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4月10日,星期四。昨天一件“天大”的事在媒体上刷屏了,天津大学终于向市民彻底开放预约,普通市民通过线上预约在平日里就可以游览参观该校校园了。很多网友为此举点赞,因为这是众望所归,也无疑为天津其他高校起到引领作用。</p> <p class="ql-block"> 我昨天晚上通过线上预约,今天早上就来到天津大学参观。春天的校园里,一棵开满粉色花朵的树下,挂着一个蓝色的牌子,上面写着“我在天大很想你”。这句话仿佛带着温度,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与欢迎。天津大学的开放,就像这棵花树一样,向世人展现了它的包容与热情。</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天大校园,我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河,感受到了这座百年学府的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气息。在迎来建校130周年之际,天津大学迈出了颇有意义的一步,在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展示了应有的格局。也看到天津大学对民众预约进校作了很细致的规定,在既保障正常教研秩序不受影响,又满足民众进校参观的合理需求方面考虑得很周到,这体现了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校风。</p> <p class="ql-block"> 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校富有底蕴又不乏创新进取精神,近年来新工科发展势头迅猛,今年又迎来建校130周年,130周年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天津大学的悠久历史,更象征着它在新时代的活力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建筑上刻有“北洋大学堂”字样和年份“1895”。这些建筑见证了天津大学从北洋大学堂到如今的辉煌历程,也提醒着我们,高校的大门永远不应该关闭。当国家的大门对全球越开越大,与国家共同成长的国内高校,没必要,也不可能将自己包裹成社会“孤岛”,与民众隔绝。这不是高校应有之义,也不利于高校的发展。疫情期间高校的封闭管理方式只是权宜之计,不应该成为常态。高校大门关闭看似是物理空间上的屏障,实则是思维观念上的障碍。</p> <p class="ql-block"> 我特意来到路牌上写着“花堤路”留影,这条路通向的不仅是校园的深处,更是通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天津大学的开放,就像这条路一样,连接着校园与社会,让知识与文化得以传播。</p> <p class="ql-block"> 高校通过线上预约的形式,向社会全面开放,与民众一起共享灿烂春光,接受社会的滋养,又反哺进校的民众,这是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向民众开放就会让高校管理混乱的说法只是一些高校慵懒无能的托辞。</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青年湖"的留影。这片湖泊倒映着天空与建筑,也倒映着天津大学开放的姿态与胸怀。</p> <p class="ql-block"> 一个红色的心形气球挂在树上,气球上写着“天津捎信,说我想你”和“Let's love together”。这不仅仅是一句浪漫的话语,更是一种对知识与文化的热爱,对大学开放与共享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花仙子站在树木和草地之间,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知识与文化。她的存在提醒着我们,高校的开放不仅是对社会的责任,更是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南开大学等一些高校对校门打开可能带来管理上的忧虑可以理解,但不应该因为忧虑就拖着不开。可以允许高校一边提升管理能力,一边逐步推进学校开放,最终回到常态管理模式,与社会同频共振。</p>