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地热之乡 英魂长存

青青子衿

<p class="ql-block">云南省腾冲市因“地热之乡”而闻名遐迩,不仅因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留下过“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的诗句,还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活,历代都是重兵驻守的边关重镇,因此,又被称为“极边第一城”。</p> <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回望我走进腾冲这个以丰富的火山地热资源而驰名的城市,才亲身感受到,让我震撼的并不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热气腾腾的“热海大滚锅”,而是隐藏在腾冲人民心中的炽热爱国情怀与英勇的抗争精神,这才是腾冲这座城市被称为“英雄之城”的民族节气所在。</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我们不仅要祭祀祖先,更应祭奠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p><p class="ql-block">我父亲曾是出国作战的抗美援朝志愿军,因此,对于军人我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来到腾冲这片热土,就必须去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瞻仰烈士丰碑,弘扬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我买了一束白菊花,以崇敬的心情走进“国殇墓园”,因为,我们同样不该遗忘中国赴缅作战的远征军。在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同时,深深缅怀阵亡的远征军将士。</p> <p class="ql-block">1942年,日军从缅甸东进侵略,腾冲人民并未屈服,他们以各种方式奋起反抗。无数热血青年毅然投身抗日队伍奔赴前线,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腾冲便成为滇西抗日战争的主战场。</p><p class="ql-block">1944年,中国远征军经过127天的浴血奋战,牺牲的官兵数以万计,在惨烈的战役下,娃娃兵也上阵了,7000名娃娃兵中有6000人为国捐躯,最小的只有9岁。</p> <p class="ql-block">看着墓园中一块块英烈的墓碑,一座座雕塑及他们的名字,还有碑名录上留给无法辨认身份而未能刻上姓名的空白处,我的心情特别沉重!</p><p class="ql-block">尤其是看到墓园中那个小孩的雕像,由衷地敬佩当时的儿童,他们和所有适龄军人一样无惧生死,一样义无反顾地为民族抗争奉献出自己幼小的生命,顿时‌,我心中充满着无限的痛惜和感慨!</p><p class="ql-block">如今,这般年纪的孩子,正是接受小学教育的时候,大多还是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生活还需要家长照顾的娃娃,而在那个战争年代,他们却勇敢地扛起了比自己身高还长的枪杆上了战场。</p> <p class="ql-block">前往瞻仰的人们,把糖果、糕点、水果等食物放在娃娃兵雕像的身旁和口袋上,希望他也能品尝到如今太平盛世的幸福和甜蜜。</p><p class="ql-block">让我震撼的不仅是这些娃娃兵,还有饿死不吃军粮的妇女。滇西人民为积极支援前线抗日,其中有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运送军粮,由于缺衣少食竟饿死在途中,而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p> <p class="ql-block">曾读过当代作家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书中反映了人性与生存的极端考验‌,人在饥饿到危及生命的绝望时,可以‌吃土、‌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这位小脚妇女,竟然抵御了食用身上背负着的军粮诱惑,我想,哪怕只吃一点也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但她没有!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使然呢?</p><p class="ql-block">瞻仰这位小脚妇女雕像的人们,同样,在她身边放了许多糖果糕点,愿天堂里的她再也没有饥饿。</p> <p class="ql-block">还有抗日名将之父,一位88岁的高龄老人,眼见国土沦陷,日寇猖獗,他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遂坐在被雷电击断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绝食七天七夜而亡,死后双目不瞑,彰显了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腾冲人民无论是儿童、妇女还是耄耋老人,在抵御外敌入侵中,都展现出英勇不屈的精神,更何况年轻的远征军了。</p><p class="ql-block">腾冲人民与远征军战士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将侵略者赶出了这片土地。这场战役,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也让腾冲这座小城成为一座英雄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祭英烈,用屈原的《九歌·国殇》中这一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来祭奠献出宝贵生命的所有英雄。</p><p class="ql-block">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告诉我们,英雄的精神永不磨灭。热血铸丰碑,英魂佑中华,历史不忘,吾辈自强,先烈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