发展,彩陶的数量和器型样式增加很多,图案花纹繁丽精美,将中国彩陶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临夏彩陶不仅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茶马古街:临夏自古就是贸易中心,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就是茶马古道的雏形。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沿着这古老的丝绸之路,经河州,渡黄河,进入吐蕃,也把茶叶以及饮茶的习俗传入吐蕃。茶马古市包括有十大文化馆囊括泥塑、雕刻葫芦、刺绣、蛋雕、通过手工艺馆的展示,再现“河湟雄镇”的辉煌景象。走在这里,仿佛是可以听到茶马古道马队的呦呦嘶鸣。</p> <p class="ql-block">  八坊十三巷:</p><p class="ql-block"> 在光阴的隧道里,我们心怀着对古老文明的憧憬与敬畏,来到了这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这里不是江南古镇,却有它的韵味。街道、店铺和民居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布局,漫步于此,感觉在历史的画卷中徜徉,浓浓乡愁、浓浓亲情、勃勃生机在这里散发着安静而内敛的悠久气质。这里就是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境内独具民族特色的临夏八坊十三巷。</p><p class="ql-block"> 八坊十三巷,始建于元朝,延续至今。总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全域为步行街,主街长度1300多米。八坊是临夏人一个古老而温暖的记忆,十三条街巷印证了古河州城几千年的历史。我们沿着曲折蜿蜒的巷弄,一步步深入这片古老的街巷。两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透露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精美绝伦的砖雕、古朴生动的铜雕、错落有致的园林、老胡同和四合院融为一体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让人目不暇接。纵横相交的街巷人烟稠密,各种美味佳肴、古玩藏品店铺汇聚于此,让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也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这里得到弘扬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从陕西进入甘肃,特别是这两天,沿途看到最漂亮的房子,就是清真寺。这就是伊斯兰文化。</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意为顺从、平安、和平。(音译"伊斯俩目"),指顺从、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作证穆罕默德为安拉的使者,以求得两世吉庆、和平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宗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伊斯兰教约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沿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伊斯兰教是中国与中亚、阿拉伯和波斯等国人民进行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和增进友谊的纽带和桥梁。伊斯兰教在中国回民族的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有10个少数民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信仰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即"六大信仰"。</p><p class="ql-block"> 《古兰经》是穆斯林进行宗教功课、修身养性、积善积德、服务社会、判断是非曲直和善恶的根本法典,是检验穆斯林行为准则的一杆标尺。全部经文一百一十四章,六千多节,包罗万象,上述天文地理,下论人伦纲常,倡导和顺、忠善、友爱、团结。对穆斯林而言,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是伊斯兰教的第一立法渊源。穆斯林严格遵循《古兰经》所规定的"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和不诵念真主的尊名而宰杀动物,以及一切含有酒精的饮料"。</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和标志,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等宗教功课、宗教教育、宣教活动和重大节日庆典的主要场所。清真寺的建筑古典殿宇式,棱檐飞角,雕梁画栋,精巧别致,结构高翘,飞檐凌空,甚为壮。清真寺设计精巧,布局严密,建筑形式、整体布局、建筑结构、类型及装饰吸收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特点,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具体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