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上的苏区

谢燕颢

<h3>《剃刀上的苏区》 谢燕颢图文<br>在博鑫花园古玩市场的晨光里,我摩挲着这把青铜柄的剃须刀。刀身已泛起斑驳的铜绿,刀刃却依然留着当年磨砺的寒光,仿佛还沾着观音排清晨的露水。这是温勋南烈士的遗物,一个剃头匠出身的战士,用这把刀在苏区的烽火里刻下了比刀锋更深的印记。观音排的晨雾总裹着硝烟味。1931年的秋天,当朱德总司令在丁家排的土楼里研究作战地图时,二十岁的温勋南正蹲在屋檐下磨这把剃刀。青石板上溅落的水珠混着血渍——昨夜又有伤员被抬进后山临时医院。他总记得总司令刮完胡须后那句带着川音的玩笑:&quot;小温师傅的手艺,比前线的捷报还叫人舒坦。&quot;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总爱把剃刀别在皮带上的年轻人,会在广昌大罗山的焦土上,用断指攥着染血的绷带写下入党申请书。湘鄂赣第二后方医院的油灯总在深夜摇晃。何蔚苔军医的处方笺上,墨迹被泪水洇开了边角:&quot;左腿腐肉需剜除,无麻药,以烧酒代之。&quot;我能想象那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温勋南咬着裹血的绷带,看着军医举起锯子的手在颤抖。锯骨声混着山涧的呜咽,十七岁的卫生员小吴后来总说,那夜的血色比映山红还艳。而那把剃刀静静躺在军医的药箱里,刀刃上映着跳动的火光。刘坑村的祠堂至今留着弹痕。温勋南拖着残躯回来时,怀里还揣着半本油印的《红色中华》。他教孩子们认字的手指缺了半截,可写起&quot;打土豪分田地&quot;的标语时,笔锋依然遒劲如刀。1934年冬雪封山那夜,乡亲们听见祠堂传来断断续续的咳嗽声,混着剃刀在青砖上刻字的沙沙响——天亮时,墙上多了幅用血勾勒的镰刀斧头,刀痕深深嵌进砖缝。此刻我的指尖抚过刀柄上的云雷纹,忽然触到几处细微的凹痕。是当年总司令握过的指印?还是温勋南在战火中刻下的暗记?窗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恍惚间又听见苏区歌谣在风里飘:&quot;韭菜开花一杆心,剪掉髻子当红军......&quot;这把剃刀曾剃去旧时代的髭须,也曾割断侵略者的绳索,最终成为穿越时空的信物,让九十年后的某个清晨,某个触摸铜锈的人突然懂得:所谓苏区精神,原是把每道伤痕都活成勋章的勇气。<br>残阳漫过博古架上的红军斗笠,剃须刀在光影里泛着琥珀色的光。那些消逝在湘赣边界的呐喊,那些浸透在处方笺上的血泪,此刻都凝在这方寸之间的青铜里。温勋南们用骨血喂养的理想,正在春风中抽枝发芽——你看,剃刀映出的窗外,孩子们正唱着新编的童谣跑过,红领巾像跳动的火焰,温暖着这片曾被鲜血浸透的土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