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节随丈夫到了宁武,给婆婆公公扫墓后便在县城的堂哥堂嫂家小住。</p><p class="ql-block"> 每日上午,饭后,侄儿外甥便陪我们在县城小逛。</p><p class="ql-block"> 虽说县城不算太大,但也有它独特的历史和风味。</p> <p class="ql-block"> 宁武县的几处古迹,距离县政府不远。过了古城关楼数百米即是宁武县党委政府大楼。</p><p class="ql-block"> 宁武县城,古称凤凰城,因为城南面对的是凤凰山,又因城池布局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顺华盖山南麓因势而筑的城池犹如凤身,华盖山顶的护城墩为凤首,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大河堡、宁文堡犹如凤凰展开的双翅,高高耸立于南城墙的迎薰门是凤尾,城内中心的鼓楼是心脏。站在城南的凤凰山瞭望这座城池,日间城垛高垒,夜间万家灯火,由低而高,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便展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鼓楼位于宁武县城人民大街十字口,坐东朝西,东西17米,南北18米,占地面积约306平方米,始建于明代,鼓楼通高约20余米。一层为砖石结构台基,高约10米,内设十字拱券穿心洞,通东西南北四向,寓意“威震四方”。东西洞门额嵌石匾,西刻“凤仪”,东刻“含阳”,下题“光绪辛卯圜郡重建”,门楣上有仿木砖雕斗拱和仿木垂花。二层为楼阁式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四周围廊,檐柱间设雀替。三层重檐歇山顶。一层重檐下东西设隔扇门,其余为墙体。二、三层重檐下四面设隔扇门。东西面悬匾,东为“楼烦重镇”“毓秀钟灵”,西为“奎光普照”“层霄耸翠”。楼上保留有清光绪年间石碑一通。据清《宁武府志》及清代碑记载,鼓楼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1996年政府曾投资大修,2007年又修葺彩绘,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近日老三届群内刚进行了文字讲座讨论会。我对匾上的文字格外留意。</p><p class="ql-block"> 宁武就是宁武,又何又被称为“娄烦重镇”呢?主要与其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有关。</p><p class="ql-block"> 宁武地区在殷商末期到赵武灵王时代,一直是楼烦这个以畜牧为主、精于骑射的北戎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带。楼烦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在文献中,如《宁武府志》、《辞海》等,均提到宁武与楼烦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分雁门、离石两郡治置宁武郡,治所在静乐(今县)。唐初为楼烦监牧地,龙纪元年(公元889年)置县,治所在今山西静乐西南娄烦。蒙古成吉思汗十六年(公元1221年)废入岚州。</p><p class="ql-block"> 宁武关在战国时期就有关隘,为赵灵王防备匈奴之要地,名为楼烦关。唐朝时,将北魏时设在此区域内的广宁、神武二郡合为宁武郡,关也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从地理位置看,宁武关位于山西省北部,是连接山西中北部的重要关口,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宁武关的地形特点使其成为易守难攻的要地。在明朝,宁武关成为边防重镇,弘治年间为应对北方民族威胁,在北部边境沿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防重镇,山西镇为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宁武关在历史上防御战事频繁,尤其是在明末李自成北伐时,宁武关战役尤为著名。李自成率步卒骑兵五十万人北上,与驻守在宁武关的山西镇总兵周遇吉展开激战,双方死伤无数,最终周遇吉壮烈战殁,宁武关被攻破。</p><p class="ql-block"> 在明代,宁武关因防御战事频繁而被重视,成化二年(1466年),太监郑同佥、都御史李侃等人受朝廷之命,在宁武一带建关,以古宁武军之名而定名为宁武关,并选将帅守备,与偏关、雁门两关并重,从此宁武被称为“楼烦重镇”。</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宁武被称为“娄烦重镇”不仅是因为其古代部族楼烦的活动历史,还因为其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在历史上的多次重要战役。</p> <p class="ql-block"> 至于奎光普照四字,更有特殊意义。</p><p class="ql-block"> 奎光在古代天文学中指北斗七星中的奎宿所发出的光芒,因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视为“斗柄指东,天下皆春”的祥瑞之象,故“奎光普照”可形容天象奇观,如“金光万道,瑞气千条”。</p><p class="ql-block"> “奎光普照”常与“福星高照”“普照大地”等搭配,表达对和平、光明、吉祥的祈愿,如国家兴盛、社会和谐的愿景。</p><p class="ql-block">精神寓意也用来比喻某种精神力量(如真理、正义、慈悲)广泛传播,驱散黑暗,如“佛光普照”般普照人心。</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创作方面多用于诗词、散文等文体,营造宏大、神圣的意境,例如“奎光普照古都夜,月影沉浮画桥边”。</p> <p class="ql-block"> 宁武鼓楼“凤仪”为“仪凤”。</p><p class="ql-block"> 传说宁武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遇敌侵犯可飞走。</p><p class="ql-block"> “仪凤”,乃凤凰的别称。语本《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唐张正元《南风之薰赋》之一:“始斯人之解愠,倏仪凤以员来。”宋苏轼《延和殿奏新乐赋》:“歌曲既登,将叹贯珠之美;韶音可合,庶观仪凤之来。”有意思的是,在《汉语大辞典》(缩印本)第722页关于“仪凤”的第二条释义是“晋宫中楼名。《初学记》卷二四引‘晋有伺星楼、仪凤楼、翔凤楼’”。素有“凤凰城”之美誉的宁武关城,鼓楼之上镌刻有“仪凤”二字,其义昭然。</p><p class="ql-block"> “仪凤”中之“仪”,有“来”之意。恢河汤汤,在水一城;凤凰来临,地吉人祥。而“凤仪”一词,《汉语大辞典》第7568页释义为①凤凰的仪态。②比喻英俊的姿容。</p><p class="ql-block"> “含阳”是城楼东面门洞的匾额,与西侧“仪凤”相对,形成“凤仪含阳”的呼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阳”代表光明、积极、刚健,而“阴”象征阴柔、包容、和谐。老子《道德经》中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强调阴阳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此处“含阳”可能寓意通过城楼的守护功能,实现阴阳平衡,象征社会安定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 宁武另一处古迹是宁武县城的延庆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延庆寺位于九百户街。这是一条特殊的街,街形如直角三角形两条垂直的边。南起鼓楼北门,经过天主教堂、狮子院,拐弯向西至延庆寺大门前。</span></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这是一处古刹。关于寺庙的记载网络多有表述,本文从略。站在宁武县政府大楼上就可以看到延庆寺,图中为寺院的正门,钟楼,鼓楼,偏门。而寺院的正门一般不开放,来人进庙参访多为从偏门而入。</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旁门。我们进入时,只见寺内空无一人。一条大狗疯狂地在笼里扑叫。</p> <p class="ql-block">这是寺内的大钟</p> <p class="ql-block">这间寺内有哼哈二将,里边有很多包扎着的经文,上面落满了灰尘。我顺手拿了一本经文合集。拿回家堂哥看到了,十分喜爱。第二天,我们又去取了其他版本。</p> <p class="ql-block">里面有不少殿,但空无一人。</p> <p class="ql-block">香火不知断了多少年了。</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只有烧过香的斑斑点点痕迹</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哦,忘了,路经宁武实验小学,房顶上的几个字,(从右往左念),最后一个字却都不认得,问了一个校内的小学生和一个家长及路人,也都不认得。直到第二天再次路过,老伴才看出是一个兹字。</p><p class="ql-block">“文在兹”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成语,因此没有固定的解释。不过,从字面上理解,“文”指的是学习,“兹”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这里、此地或这个,所以“文在兹”大致可以理解为“在这里学习”或“在这个地方学习”。</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宁武的党、政、检部门门前。</p> <p class="ql-block">宁武县委</p> <p class="ql-block">宁武县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宁武县纪检委</p> <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4月10日</p><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