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儒法之争

春华秋实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br> 旧贵族保守派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篇》)“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史记·商君列传》)。孔子在世时就主张因循周礼,重视教化,崇尚仁德,反对法制。商鞅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儒家“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与时俱进,为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在列国混战中谋求优势地位,应对现实的挑战。“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诸葛亮文集》)可以说,商鞅的法治思想与孔子的仁礼学说是对立的。<br> 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重用下,在秦国变法,对秦国法律制度进行重要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商鞅对李悝的《法经》做了许多重要补充,创立了秦国的法律体系;(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取消世卿世禄制及一切特权;(3)奖励耕织,重农抑商;(4)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5)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6)按户口征收军税,实行分户令。商鞅的变法措施,一方面触动并削弱了世袭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另一方面为平民进入上层开辟了通道,从而使秦国成为强国。商鞅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的秦律,对于秦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确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法律地位,为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br> 1912年,19岁的中学生毛泽东在一篇作文中曾盛赞商鞅变法。<br>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商鞅徙木立信论》)<br>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br> 孟子非常推崇孔子,对孔子的评价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孔子首先是一位圣人,而且还是圣之集大成者。<br>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br> 孟子宣称与伯夷(节操高洁)、伊尹(有为进取)和柳下惠(与人同光)这些在某一方面达到极致的圣人相比,孔子汇集了他们身上所有的优点与长处,是随时处中、与时偕行的集大成之圣人。孟子在阐述自己心志时还说:“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自认实非好辩之人,之所以要辟杨墨,乃在于欲正人心,维护儒家立场,承接大禹、周公与孔子之志业。在他眼中,这三位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殚精竭虑的圣人,无论是大禹的抑洪水,还是周公的兼夷狄、驱猛兽,抑或孔子的作《春秋》,从天下太平、百姓安宁的社会效验来看,三者可以相提并论,是故孟子称他们为“三圣”。<br>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br> 在孟子眼中,孔子是进退有据、经中含权的圣人,这样的圣人无可无不可,这也与孔子对君子的理解相一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对于孔子而言,君子做事不会拘泥于远近亲疏和人情厚薄,一切以是否合宜为依据。<br> 孔子重伦理、厚亲情,喜言仁爱,推崇周代礼乐。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br> 政治上,孟子强调王道仁政,重视教化,保障民生。<br>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br>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平民百姓不受冻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未有过的事。<br>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