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苏第六批传统村落无锡滨湖马山牛塘自然村

书虫

2025年4月9日上午9:10分左右,来到马山街道和平社区牛塘自然村。 牛塘村是无锡市区最西南的一个自然村,占地约1.5平方公里,环境优美,三面青山环绕,农产品资源丰富,有杨梅、茶园百亩,庄内住户64户,人口280余人。 村民家门口的正气石刻和吉祥水井跃入眼帘,寓意深刻,只有正气才能有吉祥。 顺着村口柏油马路向村里走去,远远看到一池塘。 也许从前这水塘又大又深,辛勤劳作一天的牛跑进池塘,沉下身子泡一泡、解解乏,舒筋活血。 顺着牛头的方向看到了一棵古银杏树。 在这幽静村落里,这棵古银杏树已680岁,但不服老柱着拐杖挺立着,每天看太湖潮起潮落,见证村庄发展变迁,向来访者诉说岁月的故事----。 枝干苍劲。 老树发新芽,生机勃勃。 我站在这思考良久,若把这棵古树的来历、漫长生涯中的故事发掘出来,肯定会引起游客们的浓厚兴趣,增添传统村落的内涵。 1943年3月新四军独立2团随军电台迁至牛塘村,旁边的民居见证了这段艰辛而光荣的隐秘岁月。 牧童遥指诗意牛塘村。 诗不在远方,而在白墙。 一堵墙,半幅画,几行诗,<br>是村民对生活的吟唱,<br>是时光写给牛塘村的情书,<div>细细品味,寓意深长。<br></div> 这些诗句已牢牢刻在村民们心里,化作实际行动。 这位村民自豪而兴奋地告诉我:从前墙上只有些标语,现在画了山水,写了诗,村子好象活起来了,村民们对生活的热情也高涨、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了。 秘制白酒免费尝。 村民们各具特色的农家旅馆,犹如睡进诗画里的田园人家。 村民两侧门上完好的春联,表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br><br> 村民自留地集中区,每户一块,分割有序,辛勤劳作,郁郁葱葱。 见一位长者便上前交流,他正在电商平台上了解茶叶销售的情况。 他很热情起身告诉我,面前山坡上一大片茶树是村集体的,他负责看管,身后的房子是原生产队养猪场的猪圈,原来他一真呆在里面,去年台风暴雨猪圈已经全部倒塌。 我很有兴趣进去看看,猪圈的原功能犹在。 另外的一排已全部塌陷。 我问他古龙窑在何处?他领我而去。 在路边他停了停,告诉我此处听说是无名烈士埋葬地。 穿过茶园小路,来到龙窑遗址,以山为脊,以泥为鳞。 我们拣了些有花纹碎陶罐片放在石碑上。 上面的说明无法辨认。 这位长者下山去拿些水,试图浇一浇后能看清文字,结果无济于事。 他有些失望,打电话准备让村干部来解说,我婉言谢绝。<div>我站在龙窑遗址前,看着碎片和石碑思考着:这些碑文如果管理部门能定期的用色彩笔作描绘,让游客们能清楚地阅看。龙窑的前世今生(建窑年代、名称由来、长度、坡度、窑室数量等)?历史溯源?独特之处?如何讲好龙窑的故事给传统村落增加内涵?如何使这条沉睡的龙醒来为美丽乡村建设再作点贡献?</div><div><div><br></div></div> 遗址边的茶园内,村民们正在采摘新茶,为村集体采摘工钱每天90元。 放弃城市高薪返乡制茶,忘不了茶篓里的青香。自种、自摘、自炒、自卖。 休息日来的游人很多,销量大,收入颇丰,300元一斤。 远处传来京剧唱声,原来村民边采茶、边听京剧,还不时地跟着唱起来,这位农家乐向我招手问好。 偶遇四位年轻人,原来他们是南通大学的学生,来太湖游玩,手机上导航把他们导到牛塘村,看样子牛塘还真牛的。 劳作间隙品毫茶、强体魄。 农家乐里的土味、野味。 农家乐,乐农家。 东风吹、战鼓擂,在牛塘战鼓从来不只是历史的回响,而是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注入美丽乡村建设新动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