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数学教学中,表征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需要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并重。缺乏丰富的形象编码,学生往往只能机械记忆知识,而这种机械记忆很容易导致思维僵化。丰富的感性经验是形象编码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抽象的概念。在最近的教学中,我在“克、千克和吨”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对这些质量单位形成更丰富的形象编码。</p><p class="ql-block"> 在课前,我精心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带有“克”“千克”和“吨”这些质量单位的物品。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这些单位的存在,为课堂上的同步表征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呈现了多种带有这些质量单位的物品图片,以及一些称重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体会“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然而,正如刘热生老师所说,单纯观摩他人操作是不够的,学生需要亲身体验,并且这种体验需要带着觉知。于是,我联系了家长,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江景一和汪博文两位同学分别带来了用于称量“克”和“千克”的秤。在体验前,我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列出准备称重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的4件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的4件物品。全班分为4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先进行“克”的称重,第三组和第四组进行“千克”的称重,然后交换。学生们依次排队,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尽管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限制,我不得不调整为每人只能各称重两件物品,但从早读课到第一节课,我仍然大约用了30分钟让学生进行体验。</p><p class="ql-block"> 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物品放在秤上,仔细观察指针的变化,认真记录称重结果。有的学生在称重时发现,一些看似很轻的物品,却比他们想象的要重;而一些看似很重的物品,却只有几百克。这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对“克”和“千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体验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称重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原来1千克的苹果有这么多!”有的说:“我以前以为这个书包很重,没想到只有2千克。”通过这种分享,学生们不仅巩固了对质量单位的认识,还学会了如何用这些单位来描述物体的轻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在体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巩固练习。从作业正确率来看,这种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理解“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确有很大帮助。学生们不再只是死记硬背这些单位的定义,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质量单位。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亲身体验是帮助他们建立形象编码的重要途径。只有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避免思维的僵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