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两年前,我就想写这篇文章。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恐怕写得不周全,使之有“漏”:一是怕出纰漏,愧疚了所被写的文人。二是怕有疏漏,愧欠了未有写到的文友,误导了父老乡亲和读者。因此,我迟迟未敢动笔。最近,在同乡好友的鼓励下,我顿然来了兴致,决定开写这篇拙文,孰好孰坏,权当抛砖引玉了。</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城子坦是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沃土,培育出了一代代有影响的作家、诗人、传媒者和撰稿人.,受到了人们崇敬和羡慕。</p><p class="ql-block"> 据官方公布,城子坦总面积 249.7 公里,城镇常住人口仅为 6.52 万人,一个区区小镇能涌现出多个文学人才,甚至多于与其他市区,可谓是人杰地灵了。下面,我就把从城子坦走来的文人墨客,一一道来,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 <b> 写长篇小说第一人于颖新</b></p><p class="ql-block"> 我与于颖新素不相识,论年纪他应该是叔辈了。百度百科介绍说:“于颖新,辽宁大连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任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大连市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猫哥》、长篇小说《斑斓少年》,中篇小说《心海别澜》获第八届冰心文学奖,荣获辽宁省第三届、五届儿童文学奖一等奖等30余次。”</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几度山河”美篇中,知道了于老前辈。1938 年,于老师出生在满洲国奉天省复县复东镇杨树房屯,也就是现今的城子坦街道潮河社区杨树房屯。他的太姥爷是前清秀才,是行医的叔叔把他养大成人。虽然年纪小,但是他聪慧过人。13岁在金山小学就读时,学校的黑板报从编稿到书写,全由被他一人包揽了。</p><p class="ql-block"> 16岁开时,于老师试着写出第一篇小说《难忘的一件小事》,被《鸭绿江》采用。他被保送去鞍山师范,毕业后因发表自传体长篇小说《斑斓少年》一举成名,从而成为了城子坦写长篇小说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1990年,于老师被大连市教育局调去,主编《小月亮》小学生画刊,并有数篇作品见诸报刊,被誉为“辽宁文学才子”。80高龄后,他著有66万字长篇小说《灵魂之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 令人敬佩和羡慕的是,于老师一家三代都是作家。爷爷于颖新、父亲于立极都是中国作协会员,孙女于凤仪是辽宁作协会员。祖孙三代文脉传承,辛勤耕耘,时间跨度近70年,这在全国作家中罕见。他们感慨地说:“是家乡这方沃土,赐予了我们源源不断的灵感。” </p><p class="ql-block"> “文二代”于立极,1968年出生,一级作家。时任大连外国语大学儿童文学译介与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是辽宁作协全委会委员和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大连写作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美丽心灵》《苹果传奇》等作品,获得《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称号。《站在高高楼顶上》作品,获得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共获得40 余项奖。有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日、阿、越等国文字。</p><p class="ql-block"> “文三代”于凤仪,1995年出生,大连 90 后作家,现当代文学博士。11岁时,她写出的短篇小说《喔喔》,获得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长篇小说《浮生以南》荣获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奖和儿童文学奖。有五部作品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年选,成为2020年全国第三季度具有影响力图书。</p> <p class="ql-block"> <b> 大连一级编剧孙建业</b></p><p class="ql-block"> 我与孙建业老师同是1972届毕业生。他在新金三中度过高中时光,这段经历对其人生和创作之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每当谈及他和近代历史剧《闯关东》时,同窗们都会引以为豪。可是,建业老师为人低调,从不张扬。一次在酒桌上,时任《海燕》总编李皓夸赞说,建业老师是大连文艺界的“大咖”,城子坦人的骄傲。有人又补充说,大连是先有孙建业,后有高满堂。还没等他说完,建业老师就急忙摆摆手,真诚地说:“满堂老师是高产剧作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啊。”听后,我从心里佩服建业老师,他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百度百科介绍说:“孙建业,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中国内地编剧,是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后代。大连市文化局一级编剧。从事影视和戏剧艺术工作30年。代表作有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小楼风景》《咱那些日子》。电影《大海风》《横空出世》,话剧《勾魂唢呐》等。由他和高满堂编剧《闯关东》荣获第 24 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剧奖、第 27 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第 3 届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编剧奖。”对于建业老师,媒体和官方已有如此高的评价了,愚还用再去画蛇添足吗?</p> <p class="ql-block"><b> “中国诗人”李皓</b></p><p class="ql-block"> 我是通过弟弟知道了李皓老师。我当兵时常往家中写信,地址就是城子坦电业对门大院。李皓解甲归田后,就在我家大院对门的电业工作。1990年,我从部队回家过春节,弟弟神秘地对我说:“电业才来了个退役军人叫李皓,写诗的水平第一了。”从此,李皓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打上了铬印。</p><p class="ql-block"> 2010年春天,在《大连晚报》工作的老战友来电话说:“今晚我请李皓坐坐.,你过来陪着哈酒,他可是你们城子坦老乡啊。”当头一次见面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李皓是帅哥,谈吐中带有几分豪爽和坦率。酒过三巡,李皓兴奋地告诉我说,他已被任命为《海燕》总编了。走马上任后,他携秋水揽星河,一干就是十一载,让“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p><p class="ql-block"> 东北作家网介绍说:“李皓,笔名古莲。1970 年秋生于大连普兰店,1989 年 3 月入伍,1999 年进入大连晚报社,2010 年出任《海燕》文学月刊总编辑,现任职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数篇。曾获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中国诗人奖等多个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多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文学创作一级。”</p><p class="ql-block"> 李皓18 岁前生活在墨盘乡,后搬至城子坦镇。在新金三中读高中时,李皓和两个同学成立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文学社——辽南风文学社,所印出的社刊《辽南风》,当时成为中国校园文学的一道靓丽风景。</p><p class="ql-block"> 对于李皓发表的诗作,我几乎是每首必读。可我更钟情《没有一个春天可以遗忘》,因为郑春满所救的其中一个小女孩宋纪满,就是我的堂姐。我偏爱他的代表作《我得坐车去一趟普兰店》,这首百余行长诗写得性情、真实、生动,又有点小滑稽。其中那句“我只是把内部刊物的,诗歌稿费截留了一小部分,充作了咱们小酌的酒钱。”每次拜读,觉得他仿佛是在写我,似我与他正坐在热/炕头上,一边哈着小酒,一边窃窃私语地互揭“老底儿”。</p> <p class="ql-block"> <b>“文化达人”李智榜</b></p><p class="ql-block"> 我与李智榜老师的相识,还是从他的歌声开始。有幸进入“城子坦微时光”作者群后,我常听网名为“纵情四海”者唱“样板戏”选段,字正腔圆,京剧味浓郁。于是,我便查阅作者简介:“李智榜,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1974 年 7 月毕业于新金三中。曾任城子坦苗屯大队青年点团支书,同年11月调城子坦公社宣传队。1994年任碧流河乡文化站长。荣获普兰店市‘莲城故事’一等奖。《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发表散文、故事多篇,系普兰店区作家协会理事。”从简介中,看得出智榜老师多才多艺,堪称城子坦的“文化达人”了。</p><p class="ql-block"> 几年来,智榜老师在“城子坦微时光”发表文章近60篇,描写了古镇的古往今来,为我的写作提供了范本。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和过硬的文字功底,他是很难能写出如此美文的。</p><p class="ql-block"> 我与智榜老师头次见面,是在去年的城子坦春晚。当时我坐在头排看演出,他在台上唱《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当唱到高湖时,他竟然走下台来,一边唱一边与我握手,一幅英俊与亲和的样子,仿佛是杨子荣真的来到了我面前。从此,我俩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今年春节前,当得知《毛主席想来俺城子坦》初审未被通过时,智榜老师在微信中鼓励我说:“不要灰心,多多沟通,静候佳音。”果然,这个情景剧“毙”后重生,又如愿登台演出了。人生难得一知己,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智榜这样的知音,纯属绵绵乡愁一线牵了。</p> <p class="ql-block"> <b>“城子坦微时光”创建人张晓雯</b></p><p class="ql-block"><b> </b>我与张晓雯相识,是从“城子坦微时光”开始。十二年前,我写的《父亲和毛驴的故事》被《新商报》采用后,又被这个充满乡情的公众号转载。看到了家乡的平台,我倍感亲切,当即就与负责人“诗风花语”电话联系。从此,我成了这个家乡文化阵地的常驻作者,几乎每稿必用,并为我开辟了专栏,收录了所写的文稿。</p><p class="ql-block"> 我们之间的近距离接触,是在今年的迎新村晚期间。星期天,我和演员们正在大连排练情景剧《毛主席想来俺城子坦》,张晓雯作为情景剧的导演之一很早就来安排剧务,中午亲自跑到饭店,为大家买来“喜家德”水饺,似勤快的“邻家妹子”。可以说,这一情景剧从创作到演出,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为写此文,我特地从“豆包”中,搜到了有关她的评介:“张晓雯,七零后,普兰店城子坦人,“女童保护”大连理想湖团队志愿者。2015年,创建“城子坦微时光”微信公众号,填补了本地文化传播的空白。通过该平台宣传家乡历史文化,记录了百年老街的变迁。2024年、2025年城子坦百姓迎新村晚,她担任晚会总导演,为城子坦的历史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十来耕耘,“城子坦微时光”早已成为了连接游子与故乡的“会客厅”和纽带,对城子坦游子来说,许多人不认识当地的“父母官”,却知道有个才女“诗风花语”,她的名字叫张晓雯。</p> <p class="ql-block"> <b> “辽宁省金牌调解员”戴宝学</b></p><p class="ql-block"> 戴宝学老师是我的发小,由于高我一辈,所以我称之宝叔。因我当兵去了南方,因此一直未曾谋面。一天,我发现“城子坦微时光”中,有个笔名“刀笔吏”者,专写古镇往事,颇接地气。我便阅读作者简介:“戴宝学,城子坦人,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辽宁省金牌调解员。在国家级刊物《法制博览》发表《对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思考和探究》论文,在《华章》发表《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在《海燕》发表《誉满滨城夜兰香》等作品。”</p><p class="ql-block"> 不久,我便与宝叔进行了半个世纪后的重逢。他还把我拉入了“城子坦老乡群”,我们时常在一起喝茶品酒侃大山,侃得都是嘎小的事儿。宝叔不仅擅于写作,而且有人脉。他与毛主席特型演员刘昌伟是哥们儿。由此,俺俩携手创作了《毛主席想来俺城子坦》,这一情景剧在迎新“村晚”演出后,受到了家乡父老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b>《蓝鲸兵魂》长篇小说作者宋元家</b></p><p class="ql-block"> 愚名宋元家,战友们习称“冤家”,我只好调侃说,冤家路不窄,有点小“怪才”。上小学时,我就喜欢语文课,入伍后有幸聆听了巴金、孔罗荪、茹志娟等文豪授课,并参加了解放军报社首期新闻干部训练班,致使我终于走上写作之路。AI兴起后,我从“豆包”中搜索得知,我已是“具有影响力的军旅作家,所著《蓝鲸兵魂》长篇小说,是近些年军旅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题材上有突破,艺术上有创新,在军事题材文学创作方面有一定的贡献。”阅后,我哑然失笑,觉得AI也能免费替人“吹牛皮”了。其实,我心知肚明,愚并不是什么军旅作家,就是一个坐在家里的“自由”撰稿人罢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去年,在纪念海军潜艇部队成立70周年之际,我创作的长篇长篇小说《蓝鲸兵魂》出版,为入选“辽宁省重点主题出版物专项资金扶持作品”,被列入“‘新时代・筑高峰’大连原创文艺作品丛书”,被评为2024 年第二季度“辽宁好书”,了却我为潜艇兵写本书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蓝鲸兵魂》封面折页印有我的小传:“宋元家,城子坦人。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1972年12月入伍,曾任海军潜艇轮机军士长、副政委、政治部新闻干事和宣传科长。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论文和通讯报道等文稿多篇,达数百万字。已出版《的士放歌》《夕阳颂歌》《笔底吟歌》等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顾庆泰和他的‘爱心的士’》,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此介绍虽然稍有吹捧之嫌,但是还较为客观。一个从小镇走出来的穷小子,今天能有如此评价,我满足了,没有枉为城子坦人啊。,</p> <p class="ql-block"><b> 城子坦墨客“李小白”</b></p><p class="ql-block"> “李小白”是谁,知道的人甚少。辽宁作家阿琴在《春联・门上的风景》中说:“大连出版社资深编辑李然老师,曾给我讲过家乡关于过年写对联的故事……”文中介绍说,李然,笔名:边际(编辑之谐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新金三中学生,代表作有《我是一个竹篓》。</p><p class="ql-block"> 据李然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子坦有个李姓文人,既狂妄又有自知自明。由于崇拜李白,他.就自封“东北李小白”。当年他很有名气,不止是城子坦,甚至庄河一带,一提到李小白无人不晓。后来,他发现沈阳一带有个比自己更厉害的人,便改成了“辽南李小白”。李小白是既能编又能写的才子,所写的对联每一幅都栩栩如生。每逢过年前,人们总能看到酩酊大醉的李小白,摇头晃脑,字妙句巧,大笔一挥字字是墨宝。</p><p class="ql-block"> 在古镇城子坦,类似“李小白”的“墨客”还有几位。据曲守致先生在《有关城子坦历史的题词》中介绍,有一位唐春生老先生,1919年出生在复东镇于屯,现为城子坦街道城复社区于屯。他8岁入城子疃会第二普通学堂,也就是城子坦春满小学前身。由于他毛笔字写得漂亮,所以常被日本老师裱好,挂在教室里督促日本小学生学习。1958年,他从部队退伍回乡。2012年5月,93岁的唐先生挥毫写下:“归服堡城墙不倒 碧流河涛声依旧”,被后人珍藏。</p><p class="ql-block"> 在城子坦城里,还有一位终生研习行书的书法大家王老先。在东邓也有一位李老师专攻隶书书法,以致成为城子坦地区隶书行家。1961年4月,当地政府为纪念郑春满烈士而送的花圈挽联,就是李老师所撰写的隶书。可惜的是这两位老先生的大名,我至今查寻无果。不过,老前辈们留下的佳话永远被后人铭记。</p><p class="ql-block"> 何谓文人墨客?《辞海》解释是:泛指文人、文士。古人多用于形容读书人、有文采的人。据此,“城子坦微时光”作者群的文友,及多位出类拔萃的文学之友,当然都属文人墨客了,理应予以推介。可是,由于篇幅所限、资料掌握不全等原由,本人就不在此一一赘述,敬请老师们海涵,后会有期吧。</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