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按惯例,避开扫墓高峰,提前出发去宁波,然后,根据计划,去造访心仪已久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和余杭良渚遗址,顺便再看看其他的风景。只要心里有美景,双目定能有发现......</b> <b> 3月24日下午,火车到宁波,即去租车公司取车,然后,到位于老外滩的瑰丽酒店Check in。酒店赠送双人下午茶,我们放好行李就来到了酒吧。</b> <b> 有果汁、水果、西点,这下午茶还可以。</b> <b> 晚上,到酒店对面的蟹记蚝宅餐馆吃小海鲜:高压锅炖生蚝、熟醉罗氏虾、干煎小黄鱼等,味道好极了!</b> <b> 吃饱喝足,去老外滩看无敌夜景。</b> <b> 宁波老外滩,坐落于宁波江北区三江口,是个港口。甬江、奉化江、余姚江的三江汇流之地,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 <br> 宁波老外滩在唐朝即为中国四大港口之一,并成为鉴真大师东渡的起点;在南宋系中国三大港口之一,并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便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并于1844年正式开埠。所以,宁波老外滩要早于上海外滩!</b><br> <b> 老外滩有不少老建筑,保护得很好。这栋楼上布满了藤蔓,现在是初春,依然只见苍劲枯藤,待到夏季,一定是绿意盎然了。</b> <b> 现在,这儿是一家茶馆。</b> <b> 小时候,经常听外婆说起“三关六码头”,总觉得有点“闯江湖”的意思,现在才知道,三关六码头的意思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商业应用;也不是仅局限于一城一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三关六码头”。</b> <b> 这是一面民国时期的民居残壁,有点像澳门大三巴的浓缩版。</b> <b> 老外滩最大的亮点是天主教堂。这座天主教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钟楼,整座建筑由教堂、钟楼、偏屋组成。教堂采用单钟楼形式,平面呈拉丁十字形,花窗、拱门、拱顶等部位的造型具有典型罗马哥特式风格。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国家级优秀近代建筑物,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b> 这座教堂全称为圣母七苦主教座堂,圣母七苦指的是圣母一生中所遭受到的七种巨大痛苦。这座教堂是浙江省等级最高的教堂建筑,被誉为浙江省教堂之魁。</b> <b> 我们静静地坐在教堂对面,从20:25--20:35,观看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灯光秀。</b> <b> 25日上午,我们先去扫墓,祭典我去世十周年的慈母。</b><div><b> 下午,驱车来到位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遗址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b></div> <b> 文物陈列馆内设3个展厅,第一展厅介绍了遗址的基本情况。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b> <b> 当时的祭典仪式</b> <b> 干栏式建筑模型</b> <b> 水井</b> <b> 遗址考古发掘场在文物陈列馆东南100米处,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b> <b> 考古发掘现场布满7000年前河姆渡人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这些仿造的木桩给予参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b> <b> 四栋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古朴、原始,再现了河姆渡人高超的建筑技术。</b> <b> 室内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和泥制陶,有的凝神雕刻。水田、古井、埠头、祭祀广场等原始场景反映了7000年前的原始聚落的风貌。面对着河姆渡人创造的原始文明,耳边仿佛传来先人们用那骨哨吹奏的悠长曲调, 在向你倾诉着那段历史,不由得使人思绪绵绵。</b> <b> 周围有一些含义深刻的雕塑</b> <b> 遗址发掘工作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我们脚下的土层中深藏着无穷的秘密,希望今后再有机会来探访新发现。</b> <b> 离开河姆渡遗址,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浙东小九寨。</b> <b> 浙东小九寨位于余姚大隐镇芝林村,境内山峦连绵,山岙弯弯,竹丰林茂,溪流纵横,幽谷、溪流、古树、竹林,景色诱人,故有“浙东小九寨”之美称。</b> <b> 游小九寨有两种方式,一是乘坐景区交通车,沿着大路兜一圈;另一种就是徒步行走。我们到的时间有点晚,交通车停运了,全程徒步的话不仅体力不济,时间也不够,于是,我们决定沿着小溪走风景秀丽的小路,往前走20分钟左右,再返回大路去出口。</b> <b> 小九寨因溪水而得名,白岩溪绵延6公里,在景区内穿林而过,溪水清澈,泉潭连绵,飞瀑壮观,奇石错落,引人入胜,流连忘返。景区内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极高,有“天然氧吧”之称。徒步古道,亲近自然,置身于山清水秀的绿色世界,不仅能领略自然山水的生态美景,更能畅享品山、观竹、憩水、赏石的无限情趣。</b> <b> 青山绿水,鲜花朵朵,溪水潺潺,令人顿入物我两忘之境。</b> <b> 我们坐在溪水边,与红嘴蓝鹊隔水相望。</b> <b> 到了离开的时候,有点依依不舍,争取下次再来,在此逗留一天。</b> <b> 返程途中,偶遇桃树一大片,喜出望外!</b> <b> 停车赏花,心旷神怡!漫山的桃花如粉色的云霞落入山谷,将初春的山野妆点得分外妖娆。</b> <b> 26日上午,前往余杭良渚博物院。</b> <b> 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博物馆,良渚博物院是由良渚文化博物馆升格而成的。</b><b>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筑非常简洁,突破了具象形态的束缚,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合。</b> <b> 中庭设计别具匠心,水池中无规则摆放的石圈模仿的是良渚文明中的玉璧,凸显了良渚文化的特点。</b> <b> 博物院常规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3个展厅。常规展览的主题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览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br></b><div><b> 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器、石器、玉器,这些符号有340余种,分布在600余件器物上,总数量超过750个,有的依物赋形,有的包含了抽象笔画组合,有的符号排列有序、重复出现。目前多数专家认为,从文字发展阶段来看,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一部分已经处于高级阶段,具备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b></div><div><b> 这是陶刻纹宽把手杯,上面刻有象形符号。</b></div> <b>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院内共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组)。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传播方式多元化,将博物馆传统展示与数字化展示等手段相结合,合理使用大型油画、场景复原、数字多媒体及3D打印等新技术,加强观众在实体文物中参观的感受,扩展了博物馆的有限展示空间,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化展示服务。</b><div><b> 良渚文物中最著名的是玉钺王、玉琮王和玉权杖,前些年在上海博物馆的《实证中国》展览中曾经展出过,这次来到当地,原以为可以再次仔细欣赏这3件珍贵宝物,可惜没见着,估计是藏在库房里了。</b></div><div><b> 这是复原后的漆器嵌玉壶,当时出土时,已是散落在泥土中的零星碎片,修复专家们耐心、仔细地将其拼粘起来</b></div> <b> 这是当时的良渚古城城墙剖面,考古工作者们将其完整取下,不容易!</b> <b> 博物院里不供应餐饮,我们只好在小卖部休息一下,买些糕点充饥。给予我们惊喜的是:有三D打印的咖啡,画面随机!我们到手的是玉琮王和神人兽面像,真不错!</b> <b> 舍不得喝啊!一直到奶泡化开了,图案变形了,才开喝。</b> <b> 27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杭州国家版本馆。</b> <b> 国家版本馆的中华版本保藏传承体系,包含位于北京的中央总馆和分别建在杭州、广州和西安的3个分馆,四个馆共同承担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和版本资源异地灾备中心的重任。<br> 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核心功能为保藏、展示、研究和交流,是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多种场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b> <b> 杭州国家版本馆值得关注的除了已接收单位、社会呈缴、捐赠的各类版本累计100万册(件),很多都是珍品,甚至是孤品;还有就是这栋建筑。</b><div><b> 版本馆由知名建筑师王澍与其夫人陆文宇创立的工作室设计,作为杭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者,在这个以“现代宋韵”为核心定位的当代“藏书楼”中,从空间格局到材料与建造技术,王澍与陆文宇希望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语言,去探索新时代的《营造法式》。</b><br></div><div><b> 这是版本馆的鸟瞰图(图片来自网络)。建筑依山而建,居高临下,因良渚文明申遗成功,周边建筑有限高要求,如何在局限条件下造出具有“宋韵”的建筑,是设计者要思考的难题。</b></div><div><b> 王澍从南宋画家马远的一张小画中获得了灵感。那幅画“画的是宋代的西湖边上,一个文人在弹琴,两个人在听。有意思的细节是他们户外活动的雅致:弹琴人身后还摆有一个U字型屏风,屏风上画有松树,形成一个非常建筑化的空间。”由此,他想到了以平远的层层递进来“破题”:“这个层次的魅力可以用屏风一样的层层屏扇去表达。”</b></div> <b> 王澍、陆文宇夫妇(图片来自网络)。我关注到王澍,是因为他设计的宁波博物院,当初看到宁波博物院时,我就被惊到了:建筑材料用的是原始的,来自农村、旧城、老屋的砖瓦;建筑形式却是现代的,简洁、明快。新旧结合如此完美,高手啊!</b> <b> 宁波博物院(图片来自网络)</b> <b> 杭州国家版本馆采用“南园北馆”布局。南侧的南门、南书房、南阁、绕山廊、长桥等围绕水景布置,塑造江南园林意境,北侧主馆区域设置库房、北阁等,建筑之间以展廊相连。</b><div><b> 王澍说:“我们采取了大疏大密的策略,南边的园相对疏朗,北边则密度很高,在与自然对话的同时满足藏书功能。项目内最大的建筑有一个双曲面屋顶,是这个园林的核心;如果你去看苏州园林,每一个里都有这种作为核心的建筑。”</b></div> <b> 材料与建造技术也是整个项目的关键,王澍说:“把选材用出自然的、‘活’的、大气的感觉,非常重要。因此项目中青瓷、木料、铺地、每一块石头的尺寸,我们都会找那种感觉。”上面是木斗拱,下面是青瓷屏风,效果太惊艳了!</b> <b> 室内屏风也是扑面而来的宋韵,只此青绿,颇有《千里江山图》的味道。</b> <b> 版本馆,又名文润阁。</b> <b> 古色古香,书香四溢。</b> <b> 《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2018年11月15日下午,浙江图书馆在杭州玉皇山庄印月厅举行了“浙江奥特莱斯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亮先生捐赠宋刻本《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仪式”。 </b><div><b> 古籍是中华文明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正是由于大量典籍的存在,中华文化才能不断传承发展。宋版《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後集》名列《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及《中国再造善本总目提要》,公藏全国仅83册。宋版书历来为世人珍重,且多以行格疏朗为特点,而此书以开本之小、蝇头小字之密、内容包罗万象、装帧小巧玲珑,故名“万卷菁华”,为宋版书之精品,堪称文化瑰宝。</b></div><div><b> 这部宋刻曾经是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的珍藏,后一直深藏皇宫天禄琳琅之中,世人难以窥见其真实面目。直到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宣统三年(1911)12月逊位之后,生活在紫禁城小朝廷中的溥仪为了复辟的梦想和改变生活现状,急需筹措巨额资金。溥仪就想了一个办法,通过赏赐在身边伴读的弟弟溥杰的方式,将宫廷中的古物珍宝不断运出宫去。于是,从宣统十四年(1922)7月13日开始,溥杰每天上午进宫伴读,下午放学回家就带走一个大大的包袱,名义上是皇上赏赐,里面都是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据《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记载,宣统十四年(1922)7月13日至9月25日间,他们集中运出的古籍珍本,仅宋版书就199部,其中便有《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这部书。这批古书出宫以后,由溥仪的父亲载沣交给载涛,载涛再秘密运到天津静园。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赶出皇宫,溥仪就居住在天津静园。后来,这批东西逐渐被变卖,流失民间。<br> 《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後集》内衬罗纹纸金镶玉装帧,五色织锦书衣,四眼线装,黄缎书签题:“万卷菁华后集”。钤印:“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太上皇帝”、“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系金亮先生于2015年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古籍文献专场通过拍卖获得,专家鉴定,当前此书价值约为500-600万人民币。金亮先生将所藏宋版《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一册捐赠浙江图书馆,以丰富浙馆馆藏,造福后世。功德无量!</b><br></div> <b> 西夏文雕版印刷品</b> <b> 多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b> <b> 《百家姓》墙,扫描中间的二维码,可以查自己姓氏的来历。</b> <b> 展示版本制作的过程,选取几个场景,这是“造纸”。</b> <b> 制墨</b> <b> 印刷</b> <b> 典籍之美</b> <b> 版本馆中专门辟出一个展厅,展出著名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绘画作品。</b> <b> 蔡志忠先后拍摄了《老夫子》、《乌龙院》等长篇动画电影,1983年开始创作四格漫画,已有《庄子说》、《老子说》、《列子说》、《大醉侠》、《光头神探》等100多部作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多语种版本出版,销量超过了3000万册。<br> 1981年蔡志忠获得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1985年获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获得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颁奖,表彰他“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2011年获“金漫奖”(原台湾漫画文化奖)终身成就奖。</b><br> <p class="ql-block"><b> 蔡志忠是个有趣的人,自信又谦卑,健谈却迷恋孤独,还带着点孩童般的天真。他说:“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做最丰富的精神思考。”他对作品的品质绝对有强迫症,但又执着于不能撕掉任何一张画,即便是他的自传,也很难讲清他隐于心的复杂性。</b></p><p class="ql-block"><b> 蔡志忠说:“我一辈子没有撕掉一张画,也没有丢过一张画。如果画面内容比较多,是我真的画得比较不好;画面内容很少、颜色很少,就是我真的画得很好。”漫画家自我要求:一定要多画,像齐白石、毕加索、夏卡尔都是高产画家,成功的背后是大量的练习。在蔡志忠看来,画得越多越快,必然就会越好。</b></p> <b> 离开版本馆,我们来到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古城位于反山、瑶山、汇观山三个山体之间大体居中的位置,中心为3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其次是300万平方米的内城,最外围是600多万平方米的外郭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的典范。</b> <b> 良渚文化发现者之一施昕更(1911-1939年)塑像。他在考古工作中对良渚地区出土的文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著书立说,为日后良渚文化的定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 <b> 古城遗址公园里有游览车,围绕内城绕一大圈,中间设有很多站点,都是有考古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地方,乘客可以在某站点下车,参观后再等后面一班车上车,继续行程。</b><div><b> 数站过后,车上只剩我们娘儿俩了,驾驶员很奇怪,问我们不打算下车吗?我们说:“我们到莫角山下,然后从莫角山走到反山王陵再上车。”她觉得我们肯定是认真做过功课的,因为,在整个古城遗址中,最重要的就是莫角山宫殿区和反山王陵区。于是,她主动当起了导游,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们介绍相关区域和特点。</b></div><div><b> 到了莫角山站,我们下车了。</b></div> <b> 莫角山分大莫角山和小莫角山,这是走向大莫角山宫殿区台地的朝圣之路。这不是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也不是耶路撒冷的宗教朝圣之路,这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朝圣之路,追寻的是中华民族先民的足迹。</b><div><b> 2023年6月15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火种就是在大莫角山采集的,寓意深长。</b></div> <b> 走在木栈道上,两边是盛开的油菜花,前面就是宫殿区台地,我们满怀期待向前而行。</b> <b> 台地上有大型沙盘,明确地标出了宫殿区的样貌以及水系环绕的状态。</b> <b> 古城是一座水城,城内的河道总长度达32公里,多为人工河道。内城城墙共发现8个用于沟通城内外水系的水城门,只在南城墙发现1处陆城门。古城内划分了完整的功能区,包括最中心的莫角山宫殿区、沙土广场、仓储区、作坊区等,多个功能区的配合,保证了良渚古城的正常运行。<br> 良渚古城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b> <b> 遗址的2号房屋基址</b> <b> 宫殿区有面积比较大的火烧红土,很坚实,估计在这样的土层上面建房屋,根基比较牢固。</b> <b> 这些红土宛如天然的绘画,很漂亮,应该属于印象派哦!</b> <b> 离开大莫角山,我们走向小莫角山。</b> <b> 路旁发现有这样人为排列的积石</b> <b> 原来,在大莫角山北部和南部,考古学家发现了多处积石遗迹。这种先挖槽后铺石块的长条遗迹,有的笔直延伸,最长可达100多米;有的则纵横交错,形成了多个框状结构。目前还无法确认这些积石遗迹的功能,有人认为是墙基,也有人认为是排水的盲沟。尚无定论!</b> <b> 还有一大片的沙土广场,这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地点,具有多种功能。可能是良渚时期的平民、贵族和士兵列队的场地。</b> <b> 小莫角山到了,那么多木桩很有仪式感。</b> <b> 当然,这绝对不可能是数千年前的木桩,只能是现在仿造的,模拟当时建房的场景。</b> <b> 18号房屋基址</b> <b> 离开小莫角山,我们走向反山王陵遗址,这儿的路堵住了,“工作区域,访客勿入”,看来,这是目前还在挖掘的现场了,地下都是宝贝哦!</b> <b> 反山展示馆,里面陈列着从反山王陵中出土的文物图片,尤其是12号王陵,现在面世的很多稀世珍宝都出自于此。</b> <b> 反山墓地是迄今为止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级的墓地,此处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代表,反映了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良渚玉器文化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最高峰,良渚神徽的完整形象或简化形象在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都有发现,且表现极为一致,应该是良渚人的统一信仰。<br> 在良渚人的观念里,玉器主要用来祭神并作为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是标明身份的礼器。玉礼器的造型主要源于对神徽主题的表现。良渚玉器的主要种类有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玉璜等,玉琮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每件玉琮上都刻有神徽图案。玉钺作为权杖,是王权的象征,甲骨文中的“钺”字即源于玉钺的象形。良渚玉钺的把端装饰及玉钺上雕琢的神徽图案,显示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b><br> <b> 2016年3月15日,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5月16日,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 <b> 为期5天的访古之旅,基本完成计划项目,心满意足。</b> <b> 回宾馆途中,有值得一看的景点也尽量不错过:这是位于良渚文化村的美丽洲教堂。三角形立面,小木屋风格,融合中西文化,由日本建筑设计师津岛晓生设计,采用从日本进口的松木再生材料建造,极为耐用。设计理念:在西方教堂的神圣性与东方禅意的安宁纯净之间找到共同点。建筑虽然简单,但有一种宁静而纯粹的美!</b> <b> 坐在希尔顿酒店29楼大堂沙发上,享用着下午茶,欣赏着雨后初晴的晚霞,为这次的愉快出游而干杯,期待着下次的再出发!</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